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事:给儿童习作安个家

2021-08-17韩新萍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讲故事习作儿童

韩新萍

翻开小学语文教材,作文教学可谓是“应接不暇”:看图创编童话、状物写景、写人记事、日记新闻、建议书、请假条、调查报告、书信读后感……你方唱罢我登场。教师有些心力交瘁,学生也有些疲于应付。

如何拉近习作教学与学生的距离,如何消除学生对习作的恐惧感,使学生有积极的表达愿望,以轻松的心态去面对习作,把自己想说的东西记录下来?儿童天生具有讲故事的才能,让习作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引导他们清楚生动地讲述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发掘他们身上具有的“故事力”的潜能,让他们知道习作最基础、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把自己的故事讲清楚。

一、儿童天生的“故事属性”

讲故事对儿童来说轻车熟路,因为儿童的生活就是由许多故事组成的。讲述自己的故事是他们最大的乐趣,他们会感到生活中充满了欢乐。如果习作中让他们写自己的故事,他们会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其中,似乎忘记了是在写作文,只是回忆他们美好的东西。因此,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如何将儿童讲故事的才能开发出来,解放其讲故事的天性,引导他们讲清楚、讲具体,显得尤为重要。

1.儿童具有“故事眼睛”

站在儿童的角度看世界,你会看到成人眼中的世界与之有巨大落差。儿童的视角是故事性的,他们往往可以创造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展现出成年人不易看到的原始生态的生命情境:忙碌的蚂蚁,南飞的大雁……一切朝着建立自己的“童话”发展,并顺其自然地把所有纳入其故事系统,不断诠释着,丰富着。

2.儿童具有“故事嘴巴”

儿童天生爱讲故事。他们只要碰到触发自己情绪的事情,就会忍不住去找人倾诉。儿童精神世界中存在的最明显的特征是无论何时何地都存在交流“故事”的欲望:在最安静的状态下,只要有儿童的身影,那一定是张开嘴、挥动手臂的样子;在闹市中,只要有儿童的身影,那场景一定是七嘴八舌、生气勃勃的。

3.儿童具有“故事思维”

倾听儿童的故事,我们可以发现:故事画面中的王子是正义感爆棚且骑着白马而来,落难的公主会在合适的时间、地点遇上前来拯救她的王子,巫婆是穿着黑披风的又老又丑的女人……

这,就是儿童眼中的世界,寄托着儿童全部的美好和理想。

4.儿童具有“故事动作”

儿童不仅会讲故事,还会“演”故事——这世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可以走进他们的故事,借助动作来演绎……当孩子们热衷于创造一个“新故事”时,他们会努力把各个感官调动起来,对旧故事进行一系列加工,使故事的“喜剧”效果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来,将故事演绎得更加精彩。

二、儿童故事的“存在状态”

陶行知先生对教育有“教当其时,则事半功倍”这样充满哲理的观点。在实际习作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儿童的存在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发掘儿童故事资源。在实践中笔者认识到,有三种状态存在于儿童的故事性习作资源中:

1.“沉睡状”

童年的故事大多是短暂的且事先不确定的。即使是当天发生在自己身上或周围与己相关的故事,儿童也做不到让它们历历在目。这些故事都沉睡在儿童心中。同时,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存在于“过去时”的故事中,第一是“司空见惯”,匆匆而过,没有梳理和积累的必要,它的状态是“离散”和“屏蔽”的。

第二是历历在目,已经发生的故事可能会突然引发记忆“短路”,一旦打开尘封的大门,记忆慢慢开始恢复,通过小伙伴的启发,这些故事逐渐清晰,随后学生便会豁然开朗、侃侃而谈。

2.“即时状”

在儿童的世界里到处存在着有趣和令人兴奋的故事,只要进行有效的引导,就可以把习作教学的整个过程与这些故事融合在一起。

一是在故事开头。教师应该准确把握儿童在活动中出现的“故事苗头”,引导儿童发展走向教学化和故事化。二是在故事的过程中。如果儿童的兴奋点调动起来了,儿童进入了故事状态,教师在这个时候就要审时度势,利用各种方法为儿童创造更多写故事的条件,创造出更多的故事,为儿童的写作提供素材。三是在故事发生后。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开展一些活动用于故事分享,例如,举办“班级故事会”,内容是讲述班级中最近发生的有趣故事,最后选出“故事大王”。引导儿童创建属于自己的故事,并将这些故事记录下来,做成一本“成长故事集”。

3.“可能状”

每个儿童拥有的故事都是已经发生的,或将来可能发生的。一些孩子可能会经历相同的主题并拥有充实的生活经历,但是一些孩子根本没有这种经历,因此,此时,必须开设另一个语言教育渠道,以使孩子们想象自己的潜在生活。比如,教师在教学以“生日”为话题的主题习作时,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教学:一个是写“一个快乐而独特的生日聚会”,另一个是写“我希望过这样的生日”。让儿童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和经历。

尊重儿童爱讲故事的天性是教师的习作教学的侧重点,引导不同层次的儿童讲清楚、讲明白自己的故事,多激励,少束缚,“故事性习作课程”就会自然生成,儿童的写作就会充满生机。

三、“教学唤醒”儿童故事

儿童有故事并不等于他们可以在没有教师引导的情况下撰写出色的故事。从原生态故事到教学实践,再到儿童撰写出色的故事,这条路是艰难和曲折的。

1.外部语言的唤醒

怕字数不够是儿童怕写作文的一大原因。如果一提笔停就不下来,几百字能轻松写出来,写作文就很容易了。很多儿童习作就因为故事中的“人”没有开口说话,所以故事总是讲不长。

如:A下课,从教室西北角突然传来一阵争执:“赔!你赔得起吗?”原来一对好朋友为了乐高玩具闹翻了。玩具拥有者会如何控诉,损坏乐高玩具的一方又会如何辩解?大家“又拉又劝”,大家会怎么劝呢?

你看,让故事里的主人公开口说话,文章渐渐写长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就交代清楚了,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唤醒“故事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从“对话”人手,要想故事“有声有色”,必须写好“对话”。

2.唤醒内部语言

但有时候,故事中的人物并不能开口“说话”,如:

不好!做到最后一页,一道“拦路虎”挡住了我的去路。绞尽脑汁,怎么也没有头绪,最后,我只好无可奈何地交了试卷。

要写一个关于考试的故事,可是没有“人”说话,那该怎么办呢?

关注内部语言,唤醒“故事力”。一个人即使不开口说话,但内心世界是丰富的,是永远对外敞开的。乍看见“拦路虎”心里怎么慌张?似解又未解开之时,心里怎样懊悔平时不用功?交卷时,想象分数出炉后该是怎样的窘迫?让人物内心“说话”,也能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

3.巧构思,为故事画龙点睛

好的故事虽然不需要精雕细琢,但也要巧点缀,好的构思可以为平淡的故事增添色彩。

比如,關于一座漂亮花同的故事——《巨人的花同》,却写得一波三折:

巨人外出旅行时,村里的孩子喜欢到他的花园玩。巨人回来后赶走了孩子,花园从此被隆冬笼罩。孩子们又来了,巨人的花园又变得花团锦簇。巨人最终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这个故事本身很平常,但通过作者巧妙的构思使故事的境界达到了新的高度,使故事有了新意。

童年是让人留恋的,因为它充满了缤纷的故事。儿童的作文用自己的语言描写自己的故事,表现了自己的特征:充满童真,生动有趣。作文是儿童心灵的窗户,通过作文,儿童将自己的精神世界毫无保留地呈现给教师,真正让习作教学在儿童生活和生命中的自然生成。

猜你喜欢

讲故事习作儿童
听冬神讲故事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
Max讲故事——杀手算命
Max讲故事——温柔的鬼故事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习作展示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