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微观政治:教育研究中另一个领域
2021-08-17吴金珂
摘要:从政治学角度看,学校也应当被看作具有政治性质的社会系统,与其他组织一样,学校拥有各种类型的资源,由此必然产生资源的排他性占有和对利益的多元需求,从而形成大量微观政治活动。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至少有两个特征适合于微观政治的研究,一是教师具有高度的自主权和在教学工作上的自由裁量权,二是学校在教育和管理上有诸多的不确定性。微观政治的存在,以及其与学校组织研究的契合,使得我们能够通过关照学校微观政治而有如下收获:(一)提高对中国学校组织的理解,推动我国学校变革,提供更多的有关教育领导方面的认知;(二)帮助教育工作者以另一種视野深刻反思工作;(三)启示教育部门如何进行决策和实施。
关键词:学校组织;微观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5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4-0103-03
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治哲学再次兴起,也产生了从宏观政治哲学向微观政治哲学的转向[1]。微观政治哲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政治和权力的传统看法,开辟了政治研究的新路径[2]。微观政治的范式随后也被引入到对教育组织的研究中,数年间,学校微观政治研究在西方兴起,逐渐成为教育组织研究中的一个分支。
按照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的定义,政治就是什么人、什么时候、怎样获得什么的过程[3]。以此种解释来看,政治充斥于所有社会活动和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存在于所有人类集团、机构和社会中,学校内部同样也有政治的存在。既然如此,我们便要看到具有政治性的学校组织,也无法避免一个问题:就是什么人、什么时候、怎样获得。当然,因为校园里所有角色不同的人,都期待着在实现自我利益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团结一致,以实现共同的目标(反过来,也只有共同目标的实现,才有可能保障大部分人不同的利益),所以,什么人、什么时候、怎样获得的问题,也就等同于作为组织的学校要处理的另一个基本问题:如何把不同利益的人们会聚在一起,并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该问题是所有组织都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学校面对此问题尤其棘手,毕竟学校有着自主性较强的教师、抽象的目标、不同的手段,这些因素都使得协作更具有挑战性。西方微观政治学研究的奠基之人斯蒂芬·鲍尔(STEPHEN J.BALL)认为学校有两面性,一面“为所有人共知”,还有一面则相反,是“不为人所知”的,学校组织的研究应该关注“组织生活中的不为人知的一面”[4]。事实上,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产生以来,其内部的政治活动就一直存在着,在很多学者看来,“政治”就是为了取得“当人们之间存在着不同利益时,社会应以协商与谈判来协调各自的差异,并由此建立起社会的规范和秩序”[5],从“政治”的此种解释来看,我们可以认为学校日常生活中微观活动非常普遍和自然地存在着,在学校内外各类不同行动主体之间的互动之中,也发生着大量的微观政治活动。
一、学校微观政治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教育研究可以分为“宏观政治”和“微观政治”两个领域,“微观政治”领域主要聚焦于学校内部和外部成员及团体的社会关系网络及权力的运用等微观政治问题[6],学校微观政治的研究考察学校内部运行中的主体行为,而非学校教育与国家政策的宏观叙事,它是对学校成员的权力关系和利益关系的研究。欧美国家的学校微观政治研究无疑是走在前沿的,多数经验研究也都是在美、英、加等国进行。因为学校组织微观政治的隐蔽性,需要研究者深入学校,成为研究者和参与者以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因此,质性的方法是学校组织微观政治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大部分研究最后都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当然,研究者也会收集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力争使研究更科学化。学校微观政治研究重视挖掘学校组织生活中鲜为人知的方面,特别是学校生活的“阴暗面”。通过阅读欧美关于学校组织微观政治的文献可以看出,学校微观政治研究中,大多数都是针对学校层面的政治互动而展开的,特别是关于校长——教师的政治认同、政治互动、政治对立关系的研究;有一些研究也考察了宏观的因素,在考察宏观因素的时候,研究仍旧是具象的,是将宏观因素与学校运行现实结合。例如,研究教育立法和教育政策,并不着眼于立法和政策本身的意义,而是考察立法和政策对学校微观政治具体、实际的影响;有一些研究关注组织正式决策过程的冲突,探讨了组织行动的政治战略与策略、目的及影响;还有一些研究关注学校改革与革新的过程,涉及包括职工民主、课程革新、学校规则、控制与妥协、行政人员效率等学校教育改革不能回避的问题。
二、微观政治与学校组织研究的契合
作为一种组织,学校的运行看似简单,但实则复杂,学校的复杂性使得我们要对其有深入认识,就必须借助不同的视角进行立体化、全方位的研究。从各方面的文献来看,诸如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甚至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都曾经被用来作为研究学校的维度,相比较而言,对教育研究具有现实意义的微观政治学领域,却缺乏关注,这一领域研究的匮乏,在中国尤为明显,而作为教育大国,这一领域的研究又恰恰是不可忽略的。微观政治学的研究的匮乏,有一定的文化背景,但凡涉及政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对“权利”“政治”等概念作出定义和解释,而在中国的语境下,这些概念似乎就与“权术”“争权夺利”等词汇联系起来,尤其在学校,象牙塔之地,似乎无论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清高淡泊,应该远离政治,也就造成了谈“权利”“政治”就色变的状况。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偏见,很多教育研究就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学校中实实在在存在的微观政治现象,就算是意识到了学校组织中确实存在各种利益诉求、冲突争斗,但研究人员依旧带着偏见,认为冲突就意味了一种破坏,而没有去考虑之所以讲协作就是因为承认了冲突的存在,这种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大大制约了我们利用微观政治的视角去对学校中的各种互动过程进行科学辩证的研究。
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至少有两个特征适合于微观政治的研究。第一个特征是随着教育分权改革的推进,教师也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性,从而使得学校组织的结构显得有些宽松。教师高度的自主权和在教学工作上的自由裁量权[7]让他们对学校众多事务有了抵抗的空间,学校管理者也因此不得不面对如何掌控复杂局面的问题。教师的自主性是因为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具有与其他单位不同的组织架构才得以体现的,学校的组织架构也因此让人觉得宽松,不像政府部门、军队甚至企业这样严谨、稳固,教师的办公地点大多在教室,在教室里面通常是一个老师面对众多学生,这样也就能够“隐蔽”于其他同事和上级的观察,在教室的边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的自由裁量权。学校组织架构的宽松实际上源于教育的本质,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学校承担着传道受业解惑的任务,这些任务必须要通过强化作为个体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而得以完成,并不是简单的命令、强行的灌输所能实现的,一方面,这种互动需要教师处理好学生各种能力的表现和他们日常的波动;另一方面,经过较长时间的互动,教师和学生之间有可能发展了能促进学生进步、砥砺学生的人际关系,这些独特的教育要求使得学校的职能分工更加具体、专业、临时,反过来,这又让学校的组织架构较为宽松。
学校的不确定性是学校适宜于微观政治研究的另一个特征,尽管有学者把学校教育定义为“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8],但实际上,学校无论在教育上,还是管理上,都有诸多的不确定性。尤其在教育和社会目标方面,以及学校内部不同的价值观念。学校的运作过程中伴随着多样但不是那么明确的目标和技术,学校并非封闭的系统,实际上,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学校早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象牙塔,在中国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学校组织必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与其他组织不同,学校受到的权威影响包括但不限于政府的官僚权威,家长的外部权威,教师的专业权威。作为规范性的组织,学校实际上存在很多不同的争议,教师作为知识分子,通常接受了较高的教育,有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带来不一样的看法,这些看法会导致不同的争议,而这些争议并不会公开讨论,但确实是存在的。管理、目标、方式上的不确定性,使得学校内部的教师使用一些微观政治的行为来促进他们的价值观传播,捍卫他们的实际的利益。
上述两个特征,使得学校作为一种组织,适宜于以微观政治的视角进行研究和探讨,实际上,纵观微观政治学的研究,我们也能看到诸多研究都在强调的一个事实,即外部环境变化越快,学校内和学校外发生的微观政治行为越多,也就是有更多地要处理不同利益的情况出现,要理解变革之下的学校,要有效地推动学校的变革,我们就必须利用微观政治的研究予以追问:在实施教育改革的各种政策中,与学校关联的不同主体是如何在具体操作中感受和应对变革的?在教育分权的背景下,师生有什么样的利益诉求,如何实现利益诉求,为什么有的人会抵制另外一群人的利益诉求?这些合作、冲突、协调的各种和互动如何影响学校的发展?各种管理措施对学校的各类主题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微观政治的研究,能对这些问题的一个合理解释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也唯有有效解释上述问题,教育改革才能得到有效的推动,学校才能真正成为改革的受益者,教育改革真正的受益者必须是每一所具体的学校,每一位具体的师生,而不是地方政府,不是教育行政部门。
三、学校组织微观政治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在西方,微觀政治学已经成为极具影响力和研究潜力的领域之一。《学校中的微观政治学:迈向一种学校组织理论》的出版,为斯蒂芬·鲍尔(STEPHEN J.BALL)成为西方学校组织微观政治学研究奠基者立下了极大功劳。书中所提到的理论视野极具创新性,根植于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也关照了教育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书中的独创性观点有意无意也发挥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许多根植于学校实际生活的经验研究由此产生,愈来愈多的学者开始从微观政治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学校内部的冲突与和谐,并由此发掘出更多的经验和知识,这种新的认识在推进学校变革过程中也展现出极强的指导意义。然而,在我国,对这一领域的关注较少,通过知网搜索相关主题发现,大部分论文所关注的重点都是对基于微观政治学视角下的学校结构的说明,或者介绍西方微观政治学在教育管理方面研究的现状,对于学校中的微观政治研究极其缺乏经验实证的关注。微观政治研究这种新的视角对推动我国学校变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性意义。
其次,这项研究将提高对中国学校组织的理解。众所周知,宏观的教育政策,似乎越来越走向了一个死胡同,无论中外,看上去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教育的改革,然而,最终的结果似乎都指向这样一个结论:各国教育改革都似乎在顺应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形势,学校也总在改革伊始大费周章,然则这些改革行动最终都半途夭折[9]。宏观教育政策的低效,为学校微观政治学提供了实践动力,通过微观政治学,关注学校组织中的三种重要类型的行为体:校长、中层管理人员和教师。如此,便可以使研究者或决策者,以学校组织中行动者的立场,以建立在复杂的人性基础上的内在关照和反思,对学校展开新的认识,“人天生就是一种政治动物”,学校中的师生,又何尝不是一种政治动物,“人们即便并不需要其他人的帮助,照样要追求共同的生活”[10],当我们用微观政治学的角度来考量学校中的人,把研究视角做一种颠覆的易位之时,我们便会感叹,学校因人所具有的“政治本性”,也能够显露出不可避免的政治性特征。
质言之,探讨学校组织中的微观政治,“把静态组织理论重构为动态组织行为理论”[11],去了解校长、中层和教师三方存在的各种实际或潜在的危机,并探讨他们如何在学校变革的背景下,利用自己正式或非正式的权利,去争取自己的利益,这些研究工作有助于阐明人们在微观政治的交互作用下会怎样去做,以及他们为什么这样去做。研究的结果,将会使我们更容易地了解上述事情是如何在学校组织中完成的,换而言之,微观政治研究将帮助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学校的组织和其运转的方式。
第三,微观政治研究将有助于提供更多的有关教育领导方面的认知。领导或者说领导阶层不应被看作是一个静止的个体,领导力也不应是静止不变,相反,应该视其为变化的,而这种不断地变化正是由领导和其追随者相互作用之下共同构建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微观政治研究可以关注一个领导和其下属互动的基本问题:他们如何面对当利益出现分歧时的境况。探讨学校组织的微观政治,我们将会从另外一种角度发现我国教育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学校组织的微观政治研究,还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经由微观政治的视角可以进一步了解学校中的校长、中层管理人员、教师如何领会和处理他们之间微观政治的互动,揭示在工作环境下其他各种影响因素之间与学校微观政治的相互作用,这些研究的结果都将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以另外一种视野去深刻地反思自己的工作。总而言之,我们冀希拓展教育人士的视野,就不能忽视学校微观政治的研究,它可以为从事教育的人士提供一个更加清晰和广泛的工作关系影像,并启示和鼓励他们仔细的思考、反省其在学校的所作所为以及这些做法的动机和最后的结果。
另一方面,学校组织的微观政治研究对教育部门的决策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时至今日,政府管理教育还存在越位、缺位、错位的现象,政府亦多次提到了权责统一的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教育改革又再一次被提到了紧迫的日程议事上来,推进管办评分离,加大教育行政监督和分权力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形成权责明确、规范有序、统筹协调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的教育管理体制,已然迫在眉睫。微观政治研究无疑可以作为一个独特的领域,以帮助我们深入剖析学校组织进入21世纪以来,在教育改革所形成的背景下是如何运作和发展的,这一领域的研究结果,也一定可以为相关政策的设计及实践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启示。
参考文献:
[1] 衣俊卿.论微观政治哲学的研究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6(6).
[2] 李素艳.从宏观政治转向微观政治——解构主义政治哲学的主题维度[J].理论探讨,2009(4).
[3] 沃塞曼.美国政治基础[M].陆震纶,等译.北京:中国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1.
[4] HOYLE,E.Micropolitics of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J].Edu-cational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1982(10).
[5] 王志明,陈小愚.微观政治学与组织领导管理体系建设[J].中国软科学,2001(3).
[6] 程晋宽.学校组织微观政治学研究的历史与前沿[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2(3).
[7] 英国学者R·帕滕顿对自由裁量权有六中归纳解释,其中五种包含法律上的意义,此处所讲取第一种解释,即指一种思维性质(mental quality),一种审慎的、思虑周详的态度、决定权、判断权,这个用法没有特别的法律意义.
[8]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9.
[9] 柯政.学校变革困难的新制度主义解释[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1).
[10] 亚里斯多.政治学[M].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2.
[11] 高洪源.欧美学校微观政治研究的进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3(6).
作者简介:吴金珂(1991—),男,布依族,贵州贞丰人,单位为西南大学,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董惠安)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高校青年教师高等教育学研究课题(编号:19GGZ05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