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及当代意义
2021-08-17戴立兴
戴 立 兴
提 要: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我们党形成了独特的人民观。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主要内容包括:坚信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丰富发展了人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思想,提出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强调要加强人民民主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主要包含:丰富发展了人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奉行人民利益至上的标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探索了处理党群关系的新思路,提出要正确处理领袖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在邓小平人民观的基础之上,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执政党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则提出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些重要思想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的根本观点,又有了新的发展,对党的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极大创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其中,唯物史观是习近平人民观的理论基础,实现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习近平人民观的价值追求,坚持群众路线是习近平人民观的重要保证,“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习近平人民观的人格要求。新时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有利于新时代坚持好群众路线,有利于为正确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依靠力量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指导,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正确处理新时代党群关系。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人民”。他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①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15、15 页。。习近平总书记用了一句字字千钧的话形容人民对于党执政的意义,他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②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15、15 页。。历史地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根本原因是始终坚持和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我们党形成了独特的人民观。所谓人民观,就是特定政治行为主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如何看待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等一系列问题的总的看法。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100年来的不同历史时期,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再到江泽民、胡锦涛及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是一脉相承、相互贯通的。一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此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不同时期的人民观拥有共同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二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人民的主体性,不同时期的人民观都承认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三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人的行为准则,不同时期的人民观拥有相同的出发点和目的;四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人民利益的至上性,不同时期的人民观都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首要任务。当然,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又是不断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民观都与时俱进地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一、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
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最核心构成要素,毛泽东人民观的思想精华,贯穿毛泽东不同时期著作,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逻辑严整的科学思想体系。
中国共产党人民观创立时期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坚信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对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给予高度评价,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①参见《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031、857、899、900、1094 页。。他把人民比作“上帝”“土地”“眼睛”,把党群关系喻为“鱼水”关系。同时,毛泽东反对“群众的自发性”,提出了“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②《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350 页。的光辉论断。二是丰富发展了人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③参见《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031、857、899、900、1094 页。毛泽东关于人民的概念具有阶级性和历史性两个重要特征,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阶级阶层关系的变动实际情况,为不同时期我们党建立统一战线、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三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重要内容之一。1943年,毛泽东发表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标志着群众路线思想正式形成。毛泽东指出,“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④参见《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031、857、899、900、1094 页。,“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⑤参见《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031、857、899、900、1094 页。。为了使群众路线的原则能够更好地执行,毛泽东还在实践中创立了一般号召与个别领导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等科学的领导方法。四是提出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强调,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人民谋利益”。⑥参见《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031、857、899、900、1094 页。从而将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宗旨,成为党始终坚持的最高价值取向、政治底色。五是强调要加强人民民主建设。毛泽东毕生为争取人民民主而奋斗,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他主持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人民置于如此之高的地位。党的八大之后,毛泽东又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毛泽东还特别重视依靠人民监督反对腐败,指出“主要监督共产党的是劳动人民和党员群众”①《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235 页。。
显而易见,毛泽东的人民观,有着深刻的涵义和丰富的内容,为唯物史观增添了新的科学内容,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基石。在实践中,早在当年的井冈山根据地,我们党就建立起工农大众当家作主的新政权,农民积极参加红军或支援前线,出现“最后一碗米拿去当军粮,最后一尺布缝在军装上,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的感人场景。在延安13年,我们党坚持人民立场,干部与群众同住土窑洞、同吃小米饭、同穿粗布衣,依靠人民创造了一个与国民党统治区有着天壤之别、繁荣昌盛、丰衣足食的新延安。“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是在党的历史方位发生重大转变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坚持群众观点、走好群众路线的科学指南。
继承是为了更好发展,邓小平人民观主要有以下内容:其一,丰富发展了人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外延上,邓小平郑重地将知识分子列入人民范畴;就内涵而言,邓小平提出要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为旗帜,建立爱国统一战线,使人民概念超越了社会制度的局限,这是邓小平的伟大贡献。其二,奉行人民利益至上的标准。邓小平在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基础上,把“为人民造福,为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贡献”确定为新时期衡量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既明确了新时期党的价值追求,又深化了对党的宗旨思想的认识,使之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其三,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邓小平充分肯定党的领导作用,认为工人阶级的政党就是要“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②《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217、217 页。。同时他又提出,要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的觉悟性、积极性、创造性愈是发展,工人阶级的事业就愈是发展”③《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217、217 页。。其四,探索了处理党群关系的新思路。邓小平针对新情况提出了处理党群关系的思路、原则和方法。比如:提出“领导就是服务”,要求领导干部要摆正“主仆关系”;在依靠人民群众解决党自身问题上,着眼于制度建设,依靠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强调要通过群众监督,清除党内腐败现象;强调要坚持群众路线,必须高级干部带头,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干部特殊化,等等。其五,提出要正确处理领袖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邓小平以史为鉴,对领袖与人民的关系进行再认识,恰如其分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的基础之上,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执政党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则提出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些重要思想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的根本观点,又有了新的发展,对党的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极大创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以巨大的政治勇气与理论勇气,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思想,极大创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突出“以人民为中心”表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民的真挚情感,构成了习近平人民观浓墨重彩的底色。
首先,唯物史观是习近平人民观的理论基础。他反复强调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①《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年版,第70、70、235、307 页。为此,他进一步强调,必须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其次,实现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习近平人民观的价值追求。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年版,第70、70、235、307 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执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135、144、144 页。这生动诠释了党的宗旨和初心使命,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指向;另一方面,他提出,实现党的初心使命必须要实现全体的人民共同富裕,要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④《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年版,第70、70、235、307 页。共同富裕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社会财富在分配上的正义,“共同”的主体只能是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确保了社会建设的人民性,坚持了人民立场。一方面,人民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体现了人民概念的阶级性。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主要指劳动人民,后指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俗称“两个阶级一个阶层”。改革开放以后,一大批新社会阶层涌现,工人、农民和这些新涌现出来的社会阶层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指占中国人口数量大多数的部分,体现了人民概念的群众性。历史地看,工人、农民始终占中国人口的大部分,代表好他们的利益,党的人民立场才能得到体现,才能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
再次,坚持群众路线是习近平人民观的重要保证。他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年版,第70、70、235、307 页。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活动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全党必须提高做群众工作能力,善做群众工作,引领群众听党话、跟党走。
最后,“我将无我,不负人民”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135、144、144 页。是习近平人民观的人格要求。他强调:“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135、144、144 页。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我将无我”的境界投入伟大事业中,展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人民观,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的领袖、人民领袖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深厚的人民情怀。
当前,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统筹“两个大局”的任务异常繁重,更加需要以习近平人民观为指导,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充分发扬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共克时艰、同心追梦的磅礴力量,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注入不竭动力。
四、坚持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宝藏。坚持和发展好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有利于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一,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有利于新时代坚持好群众路线。“为了谁、依靠谁”,是判断一个政党政治属性的根本标准。但是,在贯彻群众路线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目前既存在崇拜“英雄史观”的错误倾向,又存在强调“群众自发论”的错误思想。为此,一方面,我们要牢固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另一方面,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既要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又要反对尾巴主义,反对“群众自发论”崇拜。
第二,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有利于为正确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依靠力量提供理论依据。执政条件下,如果人民概念的外延过于狭窄,群众队伍必将自我萎缩。在当前,党要确保“两个先锋队”性质,既要巩固阶级基础、又要扩大群众基础,体现党的阶级性与群众性有机结合,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第三,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有利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指导。“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目标,确立了新时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只有以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教育全党、武装人民,全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尚。
第四,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加强全面民主意识教育,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整合各阶级阶层思想观念,构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基础;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以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强化人民监督,建设廉洁政治。
第五,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有利于正确处理新时代党群关系。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新时代,我们必须继续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 年7 月2 日。这段重要论述深化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因而,要按照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的要求,全党认真抓好党史学习教育,加强唯物史观、党的宗旨教育,为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提供理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