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背景、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

2021-08-17陈安杰

观察与思考 2021年7期
关键词:建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陈安杰 黄 宇

提 要: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一百年前创建伟大政党的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以中国共产党诞生为标志,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一伟大精神内蕴着我们党的政治灵魂、前进动力、英雄本色和高尚品格。伟大建党精神昭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要勇挑民族复兴的历史重担、应对伟大征程中的任何风险挑战、坚定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炼概括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并特别强调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 年第14 期。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一百年前创建伟大政党的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特质,是我们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一把金钥匙”②曲青山:《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人民日报》2021 年7 月8 日。。新时代坚持、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一、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

任何一种伟大精神的形成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思想理论基础和社会实践基础,一个世纪前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也是如此。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家的衰亡、民族的苦难,进一步刺激和推动了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亡的新路。前仆后继的探索,一次次归于失败,使当时的中国人陷入迷茫。正在此时,俄国十月革命让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催生了一批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党先驱的出现,伟大建党精神得以形成。

(一)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社会条件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一直走在世界各民族发展的前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文明,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然而,由于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入侵和清朝政府腐败无能,中华民族陷入前所未有的苦难深渊,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

山河破碎、国土沦陷,这里曾是人间最苦的炼狱。自鸦片战争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以来,一场接一场的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与外国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仅1840年至1906年,中国与外国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就达700多种,中国的首都也多次沦陷。”①[美]熊玠:《习近平时代》,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 年版,第5 页。战火横飞、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面对近代以来空前的民族危机和深重的社会危机,中国人民没有屈服,有识之士相继开展了救国救亡的运动。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从“变法图强”到“振兴中华”。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等志士仁人,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什么主义也学,什么方案也鉴,但都没有能够拯救积贫积弱国家,没能改变中国任人宰割、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国依然瓜分鼎峙,依然积贫积弱,依然烽鼓不息。

拯救国家和民族的重担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他们秉持拯救民族危亡和天下苍生的使命担当,矢志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宛转呻吟的无产阶级”②《新民学会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第149 页。解除苦难。李大钊提出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③《李大钊文集》(第一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第194 页。;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目标;周恩来提出“为了中华之崛起”④《周恩来年谱(一八九八-一九四九)》(修订本),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年版,第10 页。。由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起草的《中国共产党宣言》明确表达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的革命目的,就是要创造一个“新的社会”⑤《“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第2 页。。他们秉持这样一个坚定的目标,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来了,促成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只有把伟大建党精神置于近代中国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来体悟,才能搞清楚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为什么对马克思主义是如此渴求,对无产阶级政党是如此向往,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如此坚守,也才能搞清楚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建党伊始为什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二)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思想基础

严格地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是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正如当时的报章所言,“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风起云涌了,报纸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西也是讨论鲍尔希维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底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中国,仿佛有雄鸡一唱天下晓的情景”①《近代社会主义及其批评》,《东方杂志》,第18 卷第4 号,1921 年2 月25 日。。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注意到布尔什维克的经验具有世界普遍意义、并开始积极宣传俄国共产主义的先进分子,被俄共(布)在哈尔滨的地下组织成员布尔特曼称为“十分出色的马克思主义者”②[俄]И.Н.索特尼克娃:《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主义组织的创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7月12日。。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时期,李大钊率先扛起马克思主义大旗,并“最先承担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使它适应中国的实际情况”③[美]莫里斯·迈斯纳:《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 年版,第2-3 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紧跟时代潮流……当之无愧地成为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的先驱”④习近平:《在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9 年10 月29 日。。

第一个介绍毛泽东去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正是李大钊。⑤杨纪元:《李大钊研究札记》,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年版,第161 页。李大钊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运用方式,“在与他的同时期的图书馆助手毛泽东那里……引起了特殊的共鸣”⑥[美]莫里斯·迈斯纳:《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 年版,第5-6 页。。

另一个倾向马克思主义的早期领导人是陈独秀,他是《新青年》杂志的主编,也曾一度在北京大学任教。陈独秀起初对十月革命热情不高,不过很快他就自称为马克思主义的信徒了。“就我们所知,在共产国际的代表于1920年春到达中国之前,无论是李大钊、陈独秀,还是中国别的社会主义的拥护者,都还没有实际考虑过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尽管这个问题的提出迟早是不可避免的。”⑦[苏]K·E·舍维廖夫:《中国共产党成立史》,《远东问题》,1980 年第4 期。

1918年底,陈独秀和李大钊等在北京大学创办《每周评论》,这份周刊比起《新青年》月刊出刊时间更短、与现实联系更直接,着力宣传有关工人阶级发展和成立工人阶级政治组织等问题。

受《每周评论》的影响,毛泽东在湖南创办《湘江评论》,在创刊号中,直接引用了陈独秀发表在《每周评论》上的一段话,“出了研究室便入监狱,出了监狱便入研究室”⑧陈独秀:《随感录·研究室与监狱》,《每周评论》,第25 期,1919 年6 月8 日。,告诫青年这才是最高尚、最优美的生活,这也成为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的座右铭。

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宣传的各种报刊中,当属由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影响最大。1919年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心在北京,但由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社会动乱、管制森严,严密控制革命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行动,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上海。1920年,陈独秀由京返沪,由他任主编的《新青年》也随之回迁。上海便成为马克思主义新的传播中心。

为方便先进知识分子更好地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夏,社会主义研究社在上海成立。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译本)在该社出版。其后,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还出版了李汉俊翻译的《马格斯〈资本论〉入门》、李达翻译的《唯物史观解说》等经典篇目。向热心读者,尤其是进步青年较为系统的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为进一步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推动党组织的发展壮大,11月7日,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创刊,公开了党的旗帜。该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列宁建党思想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开展情况,同时,也对无政府主义等社会思潮进行猛烈的抨击,坚定对共产主义的追求和建立无产阶级国家的信念,成为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必读刊物,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也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

(三)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组织因素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从组织成立“研究会”开始的。李大钊于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学红楼组织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是“中国最早的一个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也是李大钊把对于马克思派学说研究有兴味的和愿意研究马氏学说的人联合起来的最初尝试”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 年版,第27 页。。时隔两个月后,陈独秀等人也在上海成立了类似的“研究会”,名称叫“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是“一个秘密的组织,没有纲领,会员入会也没有成文的手续,参加者有:陈独秀、沈雁冰、李达、李汉俊、陈望道、邵力子等,先由陈独秀负责”②《“一大”前后》(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第20 页。。

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是中国出现最早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团体之一。在研究会的成员中,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都有日本留学的背景,所需马克思主义书籍主要从日本带回国内,相较于其他成员,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了解得更多。日本学者石川祯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一书中谈到,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先进分子在日本留学期间,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极大的兴趣,“因而在回国时带回了许多日本的有关社会主义的文献”③[日]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袁广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65 页。。

由于研究会成员并非都信仰马克思主义,情况较为复杂,有的后来甚至成为了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急先锋。比如:戴季陶就曾表示研究社会主义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预防中国实现社会主义,他自己承认始终是三民主义的信徒。张东荪也提出了退出的理由,“原以为这个组织是学术研究性质。现在说就是共产党正式成立前的预备组织,那他就不能不退出,因为他是研究系,他不打算脱离研究系”④矛盾:《复杂而紧张的生活、学习和斗争》,《新文学史料》,1979 年第2 期。。对此,李汉俊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与其与混杂分子组成一个庞大不纯的团体,不若由纯粹分子组成一个虽小而纯的团体。”⑤《自由批判与社会问题》,《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0 年5 月30 日。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的坚定信念没有因为个别人员的退出而动摇。

维经斯基在一份工作汇报中提到,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就是把中国的各个革命团体联合起来组成一个中心组织。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社可以起到把这些革命团体团结起来的一个核心,“当地的一位享有很高声望和有很大影响的教授(陈独秀),现写信给各个城市的革命团体,以确定会议的议题以及会议的地点和时间”⑥黄修荣主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一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年版,第28 页。。会议初步打算在7月举行,他们不仅要参与会议筹备工作,也要亲自参加。

时隔不久,维经斯基在上海召开“最积极的中国同志”会议,陈独秀、李达、李汉俊等出席了会议,并在会上坚决主张建立中国共产党。这次会议为不久成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奠定了基础。

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0年8月正式成立,取名为“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骨干分子是其主要成员。会议推举陈独秀担任书记,并函约各地社会主义分子组织支部。其后,在北京、广州、日本东京、法国巴黎等地建立了八个早期党组织。“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通过写信联系、派人指导或具体组织等方式,积极推动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实际上起着共产党发起组的作用。”①《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年版,第52 页。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都与上海党的早期组织有关联。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表达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扶大厦之将倾”、拯民族于水火而独立创建无产阶级政党的创举,表现了伟大建党精神中所蕴含的独立自主精神。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的概念,并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进行提炼概括,揭示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我们党的政治灵魂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人类解放斗争的学说,是科学的真理。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催生了中国共产党,使我们党拥有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②《李大钊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103 页。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世界历史进入了新纪元,也让苦于救国无方的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自此,“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③《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514、1471 页。。毛泽东指出,“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④《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514、1471 页。。周恩来通过反复比较,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他说:“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⑤《周恩来早期文集(一九一二年十月-一九二四年六月)》(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第453 页。大批先进分子承载了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通过各种渠道赴法、赴俄、赴日努力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我们党成立之初就旗帜鲜明亮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坚定不移、笃行终生。中国先进分子面对当时黑暗的政治局面、人民悲惨的生活和腐朽的社会制度,把救国救民的情愫转化为忠于信仰、坚定理想的制高点,高瞻远瞩地顺应潮流,力图将中国人民的崇高愿望,引导到革命的轨道,这是一种自觉担当的崇高使命和历史重任。毛泽东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⑥《毛泽东年谱(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70 页。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就是从纷然杂陈的各种“主义”中,经过反复比较和鉴别,毅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笃定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党的队伍得以不断扩大,成为今天世界上最大的政党。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我们党的前进动力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开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提出了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党的二大对“无产阶级的先锋军”的定位,就已大致勾勒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建党远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品格的彰显。

中国共产党是使命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无论干革命、搞建设、促改革,说到底都是为了让全体中国人过上好日子。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都始终不忘这一使命与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也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不断为之奋斗的根本动力。

中国共产党是为世界谋大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57-58 页。。为世界谋大同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逻辑必然,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注世界发展和人类事业进步的天下情怀,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崇高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体现了立志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担当和博大胸襟。正是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承载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为世界谋大同的责任,中国共产党的奋斗才有了强大动力。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我们党的英雄本色

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在一百年的伟大斗争历程中,无数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舍生忘死的英雄模范、向死而生的仁人志士。以李大钊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在苦难的岁月中,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成为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和不怕牺牲、义无反顾的斗争者,从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这种精神品质,成为早期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的真实写照。

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铸就了巨大的丰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无私奉献、英勇牺牲。从1921年至1949年这28年中,有名可查的为革命事业牺牲的中共党员就有370多万名。也就是说,平均每天就有370名中国共产党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直面生死考验,以感天动地的牺牲精神,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气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②《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四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81 页。正是这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得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敢于为伟大而崇高的事业义无反顾地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扭转了乾坤、改造了世界,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早期共产党人身上所体现的斗争精神,既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也源自于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和信念。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下来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他们身上得到不断继承和发扬,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强大感召下得到升华,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拯国家于危难,救民族于水火的历史责任。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我们党的高尚品格

对党忠诚是每一名共产党员在入党宣誓时许下的庄严承诺,也是共产党员优良品质的彰显。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无数共产党人以自己的热血与行动践行着对党的忠诚。对党忠诚,使中国共产党成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强大政党组织。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至上作为核心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 年第14 期。。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与人民血脉相连、心心相印,凝聚起共创伟业的磅礴力量。中国共产党矢志以“由少数阶级专制的黑暗社会,变为全体人民自由发展的光明社会”②《中共早期期刊历史系谱》(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第226 页。为己任,并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1925年,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革命”的问题给出的答案是,“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③《毛泽东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21 页。。

可见,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伊始就已对“为了谁”这个问题有了清晰的认知。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标尺,持之以恒答好人民所出的答卷。时刻牢记政治身份,忠诚于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初心使命,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的光荣!

综上,伟大建党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历史起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逻辑源头。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都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伟大建党精神的四个层面形成于一百年前的伟大建党实践中,我们要从伟大建党精神中体悟力量,砥砺品格。

三、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丰富的建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传承,使一个创建初期仅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发展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其时代价值就在于用伟大建党精神,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让伟大建党精神成为新时代不竭的精神动力。接续传承好伟大建党精神,将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一)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勇挑民族复兴的历史重担

对家国天下的自觉担当、对马克思主义的执着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信念。百年来,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始终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正是对初心和使命的始终坚守,我们党才能在濒临绝境中涅槃重生,才能在极端险境中毅然奋起,才能在困顿逆境中发展壮大,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我们党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知难而上、负重前行,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我们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历史担当。

在建党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中,共产党人历经曲折、磨难,经受了重重考验,而初心不变,义无反顾,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他们勇挑民族复兴的重担,推动中国革命的航船劈波斩浪,驶向民族复兴的航向。

“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觉悟,体现的是一种不断进取的思想境界和勇挑重担的精神品质。新时代要培养共产党人勇于担当的自觉,善于担当的本领。敢于担当就是共产党人要敢作敢为、率先垂范。面对困难,能够处变不惊,沉着应对,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不退缩、不放弃;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做到身先士卒。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坚持敢于担当的原则。勇于担责、敢于负责,自觉培养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敢于担当中开阔眼界、提高能力、磨炼意志,在建功立业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新业绩。

中国共产党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让每一个共产党人明确应该担当的历史责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①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日报》2012 年12 月16 日。。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建党初期先驱们的精神财富,坚持真理、笃定信念。始终铭记: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不能忘记为何出发。

(二)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应对伟大征程的风险挑战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风险态势将出现重大变化,我们必须按照“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的要求,准确识变、精准研判,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做到心中有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②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年版,第182 页。他告诫全党:“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③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求是》,2019 年第 7 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就在于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心存忧患、肩扛重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党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不断防范被瓦解、被腐化的危险的历史”④《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光明日报》2021 年2月21 日。。

无数事实说明,斗争面前,“狭路相逢勇者胜”,主动迎战才有生路。而对新的风险挑战,我们有斗争的底气和必胜的信心。这个信心,来自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来自中国人民面对困难时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和磅礴深厚的奋进力量,来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道义感召力。时和势在我们一边,胜利必然属于我们。

我们有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坚实国力应对挑战,有足够的底气、能力、智慧战胜各种风险考验,任何国家任何人都不能阻挡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步伐。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以顽强意志,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目标昂扬进发。

(三)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定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

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彰显了鲜明的人民性。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一个政党先进与否,关键在于为谁谋利益。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83 页。。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至上的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

“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聚焦点。就是说作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把“人民”作为政策设计与制度架构的依归,这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立场问题。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来观察、分析与思考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任何想把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企图,都是绝不会得逞的!”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 年第14 期。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我们要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我们要多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做工作,珍惜民力民智,解决民困民难,维护民生民利,在工作中站稳人民至上的立场,服务好人民。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得是人民的心。”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 年第14 期。我们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创新的历史伟业。

伟大建党精神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领会科学内涵,感悟时代价值,才能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更自觉地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弘扬光荣传统,不断锤炼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奋进。

猜你喜欢

建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临江仙·庆祝建党百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建党百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第十五届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暨2021年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年会圆满召开
百年建党路上的“科学巨人”
小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