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桥文化与学科融合的策略研究

2021-08-17黄敏季建峰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校本课题学科

黄敏 季建峰

学科融合是指通过多门学科资源的介入,有效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从而全面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整体素养的综合提高。本文中的学科融合,主要是以我校的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桥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批准号:A/D/2016/009)为例,在小学各学科的教学中融入桥文化,目的是更好地让学生受到桥文化的熏染,学好主导学科,提升精神品质,丰富学习资源,拓展认知视野。

在几年的课题研究中,学校通过桥文化与学科的融合,引领学生更多地学习桥知识,感受桥文化,同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精神成长架起一座桥梁。

一、依托教师培训,把握融合起始点

学科的融合,首先需要的是教师对融入各学科的桥文化有透彻了解。因此,学校以对教师的桥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为依托,促进对桥文化内涵的理解,多途径保障学科融入的实施和推进。

1.专家引领,丰富桥知

学校每年邀请从事桥文化研究或桥梁建设的专家举行专题讲座,普及桥知识,聘请教科研专家对课题的研究方法和过程进行指导,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桥文化学习成果的全校辐射性主题演讲,到同课题研究的学校参观学习,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引领教师关注桥文化研究动态,拓宽视野,丰富桥知。

2.科研沙龙,内化桥知

交流研讨,能推动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也是提升教师科研素养的重要方法。基于课题研究的需要,学校每学期举行两到三次“科研沙龙”,围绕课题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互相交流、思维碰撞,形成共识或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3.网络导向,拓展桥知

学校一方面在校园微信公众号和校园网“桥韵”栏目发布最近的科研动态,明确科研方向,传递学校的桥文化科研信息;另一方面,把与学校课题研究相关的一些文章上传到网站,使教师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触动,激发参与桥文化学习的欲望。

4.互助学习,获取桥知

每个教师的桥知识积累都有可能影響到整个学校的桥文化推进,学校根据对教师桥知识的了解情况,一方面,从抓骨干教师的发展人手,优先培训,重点培养,全面指导,最后让其以点带面,在全校起到辐射培训作用;另一方面,强化课题组的共同体作用,教师间进行结对,互帮互学、互研互助,形成学习共同体,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效。

二、基于学科特色,选择融合切入点

桥文化所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有形的桥知识,也有无形的桥精神,如何把这些内容潜移默化地整合在学科教学中,这是值得去研究的一个内容。

1.准确把握单门学科的特点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特色,为了把桥文化融入学科教学中去,我校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科特点,选择融合的点,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如依据学校的不同学科和部门进行分解,语文学科重点进行有关桥的诗歌、童谣的吟诵,历史风物、乡俗民情、先贤雅士的学习、了解和探究;英语学科通过建立“英语角”等形式,实现语言的沟通、语种的衔接、人际的交流;数学学科研究有关桥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数学故事等;信息技术学科重在学习用电脑绘桥,通过制作自己的“桥”网站等形式,建立生活和网络的对接;音乐学科主要是“唱桥”,唱有关桥的歌曲;美术学科重在指导学生“画桥”、用泥塑“塑桥”,感受桥的艺术之美。

2.灵活架构学科融合的桥梁

我们传统的教学目标是单一的,往往都站在单一的学科立场实施教学,不具备俯瞰全局的高度,学生在各学科中获得的是零散单一的知识点。新课程倡导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学习,引领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成长,直到进入自我学习的新境界。

六年级科学教材中《形状与结构》这一单元,有许多关于力学、材料学的内容。教师可以从美术学科的角度,让学生感受桥的外形与结构之美;也可以从数学学科的角度,详细分析纸桥造型,了解同样的材料可以设计不同形状的桥,不同桥梁面积的差异;也可以从力学的角度,重点察看桥梁容易受损的位置,发现施压过程中结构点、纸梁架等的受损情况,找寻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可以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写一写自己造桥的感受,或写一篇桥梁设计小论文。

一座小小的纸桥体现了力学和结构的和谐相融,架构起了学科融合的桥梁。整合教学内容,也使学生有了更多自主探索与交流,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学习方式等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样的融入,悄无声息,潜移默化,学生不仅了解了桥的知识,而且进行了科学探究,更加深入地学习了多方面的知识。

三、开展系列活动,抓住融合关键点

有意义的活动是学生最乐于参加的,如何在学校各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选择合适的时机,采用适当的方式,渗透桥知识,让学生初步感受桥的精神,受到桥文化的熏染,这也是需要研究的。

1.科技航模活动——建造科技之桥

创造,是当代许多学生缺失的一种能力,作为学生,具备创造能力,才能打造更美好的未来。学校以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为重点,为学生搭建科技之桥,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2.调查研究活动——铺陈乡情之桥

乡情,是一种魂牵梦绕的心灵相遇。而这种相遇,需要一个载体。桥,就是一个极具江南特色的乡情承载。我们引领师生从认识身边的江阴大桥,了解家乡的西石桥人手,探寻桥的来历,了解桥的建筑结构,感受桥的历史风貌,等等。接着,再把触角延伸至江阴市其他的桥,探究其建筑风格、人情风貌等诸多方面。最后,逐渐引领师生进入了桥文化更广阔的领域,探究中国桥梁、世界名桥。

3.纸桥制作活动——打造创新之桥

由于纸桥“原理易懂、实践性强、易于操作”的特点,学校举行一年一度的纸桥承重大赛,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潜能,展现学生创新进取的精神风貌。扎实的学习过程,有趣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多样的方法以及获取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是一个富有个性的生命历程。

在桥文化相关活动中,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收获了学习知识的能力,也满足了实践者的求知欲、好奇心,更培养了责任感与成就感,促进了学生整体素养的发展。

四、借助校本课程,跨越融合临界点

我们结合学生问卷情况,编写1~6年级校本课程,引领学生去感受桥的外在美与内在美,促进各学科的融合。

(1)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紧扣“桥文化”,师生共同参与、广泛收集资料,通过筛选、统整、补充、延展,编写一套体现学校育人理念、适合学校师生发展的校本教材。

(2)让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现地方文化和本校特色。我们积极发掘江阴地方资源,探寻、挖掘、整理,让校本课程指向学生潜能的开发,指向学生各种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张扬,以深厚的文化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3)加强与多方课程的统整与互补。国家课程,是所有课程的纲领,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基于弥补国家课程缺失的基点上,实现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穿插和互补、协调与平衡。我们将校本课程的特色文化内容,贯穿于国家课程内容的统领之下,贯穿所学知识,努力实现与各学科的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我们建立了“桥文化”课程与基础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框架,注重各学科的结合,开设以《桥韵》为教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与德育活动、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努力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桥精神的熏染。

(4)努力实现与多课程的有机结合。本课程编写过程中,我们努力让其实现与教学活动的有效整合,与德育活动、安全教育、心理教育等课程的有机融合,不断挖掘文化影响因素,有机渗透“桥文化”,以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搞好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通过桥文化和各学科的融合,学生在多样的桥文化呈现方式中,将所学知识进行联系、交汇,深化了对桥的认知,从而感受到中华桥文化的源远流长,受到桥精神的熏染和启迪,从而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注:本文系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桥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实践研究”、江阴市品格提升工程项目“指向学生生命成长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校本课题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超学科”来啦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