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常态化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建议

2021-08-17高冰倩李育光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24期
关键词:应对心理健康大学生

高冰倩 李育光

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无论在行为表现还是心理健康方面,他们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本文围绕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方式和建议,有助于解决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疫情常态化;大学生;心理健康;应对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4.032

研究指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们造成的生理损害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治愈,但是心理的创伤往往需要随着时间、环境、心态的变化慢慢修复。”这就需要掌握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方式和建议,有效解决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1长期居家学习,网络成瘾占用大量时间

由于疫情在全国的蔓延,全国人民都处于居家状态,对我国各大行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和影响,但各种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网络交友、短视频APP等互联网产业出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在大学生群体中,除了每天的线上网络课程之外,大量时间都消耗在了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短视频APP中。据统计表明,疫情期间IOS和Android单日免费下载游戏数量和手机游戏用户使用率相较之前有三倍增长,单日使用时间增长18.2%。虽然疫情居家期间娱乐活动必不可少,但大量沉浸在网络世界容易让大学生对互联网产生过度依赖性,从而迷失生活方向、自律性变差,影响大学生的学业规划和规律生活。

1.2家庭矛盾升级,心理状态不稳定

因疫情防控的需求,大家无法出门走亲访友、出门锻炼、旅游,正常的社交活动无法进行。作为大学生,随着居家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与父母的接触中出现沟通交流不畅、情绪易怒、互相不理解等问题。作为家长,疫情导致一些家庭出现失业、经济损失大、就业难等压力和困难,父母的不良情绪也在不断突显。双方的不良情绪在长期的相处下开始不断升级、爆发,导致焦虑、郁闷等心理健康问题无法排解以及家庭问题和矛盾无法及时沟通解决。尤其性格内向、腼腆的学生群体,心理抑郁和交流障碍就愈发严重。

1.3假期状态懈怠,对职涯规划欠缺思考产生焦虑情绪

大学生在校期间,校园文化氛围浓厚,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学习机会例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考研答疑讲座或动员会、校园招聘会等,浓厚的学习氛围会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规划自己的学业和未来发展。然而受疫情影响,学生居家学习状态出现了懈怠期,养成了生活作息不规律和不良生活习惯导致不自律性和懒惰性。大部分学生把疫情当借口,不去积极思考自己的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抱着疫情结束再去思考也不晚的心态,逃避面临的选择和困难。一边享受互联网带来的快乐,一边也时刻担心和焦虑自己的学业和职业规划,就像是一对相互矛盾的“恶魔”在内心深处打架一样。不同阶段的大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差异,低年级学生出于对学业规划的焦虑,高年级的学生是对未来人生发展选择的迷茫和恐惧,对人生方向没有做好抉择不知道选择就业还是考研的压力。作为高校辅导员,就需要对这些学生群体进行一对一的心理指导和减压,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2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2.1生活状态、学习方式的改变,缺少面对面交流

从客观方面来讲,不受疫情原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自我效能感低、情感危机、焦虑(学业、生活、人际交往、经济负担、就业考研压力)、抑郁和强迫等普遍存在,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来自于学生心理特征、原生家庭、面临的压力或过往心理疾病史。但在正常的校园生活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都可以在不封闭的校园场所里正常的见面、沟通交流、排解烦恼、表达情绪,“面对面”的方式是最直接且最有效的缓解不良情绪的方式。受疫情影响,“面对面”转化为线上交流,再加上长时间居家生活状态和学识方式的改变,人际交往的减少等多方面困扰,郁闷情绪便慢慢堆积,不利于情绪的释放和表达,尤其是性格较内向的学生群体,线上的方式更容易让心理问题愈发严重。“面对面”的方式对于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种非常重要、有效且反馈及时的方式,因为面谈才能最直接的反馈出学生的面部表情特征、微小的肢体动作等,根据这些信息去准确判断学生心理动态,有针对性或随时调整沟通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

2.2认知水平和个体素质差异,安全感的缺失

从主观方面来讲,首先,新冠肺炎疫情是首次出现及病毒的复杂性,大学生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防疫措施的认知、网络信息的认知存在差异,这些认知差异会增加部分学生群体的焦虑程度。其次,每位大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受先天因素、后天教育、个人经历等多重因素,个体素质必然都存在差异。性格、人际交往、心态、适应能力、身体健康状况等方面,都是个体素质差异存在的原因。最后,疫情期间的食品安全、不能外出、防疫物资匮乏、身体健康等方面也会导致大学生缺乏安全感。

3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議

3.1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相结合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相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有助于实施“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科学教育体系。全国各大高校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如郑州轻工业大学学工部(处)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郑州轻工业大学学生工作部”、微信视频号“学工小i”、心理健康中心推出的“郑轻心语”等,并且结合辅导员推出了“师说”“开学心理调适第一课、月亮新语”等系列,形式丰富、内容新颖、板块多样的特点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这些新形式、新方法开阔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模式,把思政教育工作的传统优势和新媒体有机结合,满足了大学生差异化的需求,并且深度融入大学生的校园社交网络。为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帮扶和疏导,帮助学生建立健康良好的心态,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精准甄别和重点筛查。

猜你喜欢

应对心理健康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营改增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应对策略分析
浅谈教师如何应对校园霸凌
石油企业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实践与思考应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