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人才观的科学内涵与指导作用

2021-08-17

观察与思考 2021年7期
关键词:人才观人才资源总书记

李 庆 喜

提要:习近平人才观是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主要包括人才的标准、人才的集聚与培养、人才资源的管理以及人才发展环境的营造等内容。新时代我国遇到的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以及当前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为习近平人才观的形成提供了深刻的外在条件。习近平人才观对于我们在新时代新阶段坚持党管人才,加强创新人才集聚赢得国际人才竞争先机,发挥人才的创新功能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人才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人才观,对于进一步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人才观的形成过程

习近平人才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既是习近平总书记个人政治生涯知行合一的缩影,又是中国共产党人新时代直面世情、国情,开展一系列人才工作实践的理论升华。

梁家河插队的艰苦经历,播下了习近平人才观萌芽的种子,在正定时开始萌发。福建和浙江的经历,为习近平人才观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沃土。习近平同志对于人才重要性的认识逐渐加深,特别是他对人才在数字经济、知识经济中的巨大作用给予了高度关注。比较而言,福建期间习近平人才观具有较多的战术思维特点。他多措并举加强人才工作,加强青年人才、新农村建设人才、青年干部的培养,并多次深入厦门大学等高校调研,就教育对人才发展的重要性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人才观逐渐具有战略思维的特质。结合浙江实际,他提出浙江转型发展的“八八战略”,其中最后一条就是要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建设。对于如何培养和使用人才,习近平同志也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就人才资源的重要性,习近平同志作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①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第11 页。这个重要判断。由此可见,这时的习近平同志已经把人才资源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加以认识和处理,说明习近平人才观已经初现。

担任党的总书记后,习近平人才观的形成、发展面临着复杂的时空背景,开始迈入发展的快车道。从时间维度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经济建设层见叠出的新问题、新矛盾,为习近平人才观的发展标定了鲜明的纵向时间轴。2008年肇始于美国的经济危机,让世界经济陷入长期的低迷。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经济增速也逐渐换挡,必须尽快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人才的作用。因此,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的战略思维,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把握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虽然以前我国人才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在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选拔、集聚等方面,视野不够宽、站位不够高,所以开展新时代人才工作首先必须要有战略思维。他指出,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②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年版,第203 页。。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③《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81 页。战略部署。2014年再次强调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化用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传统人才思想的继承和创新。这一表述有两个重要的创新。首先,孟子讲的是“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原则。联系他多次强调要“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对“聚”的强调显然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其次,孟子讲的是“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使用”,更加重视人才的社会实践功能。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新常态”,以此描述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其范式转换。同年8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要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重要指示,显示出习近平人才观更加突出强调系统思维,更加重视人才生态环境的建设。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表述,表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此后,根据新时代中国现实国情,从如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的人才理论。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④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讲故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201 页。突出了人才资源的竞争功能及其对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价值。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就人才发展环境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⑤参见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 年5 月29 日。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才归结为“创新的第一资源”,牢牢抓住了人才概念的特质。对创新这一人才特质的把握和人才发展环境的强调,标志着习近平人才观的成熟。

二、习近平人才观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年版,第137 页。人才判断的客观标准和人才集聚、人才培养、人才资源管理以及人才环境的营造等是习近平人才观科学内涵的主要内容。

(一)人才判断的客观标准

习近平人才观以深刻的辩证思维,为我们开展人才工作提供了客观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人才标准。那么,何谓“贤”?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②《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2016 年版,第122、107、107 页。。由此可见,所谓人才之“贤”,除了道德含义以外,主要指人才在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人才的核心要义。能不能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发挥创造性思维,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这是人才判断的首要标准。“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③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第1 页。在人才判断中,习近平总书记从人才的功能入手,把人才归结为创新的根基和核心要素,紧紧抓住了人才的本质,大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的发展。人才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坚持创新在人才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人才作用的本质,充分体现出唯物辩证法关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的原理。一方面,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创造性劳动是人才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创新是新发展阶段最重要的发展动力,必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遗余力地推进创新,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因此,开展人才工作,培养人才、集聚人才、使用人才,都必须把能否创新作为基本标准之一。

(二)集聚创新人才推动创新发展

人才集聚,是人才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创新发展,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审视人才集聚与创新发展的辩证关系。第一,人才集聚要集聚“创新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创新发展之路,首先要重视集聚创新人才”④《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2016 年版,第122、107、107 页。。创新人才集聚是创新发展的前提,要实现创新发展,就要牢牢树立“创新人才”的理念,并将其置于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核心位置。第二,人才集聚要自觉应用量变质变原理。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人才工作中质与量的辩证关系。根据唯物史观的观点,个人是渺小的,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实现创新发展,就必须要有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世界水平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第三,人才集聚要放眼世界。“要充分发挥好现有人才作用,同时敞开大门,招四方之才,招国际上的人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2016 年版,第122、107、107 页。第四,人才集聚要求领导干部切实提高工作能力。要集聚天下英才,领导干部不仅应有为人民服务的坚定党性,而且有深刻的创新观念;不仅能够慧眼识才,还应有良方聚才;不仅立足国内,也放眼世界;不仅服务当下,更着眼未来;不仅集聚科技人才,而且集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类人才。只有掌握系统思维,统筹做好各方面工作,才能真正做好人才的集聚工作,把人才资源的“聚宝盆”变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创新源”。

(三)培养创新人才筑牢创新事业根基

习近平人才观包含着系统的人才培养理论。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人才的集聚,应引育并举,克服片面的以引为主思维。单纯的人才集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因此,相对于人才集聚而言,人才培养是一个更为根本性的问题。人才培养,既有量的要求,更有质的内涵,既着眼于当前的紧迫需要,也包含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考量。从量的角度来说,应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队伍,特别是应更大规模、更有成效地培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急需人才。从质的角度来说,应加大对创新人才,对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力度,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人才。对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视,是习近平人才观的重要特点。青年最富有朝气、富有理想,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所以必须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放手使用青年人才。

(四)坚持党管人才是人才工作的关键

在人才资源的管理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党管人才的基本原则。把党管人才作为人才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紧紧抓住当前我国人才管理中的主要矛盾,这是习近平人才观鲜明的时代特色,也是我们在新时代、新阶段做好人才资源开发的关键一招。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要求各级党组织、党的领导干部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而且要求全党应把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融入人才工作中。“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①《学习习近平总书记8·19 重要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40 页。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在认识论上要有辩证统一的思想,在方法论上要学会统筹兼顾,在具体工作中要学会‘十指弹琴’”②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第62 页。。在人才资源的战略谋划上,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人才资源的开发上,要有前瞻性眼光,加强全局性谋划,善于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不能关起门搞建设。在人才的使用上,能知人善任,不拘一格。在人才的考察和评价上,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反对片面思维,主张辩证分析,不能一叶障目,坚持“全面、历史、辩证看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年版,第419、419 页。。考察政绩,坚持辩证思维,“既要看发展又要看基础,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年版,第419、419 页。。

(五)人才环境建设是人才工作根本举措

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环境。坚持系统思维,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打造以人才制度为核心的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生态环境,这是习近平人才观的逻辑必然。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领导干部首先应有“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41 页。,才能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来。在习近平人才观中,人才环境至少包括四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强烈的人才意识。只有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从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高度对人才的本质、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有“爱才的诚意”,为在全社会营造高度重视人才的社会氛围打下扎实的思想基础。第二是突出的工作能力。领导干部只有对我国人才工作的内在矛盾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有“识才的慧眼”和“聚才的良方”,这是人才工作的方法论基础。第三是良好的工作作风。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就不可能有“爱才的诚意”和“容才的雅量”,也不可能有真正的用才胆识。第四是完善的人才制度。人才评价、使用、奖励、培养等各项具体工作,最后都必须归结到制度治理的高度。完善的制度体系,是人才环境的最本质内容,是人才工作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相反,如果缺乏人才工作的系统观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然会顾此失彼,难以保证人才工作的均衡发展。例如:针对有些地方存在的人才激励简单化倾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岗位,一定要从工作需要出发,以事择人,不能简单把职位作为奖励干部的手段。”①《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年版,第128 页。人才工作改革,必须以系统思维为指导,加快构建一套完善的人才工作制度,“要加大改革落实工作力度,把《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落到实处,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②童世骏:《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年版,第31 页。。

三、习近平人才观的指导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③《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年版,第112 页。习近平人才观对于新时代做好人才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集聚创新人才发挥人才创新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④《直通两会2018(视频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第77 页。所以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年版,第9页。。第一,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我国已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即使按照汇率计算,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也已经达到美国的70%以上,居世界第二位。在实体经济方面,我国制造业总产值已经多年高居世界第一,其中许多工业品产量达到世界一半以上。如此巨大的经济总量,使得我们再单纯依靠量的增加发展经济的道路越来越不现实。第二,一些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科技水平也已经进入世界第一梯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西方先进思想和经验对我们的优势越来越小,我们可学习的内容也逐渐减少,在许多方面,都必须勇立潮头,为发展开辟道路。第三,近年来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自信心不足,逆全球化思潮泛滥,对我国科技封锁一轮接着一轮,直接导致我国技术引进困难越来越大。第四,我国社会经济领域还存在不少瓶颈和问题,如能源瓶颈、原材料瓶颈、粮食瓶颈、科学技术瓶颈、社会管理问题等。这些瓶颈和问题虽然林林总总,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自然禀赋造成的,如能源等;另一类如科技瓶颈和社会管理问题等则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关。既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自然禀赋,那么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才优势,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开展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扬长避短,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二法门。“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①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5 页。。治国之要,首在用人,能否充分发挥人才的创新功能,这是新时代人才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我们能否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中国共产党,要有这种眼界、魄力和气度。

(二)统筹人才工作优化人才资源结构

习近平人才观深刻的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为我们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加大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力度,扩大人才队伍,优化人才资源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第一,着眼实体经济扩大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年版,第12、51 页。,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要防止出现西方国家近几十年来人才培养中的脱实向虚现象。第二,瞄准高质量发展调整人才结构。“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年版,第12、51 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要求我们必须切实转变发展方式。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人才,特别是在实体经济建设中,必须把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放在战略重心地位。第三,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和紧缺人才培养。加强基础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只有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和紧缺人才培养,才能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抢占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战略高地,为现代化建设抢得先机。第四,加强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人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者。因此,“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④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年版,第81 页。,强化教育事业,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民族复兴大业的成败。

(三)加强制度建设营造良好人才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年版,第119 页。,并且多次强调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将“环境”这一原属于生态文明的概念引入新时代人才工作中,为人才生态理论的构建提供了直接的启发。从人才资源的集聚到人才资源的开发,从人才工作的具体细节到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以及制度建设,习近平人才观打破了以前那种只重视人才引进或者人才培养等人才工作个别环节的片面思维模式,以深刻的系统思维,从总体上开展人才生态的营造,体现了大国治理的政治智慧,对于新时代人才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许多地方政府的人才工作具体内容丰富,但是依然难以形成人才强磁场效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究其因还是因为缺乏系统思维,没有形成良好的人才生态。引进来留不住,留得住用不好,成为一些地方人才工作的生动写照。还有一些地方在人才工作中实用主义思维浓厚,宁愿重金买才,不愿本土育才,最终损害了当地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无论从地方还是从中央层面来说,今后都必须牢牢树立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以制度建设为中心,把人才生态的构建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人人成才、人人用才的良好人才环境。

(四)加强党管人才赢得国际人才竞争先机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管人才原则,是习近平人才观鲜明的原则。党管人才,是我们在国际人才竞争中最大的优势,是我们人才工作中发挥人的主动性的前提和保证。当前,我国人才工作面临十分复杂的现实环境。从国际上说,新冠疫情给世界经济和人才流动带来广泛深远的冲击,加之美国对中国的防范意识日益加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打压越来越激烈,给我国利用国际市场引进人才造成的困难越来越大。从国内来说,我国人才资源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总量大,但是高精尖人才不足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此外,许多地方人才引进等具体工作力度大、成效好,但是人才生态不够优化。“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年版,第127 页。,同时,不少地方的人才工作中还存在着“小九九”“关节炎”“肠梗阻”,以及人才资源恶性竞争等现象,这些问题已经不再是具体的战术问题,超出了地方的工作权限和工作能力,必须依靠中央层面统筹解决和应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年版,第4页。。“育”先机,就是要在纷纭复杂的环境下发挥人的主动性,发现机会,创造机会,取得先发优势,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运用唯物辩证法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自觉。因此,坚持党管人才,发挥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优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创新人才工作的方式方法,系统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从根本上破除各地“诸侯治才”,加强人才资源的国际引进,不断提高我国人才资源的国际竞争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紧迫的工作。

随着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习近平人才观已经发展成一个以集聚创新人才为核心,以人才生态环境建设为保障,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导向的、完整的、开放的理论体系,系统地阐明了人才改革的总方向,人才工作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开展人才工作的战略、战术,人才环境的构建等内容,为新时代人才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

猜你喜欢

人才观人才资源总书记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时局图
我国乡镇企业人才资源建设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浅谈《三国演义》
高校人才资源主权论
人才资源与企业经济的关联性探究
人才资源开发的环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