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语境,让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2021-08-17孙园园
孙园园
词语教学需要语境支持,教师需要主动建立语境创设意识,唯有将词语放置到特定的语境之中,才能形成对应的语用意义。“词无定性”,说的就是离开具体语境,词语是没有属性可言的。因此,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词语的语境设置展开教学探索,让学生认识到词语的语境意义,结合语境推出词语学习活动,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建立语境意识,科学运用语境展开词语学习,以提升学生语用认知能力。
一、还原文本语境,关联解读词义
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词语资源,识字解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注意将词语放置到具体的语境之中,引导学生解读识记这些词语,让学生真正理解词语的真实意义。相同的词语处于不同的语境之中,其表达的意义是不同的,唯有让学生理解这一点,才能让学生建立语境词语学习主动意识。任何脱离语境的词语解读都是没有实际价值的,包括字典、词典的运用,也需要与具体的语境相结合,而不是孤立地单独地认读解释字词。
还原文本语境意义,需要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讨,教师要适时做出讲解,还要引导学生进入语境之中,通过深入细致的研读学习,自然形成文本解读认知,让词语学习顺利对接阅读环节,促使学生逐渐掌握词语的语境意义。如教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师与学生一起梳理性阅读文本,画出一些典型的字词,在对词语进行对应解读时,教师要求学生将字词放置到语境之中。如“僵硬”,本义是肢体不能活动,放置到文本之中,这个词语是两粒豆子的对话内容,意思是说总是待在豆荚中,会变得呆板起来,肢体不会活动了。再如“预感”,这个词语也是在这句话中,是说要发生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了。作者这样设计也是有用意的,是要告诉读者,后面会发生一些故事。这个词语不仅是两个豆粒的对话需要,也是写作构建的需要,其表达作用是极为丰富的。这个词语,只有在这个文段之中,才会有过渡和衔接的作用,这是典词的特定语境决定的。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学习典词,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通过对这些典词的分析和解读,让学生顺利建立学科认知基础。特别是对词语的构建作用的分析,其语境意义显得更为深远了。词语放置到语境之中,其表达作用会更为丰富,这是词语教学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教师围绕语境意义展开词语教学,能够获得更为丰富的教学启迪力量。
二、对接生活语境,发掘词语内涵
词语不仅有文本语境意义,还有生活语境内涵,教师需要有对接意识,让词语学习与学生生活语境对接,让学生感受词语的鲜活性。教材中的很多典型的词语,在学生生活中经常出现,学生有了生活认知经历的支持,将这些词语与生活场景进行一定的融合和对接,自然能够理解词语的特定语境意思,这对提高学生词语学习效率是有重要帮助的。如果有些词语在学生生活中应用比较少,教师要做出针对性的引导,利用一些典型生活场景做展示和示范,也能够唤醒学生的生活思维。
學生的生活语境极为丰富,教师在对接设计时,要做好必要的学情调查。很多典型的词语应用有特定生活语境,而学生往往会存在一些生活认知缺口,教师遇到这样的情况,需要做出最合理的设计,为学生提供生活交流语境提示,利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生活场景还原,让学生的学习认知自然形成。在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画面,引导学生对现代科技进行对应认知,自然进入到文本研读环节。在词语学习环节,教师先列出典型词语:呼风唤雨、出乎意料、腾云驾雾、依赖、奇迹、奥秘、寄托等。然后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场景,说说这些词语的实践应用。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对这些词语的生活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如“呼风唤雨”,生活中没有人有这样的超自然的能力,只有在神话故事中,可以见到这样的场景。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科技力量无比强大,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控制自然。如学生熟悉的人工降雨,真的带有呼风唤雨的味道了。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认知场景展开词语学习,让学生寻找典型词语的生活应用,这样可以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认识。词语在生活条件下的实践应用,能够让学生学会对接性学习,课内课外对接,教材与生活对接,由此建立起来的学科认知会更为直观和立体。发掘词语丰富内涵,需要接轨学生生活应用,教师对此需要有更深入的理解,以便做出最为直接的调度和设计,让词语学习体现丰富的生活化特征。
三、建立演绎语境,现场体验词语
词语学习需要语境支持,教师在具体教学操作时,要有创新设计的意识,推出交流对话语境,或者是现场演绎语境,都可以形成重要学习动机。学生有比较丰富的交流积累,教师有意识推出角色演绎活动、生活对话活动、讲述复述活动,也会为词语应用创造条件,让学生结合这些对话情境展开词语学习,能够促使学生建立体验性认知。词语受到语境的制约,提升词语应用适合度,才能够提升词语学习效度。
课堂演绎语境设计手段有很多,课本剧演绎活动是最常见的,教师针对教材内容实际做出创设,可以自然形成语境条件,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展开对话交流,在具体体验感知中形成词语认知。如《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中的典词有很多,经过一番筛选,教师将典词进行集中展示:嫩绿、均匀、重叠、空隙、舒服、紧贴、蜗牛、枯萎、牢固、引人注意等。为让学生对这些典词有更深入的理解,教师推出了词语写话比赛活动:同桌之间,展开词语写话比赛,挑选词语要求对方现场写话,如果对方写不出来就算输,最终看谁输的次数更多。学生接受写话比赛任务后,都能够积极响应,课堂互动气氛渐浓。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动态,对学生写话表现进行必要的监督。
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比赛活动,成功激发学生词语学习热情。用一个词语写一句话,这是传统教学的造句训练。造句时,需要合理恰当地运用上指定的词语,这对学生来说也是比较有挑战性的。词语应用有太多选择,教师需要在学生出现意见分歧时,及时给予必要的裁判,引导学生顺利展开比赛活动,在比赛实践应用中形成词语学习认知。
四、创设应用语境,实现认知内化
词语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实践应用,能够正确运用词语,是词语学习的重要评价指数目标,教师要借助语境创设机会,让学生自然进入到应用环节,在实践操作中形成词语应用能力。造句、仿写、续写、复述、演讲、发言、辩论、习作等,都属于词语运用的呈现形式,将词语准确地运用到这些读写活动之中,这样的词语学习才是更为有价值的。词语应用途径众多,教师需要有整合设计意识,根据学生学习实践需要做出理性设计,促使学生顺利进入到学习内化环节。
读写形式众多,教师要有针对性选择,摆脱书面作业单一创设思维束缚,给学生准备更多“听说读写思”多个方面的训练任务,将词语应用训练任务融入这些训练手段之中,这样才能建立有效训练成果。如教学《蟋蟀的住宅》,教师先要求学生做梳理性阅读,找到一些典型词语,然后结合语境进行解读,在课堂训练设计时,教师推出了典型词语应用任务:作者在描写蟋蟀的住宅时,用到很多典型的动词和形容词,如:隐蔽、挖掘、搜索、粗糙、简朴、干燥、耐烦、宽敞等。选择其中五个词语,写一段话,对生活场景做重点描写,准备参与班级展示活动。学生对这些典型词语进行重点解析,结合文本阅读感受词语的内涵,积极展开延伸思考,找到一些适合的描写角度,顺利进入到词语应用实践之中。在课堂展示环节,学生都能够成功运用这些词语,组合成写作片段。教师对词语应用适合性作出积极评价。
教师以典型词语进行习作投放,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训练机会。学生在具体实践应用中,对这些典型词语进行适时应用,促进了词语认知的内化。只有将词语运用到实践之中,达成合理的表达,才能让学生建立真正的语文能力。教师创设应用语境,其助学效果是极为显著的。
语境视域下的词语教学,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针对词语语境意义属性特点,设定不同的学习语境,可以对词语教学形成重要支持。学生对词语的学习还存在很多认知短板,运用工具进行词语的解读成为普遍做法,这种脱离语境的学法是不科学的。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词语的自觉性,让学生在语境之中掌握词语的特定意义,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燕.提升小学中高段语文词语教学效果的实践研究卟语文教学通讯,2019(7).
[2]杨淑芳.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词语教学的技巧[Jl华夏教师,2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