APP下载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绿色发展之路

2021-08-17李燕付云云

求知 2021年8期
关键词:总书记文明绿色

李燕 付云云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系,对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不协调问题,最终实现美丽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一、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推动生态体制改革

制度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而不断推动制度建设唯有靠改革。早在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就曾在福建率先试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针对林区生态恶化、农民生活贫困等问题,他清晰地意识到,集体林权制度产权不清、权责不明、机制不活、分配不公等问题是矛盾的症结所在。对此,他指出“林改的方向是对的,要脚踏实地向前推进,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由此,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福建省率先拉开序幕。如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森林保护和国土绿化,使亿万农民实现了增收致富。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入到攻坚阶段,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多处提到“十四五”时期生态制度改革的任务,如“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完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强化河湖长制”“推行林长制”等。要完成好这些任务必须认真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一系列要求:一是抓制度体系完善,“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二是抓制度改革落地,“要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為导向,抓好已出台改革举措的落地,及时制定新的改革方案”。三是抓制度运行监管,要“健全监管体系,完善监管机制,提升监管能力,确保万无一失”。四是抓制度严格执行,要“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把制度权威性牢固树立起来。这一系列要求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扭住制度建设这一根本任务、毫不动摇地推进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的改革精神,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体制改革明晰了基本路径。

二、以创新为动力推动绿色科技发展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推动绿色发展同样离不开科学技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里,他曾经带领村民建成村里第一口沼气井,有效改善了当地农民缺煤缺柴、水土流失的问题,这不仅是他为梁家河村民办的一件大好事,更是其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起源,依靠科技创新治理生态环境的思想早已根植于他的内心深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1968年我在陕北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的时候,只不过是在全村搞了沼气化的科技活动,但却尝到了推广科技进步的甜头。”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向好,但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三期叠加”时期。《建议》中明确提出“支持绿色科技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等任务。落实以上任务,一要意识到科技是环境治理的必备要素,“环境治理是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法治、科技等多种手段”。二要把科技作为污染防治的动力支撑,“要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动力的重要作用”。三要加快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进绿色发展,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四要狠抓生态科技攻关,加强绿色技术研发,“加大重大项目科技攻关,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开展对策性研究”。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加快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论述蕴含着深切的科技创新意识,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绿色科技发展明确了行动方案。

三、以法律法规为保障推进生态法治建设

在国家生态治理体系中,制度管根本、管全局,而生态制度体系能否良性运行则取决于是否具备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是否能够严格执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和遵章执法。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提出了进一步发挥浙江八个方面优势的“八八战略”,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其中特别强调建设“绿色浙江”“法治浙江”,凸显出他早年在地方主政过程中的生态法治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法治建设快速推进,2015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首部专门用于规范防治土壤污染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首部专门体现“绿色税制”的单行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等法律法规先后制定实施,在生态领域出台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得以完善,生态执法日益走向严格规范。《建议》中再次强调了“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的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法治作为“管总的东西”和“一条红线”。为此,一要补齐法律法规短板,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二要强化法规执行,“令在必信,法在必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关键在真抓,靠的是严管”。三要加强执法监督,要让制度长出“钢牙利齿”,形成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不可越雷池一步的刚性约束。四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要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严格考核问责”,并做到“终身追责”“一追到底”。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的执政理念,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在生态建设中旗帜鲜明的法治精神。

四、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扩大生态福祉

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早在福建工作时就针对木兰溪污水治理提出了既要治理好水患也要注重生态保护、既要实现水安全也要实现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和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治理目标。要通过下大功夫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切的水污染问题。木兰溪的“民心之痛”“民生之患”得到了彻底铲除,老百姓重新回到了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自然生态环境中。

近年来,我国在生态与民生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江河流域严格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原则,一系列打造健康水源的政策措施给老百姓带来了真正的实惠。但同时也要看到,老百姓最为期盼的大气、水体、土壤等领域的状况仍不乐观,改善力度有待加强,任重道远。《建议》强调,“十四五”时期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环境视为最普惠民生福祉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一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与民生之间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二要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执政党使命所在”“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三要精准有效满足群众绿色需求,“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四要广泛开展全民绿色行动,“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挂在心头,对人民利益念兹在兹,凸显着与人民心心相印的民生情怀,更为“十四五”时期进一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五、以大国担当为已任推进全球生态文明进程

维护地球整体生态平衡是全球共同面对的挑战,加快建设全球生态文明,离不开世界各国之间相互分享绿色发展理念。早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亲自推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众多村庄一改厨房没有排污水管、村里没有垃圾箱、河道水体又黑又臭的面貌,逐步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离开浙江后,他还一直牵挂这项工程并多次指示要进一步推进,2018年该工程获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授的年度“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中国越来越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为建设清洁美丽的地球砥砺前行,从推动达成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到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从开展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到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一路展现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建议》中再次强调要“积极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环保国际合作”,为此,要始终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系列基本观点。一是人类是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要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是要携手共谋全球环境治理,“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要“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三是中国要积极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让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实践造福沿线各国人民”,要彰显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这一系列思想充分彰顯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的世界胸怀,为“十四五”时期的全球生态合作铺设了道路、指明了方向。

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群团教研部

责任编辑:朱 健

猜你喜欢

总书记文明绿色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时局图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对不文明说“不”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文明歌
追踪绿色的秘密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