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语润课堂,思维之花自开放

2021-08-17顾红兰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英语课堂思维能力素养

顾红兰

一、核心素养下,教师课堂用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关系着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综合发展。因此,在英语课程改革中,要牢固树立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意识。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方面。这四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其中,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则贯穿始终,并且为前两个提供支持。思维能力很好地兼容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如果能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将会对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有整体带动作用。

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突出。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独立性还不够成熟,词汇量以及英语文化知识都非常有限,教师在课上的指导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因此,若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各项指导。其中,课堂用语是教师呈现课堂的主要方式,它贯穿整个课堂,是师生沟通的主要桥梁,深刻地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若能从头至尾,对课堂的导人语、衔接语、结束语进行有针对性的锤炼,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肯定会大有裨益。

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锤炼英语课堂导入语

教師的课堂导入语是书本的扉页,是乐章的序曲,它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调。好的课堂导人语会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其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会事半功倍。

(一)导入语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

开放性思维能力有助于打开思路,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英语作为一门外语,不是学生平时张口就能说的母语,有的不会表达,有的则怕表达错误,所以,部分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思维是很拘谨的。如果在课堂伊始,教师就面带微笑,走到学生期间,跟他们像朋友一样聊天“How are you today?"‘Look!I have a new sweater.Do you like it?”。在这种情境下,我想学生肯定会热情洋溢地跟老师交谈起来,在交谈过程中,不光是语言在输出,更有思维在活跃、在碰撞、在交融。

生活化的形式,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解除了思维的禁锢;生活化的内容,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让思维得到了活跃;生活化的观点,让学生的想法各异,让思维得到了开拓。当然,教师在选择交谈内容的时候,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要根据主题展开,如主题是购物,就可以从新衣服、新学习用品聊起。

(二)导入语悬念化,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能力

探索性思维能力有助于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导人语若能用一个悬念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获得高质量听课效率的同时,还将收获另一笔无形的财富,那就是对问题的探索能力。如在译林版教材2B Unit 2 Wh,ere'.s Kitty:l的语篇教学导入时,就可以先用“Su Haiis unhappy today.Do you knowwhy?”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跟着老师进入课文不断地去寻找苏海不开心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找不到小猫Kitty,笫二个原因是小猫Kitty打碎了家里的花瓶,这个悬念问题解决了,语篇的教学也完成了。学生在收获语言知识的同时,探索问题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悬疑有趣的开场白,抓住了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不断潜进课堂,去发现知识的真谛。

三、好珠还需线来穿——精炼英语课堂衔接语

课堂衔接语是教师用来连接各个教学环节的过渡语。好的课堂衔接语能让一节课过渡无痕,给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除此之外,若能有针对性地精炼课堂衔接语,还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相应的促进作用。

(一)衔接语丰富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创新性思维能力有助于更新观念,不断寻求最优方法,提高实践效率。教师衔接语的丰富度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丰富度可以从词汇和句型两个方面着手。如刚学完一个水果类单词“grape”后,教师可以试着这样衔接,“Grape is a fruit.And there aremany fruits in our life. They' re bananas.apples, strawber-ries, mangoes and so on. And do you know which is my fa-vourite fruit?”,在引出下个新单词的过程中,也让学生了解了其他水果类的单词。课堂衔接语的句型不要局限干对祈使句的使用。“Let's read.Let's act.Let's…”这类语句的反复使用,不但会局限学生思维,还会让课堂呈现出呆板无活力的气象。“Wang Bing and Mike can play bas-ketball. Can Liu Tao play basketball? Can you read and tellme?”在这样的衔接语下,学生不但知道要做什么,还对课文中的句型“Can you...?”更加熟悉了。

教师的课堂衔接语,虽然不是在直接教授知识,但是学生长期耳濡目染,会形成一定的积累。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j+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完成自我输出,为思维能力的创新提供基础和动力。

(二)衔接语关联化,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能力

系统性思维能力有助于抓住问题的要害,从而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学习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性,有助于逐渐获得系统性思维能力,从而更有效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教师若能将自己课堂上的衔接语进行有机关联,那么肯定能让学生的思维受到一定启发。为了让学生感知课堂的系统性,衔接语中可以加入“firstly, secondly, thirdly”或者“atfirst,then.at last”等关联词,这样既能让课堂显得有条理性,又能让学生感知到各环节是串联起来的整体,有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整体掌握。此外,教师可以借助课堂中心思想和主线人物来串联课堂,课堂用语就能被这根无形的线串联起来,做到相互联系,紧而不散。

学生长期处在环节紧凑、层次清晰的课堂氛围中,其思维的联系性和缜密性自然也会得到相应提升。

四、把好收尾大关——凝练英语课堂结束语

凤头、猪肚还需配豹尾。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结束语可以让学生的认识得到深化,情感得到升华,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让教学达到“曲终情未了”的效果。

(一)结束语延伸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实践的准确性。在课堂收尾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用语将所学知识或情感教育进行延伸,逐渐引导学生每学完一课都进行类似的思考。如在教授译林版教材6A Unit7 Protect th,e Earth时,在学生学完了课文中保护地球的措施后,还可以利用结束语做进一步启发拓展,如“TheEarth is our home. We must protect it.I think you will havemore methods,like...”.让学生课后大胆思考,大胆组织语言的同时也大胆地发散了思维。还可以试着将结束语延伸到不同类别的话题,如在学完如何购买衣物后,还可拓展到如何购买食物、玩具、学习用品、水果等,这让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发散出去了,有利于培养大胆探索、迁移知識的习惯。

(二)结束语相对化,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助于打破常规,解除实践过程中的桎梏。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有表达不同看法的勇气,教师可以将结束语相对化,也就是避免绝对化。如笔者在教授6B Unit 34healthy cliet语篇内容时,对Mike和YangLing的饮食习惯评价,只给了学生一个相对的结论,“Yang Ling's diet is healthier than Mike's.”。学生在这个结论的前提下,课后开展对两人的饮食习惯提意见的小组活动,对Mike的意见自然很多,对Yang Ling,很多同学也发表了意见,针对“She often has a lot of noodles forbreakfast.”,学生的意见“She can eat more kinds of foodfor breakfast.”强调了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针对“She on-ly eats a little rice,”,学生的意见“She can eat more rice.”强调了碳水化合物和能量对人体的重要性,类似意见还有些许。试想,如果课上给m的结论是“Mike's diet is un-healthy.Yang Ling's diet is healthy.”那学生对Yang Ling的饮食看法就会被定格,批判性思维的萌芽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了。

短短的几句结束语,若能精心呈现,能让教学环节完整,能让教学效果升华,也能让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英语课堂上,教师的课堂用语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是丰富教学内容和提升教学效果的方式,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教师在重视课堂用语的前提下,要不断锤炼导人语、精练衔接语、凝练结束语,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双丰收,从而提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一路繁花相迎!

猜你喜欢

英语课堂思维能力素养
培养思维能力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用爱浇灌英语课堂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培养思维能力
让快乐回归英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