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回儿童阅读版图上“失落的一角”

2021-08-17倪富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好书班级历史

倪富

一、阅读历史,一笔巨大的隐形财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设定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的目标。历史书以广阔的时空为背景,架构起博大恢宏的故事脉络,各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性的驳杂在纷繁的事件中碰撞博弈,让穿梭文宁中的读者能跳出单一、平面的思维模式,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个立体、公允的评价,同时产生诸多感悟和自我反省。为此,历史书的阅读,为儿童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健全自身人格以及获得独特情感体验铺设了一条智慧的捷径。

二、爱上历史,可能真的不是那么简单

在浩瀚的书籍海洋中,历史书的时间跨度大、人物数量多以及纷繁驳杂的背景一环扣一环、事件一桩接一桩,让人应接不暇,不要说儿童,就是成人学习起来也会偶感力不从心。加上特定时代以及作者个性化的语言风格,读起来就更具挑战性了。历史需要如实记录,过度地演绎,会使得历史失去真实和庄重,因此书写者必须把握好尺度,不能浓墨重彩大肆渲染,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对儿童的吸引力。在人物刻画方面,有时候会不经意就向着彰显人物特质,突出其某种品行的方向进行材料的筛选。这样就显得人物高高在上,放大拔高人物形象,不接地气,拉开了与儿童的距离,难以打动儿童。再者,教师的个人阅读习惯和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阅读特质,这也意味着儿童与历史书之间重要的一扇门被关上了。

三、兴趣,要“养”而有道

阅读历史书籍兴趣的生发和养成,往往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的经济收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学校的阅读环境、教师的阅读引领、同伴的阅读迁移以及大数据时代信息的多元融汇等。只有各方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将学生引入阅读历史书的殿堂中去。

1.尊重兴趣,选择读什么比怎么读更重要

儿童阅读动力的产生,无非是“有趣”:生动曲折的故事内容,轻松幽默的语言文宁,个性鲜明的人物特征,都是吸引学生阅读的不二法宝。但纵观现下的历史书籍市场,少儿历史普及读物数量少,契合他们阅读水平的更是寥寥无几。比如《上下五千年》,虽然图文并茂,但仅是提纲式的简介,缺乏情节;《二十四史》等古籍又显得艰深乏味,别说学生,连成人都需要借助相关工具书辅以阅读。为打破这一尴尬的局面,我们不妨让学生先读一读文学性为主、娱乐性为辅的通俗历史读物,如《三国演义》《明朝那些事儿》、蔡志忠漫画版《史记》等。对于刚开始接触历史书的学生,甚至可以完全放任,让他们阅读形式较为丰富、内容相对幽默诙谐的历史漫画书和报刊,如《穿越报》《漫画中国通史》《儿童领先一步读历史》等。这种探索性的阅读,为学生寻找“全垒打”的历史启蒙书提供了足够多的时机,同时也给了他们开启恢宏历史长廊大门的钥匙。

培养阅读兴趣之后,随着学生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的提高,家长和教师就应该适时为他们选取一些经典的历史书籍,避免长期阅读故事性太强的通俗读物带来的历史观的狭隘化和片面化。对历史有一个宏观的把握,这样进行细读才更有方向,儿童形成自我的历史觀也就水到渠成了。台湾傅乐成教授专门为儿童编写的《中国通史》,其直白、通俗的语言、不偏不倚的中性态度,十分难得;林汉达先生的历史故事系列,语言文字口语化,读来毫不费力,且故事主要取材于正史,比较尊重历史事实。蔡元放《东周列国志》、吕世安《二十四史演义》、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等也是较为经典的历史读物。

在选取历史读物的过程中,家长、教师、阅读推广人要替学生把关,不要只把“好玩的东西”当成历史看,而偏离初衷。

2.携手陪伴,成为孩子阅读航程上的舵手

多数家长往往会倾向于为学生选择文学类书籍阅读,导致学生历史启蒙较晚的情况。笔者在一年级入学之初的家长会上,就明确提出了阅读历史书的重要性,要求家长每学期为孩子或和孩子共读至少一本历史通俗读物。有条件的,每天都可以为孩子朗读或伴读,和孩子一同合作,根据书中内容提出若干问题并绘制一幅思维导图。而对一些确实存在困难的家庭,笔者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给孩子播放有声读物或评书。儿童的听觉理解能力往往要优于视觉理解能力。有经验的家长会发现,有时候给孩子读几遍故事,孩子就能记住;而如果要求还未达到一定识字量的孩子进行独立阅读,效果则不甚理想。评书很好地规避了这一问题,加之播讲人声情并茂的演绎,孩子很容易会被故事吸引。等孩子有了一定的语言文宁积累,再让其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则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此外,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孩子营造阅读历史书的环境,家庭中多一些历史类的藏书,带着孩子聆听讲座,观看展览,以及收看历史类的纪录片或者电影,将孩子的兴趣逐步转移到历史书籍上来。

3.引领拓展,多渠道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拉近与历史的距离

语文教师作为学生语言文字学习的启蒙者,在学生阅读这条路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教师本身热爱阅读,这种影响力则会更为深广。一本在班级无人问津的课外书,一经教师推荐,班级中部分学生便会蠢蠢欲动。没过几天,这本书就会在班级中流行开来。鉴于此法,语文教师应积极成为学生阅读历史书的点灯人。一线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

(1)开发、整合班级家长资源

家长是学校教育资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长的学历知识、工作性质、个人经验都可以对学校教育资源进行补充和完善。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我们会开展一学期一次的“与学生共读历史书”阅读交流活动。活动前期,在家委会的商讨推荐下选出一本历史书籍,要求班级孩子和家长共同研读。在规定时间完成阅读后,请家长志愿者到学校为学生分享书中的精彩内容,并和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即问即答,也可以就相关人物或历史事件自由言说,有一定依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即可。在讨论中,学生的思辨、逻辑推理、语言表达等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和提升。

(2)利用课堂这一平台,进行好书推荐,交流阅读感受和阅读中产生的疑问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是笔者指导学生阅读的一贯策略。学生最为减实,他们于好书的评价,最直接也最务实的表现就是发自内心的喜爱——沉浸阅读、爱不释手。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这份喜爱,鼓励他们尽情释放这股热情和喜悦。好书交流就很好地为他们搭建了这一平台。学生们会制作好书推荐卡、好书推荐小报、电子典藏馆以及写“书评”“我为好书代言”等。学生们最欢迎的就是通过展示和声情并茂的现场演讲,在班级中为自己喜欢的书籍争取更多的读者,并评选出得票最多的“热门图书”。有意思的是,演讲现场往往就变成了“好书发布会”,底下聆听的学生会时不时向演讲者提一些与书籍有关的感兴趣的问题,台上学生俨然一副专家的模样,解惑释疑,有模有样。通常情况下,对答如流的演讲者推荐的书籍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3)以教材选文为切入口,延伸阅读

语文教材的选文中,有一部分古文、古诗和英雄人物故事,与历史有一定关联。比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讲的就是西汉时期飞将军李广带领将士奋勇抗击匈奴的故事;“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记录的是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古文诗歌的背后,是一件件一桩桩惊心动魄、气壮山河的历史大事件。学习过程中,教师若能留点悬念,设些疑问,让儿童更为深入去探知作品背后的事件,从古诗词的学习延伸至历史书籍的阅读,不失为成功的阅读引领。

(4)大数据时代下的合作学习

出生在信息时代的儿童,对网络并不陌生。他们会浏览各种各样的网站,下载使用各种APP,以获取自己感兴趣和所需要的内容。除此以外,彼此间的交流也变得更为便捷有效。在班级建立微信群,组建阅读共读小组,就是基于这样的前提,很好地弥补了课堂内无法突破的时空限制的局限。在课堂上制订相关的共读计划后,学生们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组建微信群,在课外不定期完成组内布置的相关任务。从共读小组名称的设立到共读书目的选择,从共读场所的拟定到最后汇报的形式,有照片掠影,有文字记录,有视频展示,有心无旁骛的对话,有开诚布公的交流,有启发、有思考,实现了阅读从吸收到释放的过程。与课堂上的活动相比,其呈现方式更为多元灵活,细腻且生动活泼。

猜你喜欢

好书班级历史
推荐一本好书
班级“四小怪”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好书共享
好书推荐
不称心的新班级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