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新闻产品《6397公里的守护》的叙事策略探析

2021-08-16孔令淑

新媒体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媒介长江受众

孔令淑

摘 要 第30届中国新闻奖新媒体创意互动类一等奖获奖作品《6397公里的守护》通过运用多媒体叙事语言、组织非线性叙事结构和嵌入交互式叙事风格,进行融合新闻文本的叙事建构和主题表达,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为新时代融合新闻产品讲好新闻故事提供了创新路径,其叙事策略值得学习借鉴。

关键词 融合新闻;《6397公里的守护》;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0-0084-03

作为全国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项,中国新闻奖评选从2018年第28届开始增设了多种融媒类作品奖项,既肯定了传统主流媒体在融合转型过程中做出的努力,也为优秀的融合新闻产品提供了展演的平台。2020年6月,由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创意策划的H5新闻产品《6397公里的守护》获得第30届中国新闻奖新媒体创意互动类一等奖。该作品在交汇点新闻客户端首发,多家党媒、央媒和头部平台转载,转评赞数超10万,还吸引了来自美国、加拿大等海外网友的参与和互动。可以说,融合新闻产品《6397公里的守护》取得了新闻专业领域和社会影响领域的双重价值肯定。

无论是传统新闻文本还是融合新闻产品,都以叙事为中心。美国当代叙事学家华莱士·马丁认为:“新闻不仅是叙事,还是世界上最普遍、人们接触得最多的一种叙事方式。”[ 1 ]学者蔡海龙进一步指出,新闻叙事的实质是新闻的叙事主体在特定的新闻生态环境中,利用传播技术及相应的叙事理念,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的活动,新闻文本是其最终呈现形态[2]。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变革与发展,媒介更迭带来叙事的变迁与表达的重构,融合新闻产品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报道样态,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分发和接收方式,新闻叙事策略也顺应融合新闻产品的多模态话语结构呈现出新的特征。如果说传统新闻的叙事是以语言、文字逻辑为主导的单一线性模式,融合新闻的叙事逻辑則是以视觉逻辑为主导,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元媒介元素的互动与协作。而叙事逻辑和策略对新闻文本的建构起着决定性作用,如何利用多种媒介元素建构文本、讲述故事成为融合新闻叙事的关键问题。融合新闻产品《6397公里的守护》围绕“长江大保护,绿色共成长”融媒体新闻行动进行H5新闻产品的创意策划,以其为案例分析样本,从叙事语言、叙事结构和叙事风格三个维度对其进行叙事策略的解析,以期对融合新闻产品的叙事创新有所启发。

1 丰富生动的多媒体叙事语言

新闻事件的表达形式即叙事语言深刻地影响着信息内容的传达效果,许多现代文学批评理论家认为,故事的语言叙述方式往往比故事内容本身更加重要。互联网移动终端延展了信息传播的疆界,同样也拓宽了融合新闻文本的叙事维度,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介元素得以共同参与文本叙事,通过对多种媒介元素的组织编排,使多媒体语言互为协调、补充,呈现出其丰富生动的一面。正如美国新闻学教授亨利·詹金斯在其著作《融合文化》中所描述的那样:“一个跨媒体的故事穿越不同的媒介平台展开,每一个平台都有新的内容为整个故事做出有差异的、有价值的贡献。理想的跨媒体叙事是每一个媒介形态都发挥最佳的功能。”

在融合新闻产品《6397公里的守护》中,既有以文字、图片、动画、视频为载体进行的画面语言叙事,也有通过背景音乐、人物原声、生态环境自然原声展开的声音语言叙事,共同建构了生动有趣的融合新闻文本。首先,在融合新闻文本的“导语”部分,《6397公里的守护》在H5页面开头运用清晰直接的文字媒介交代了“长江大保护,绿色共成长”新闻行动的背景和意义,并详细叙述了这项融合互动式新闻产品的参与方式,有利于引导受众参与接下来的互动叙事。同时画面设计以主题班会课堂的形式,设置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论述的原声音频,给受众创设了一种沉浸式的感知体验。其次,融合新闻文本的“主体”部分是由长江干线沿线11个省市区的主要文化与生态符号建构而成的全景地图,地图上既设置了11个地点的标志性建筑、动植物、文化等静态的图案标志,也设计了可移动的江豚瓶、线下“长江大保护”行动的新闻视频等动态画面。此外,受众在进行守护长江的交互体验时,不仅能够看到具有地方特色的诗词和背景知识的文字介绍,还能够收听儿童诗词朗诵和生态环境自然原声的音频,给受众提供了多样化的互动享受。最后,融合新闻文本以解锁定制版《长江之歌》的合唱音频结尾,并由轻松欢快的背景音乐贯穿整个融合新闻文本,营造了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叙事氛围,有助于对保护长江生态与文化这一新闻主题的烘托与深化。

值得注意的是,融合新闻产品的叙事表达与建构绝不是多种媒介元素的简单拼贴、堆砌,而是要充分发挥每种媒介叙事语言的价值、功能,合理编织新闻内容。融合新闻产品《6397公里的守护》通过精心组织与安排丰富生动的多媒体叙事语言,使每一种媒介表达都丰富了叙事的呈现形式,同时也对阐明整个新闻文本做出了特殊贡献,从而有效增强了新闻表现力,使受众获得了一种全媒体体验。

2 多空间并置的非线性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指的是“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展示过程,以及表达媒体观点的不同符号资源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多模态语篇”[ 3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涛认为,叙事结构关注的是文本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及其生成关系[ 4 ]。传统的新闻文本叙事要素单一、结构简单,通常表现为以时间轴为主线,对事件发展过程的线性描述,受众也只能按照既定的叙事路径接受信息。而融合新闻产品中的叙事元素多元、组合方式多样,其叙事结构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模式,更加开放、立体。在以图像叙事为主导的新媒体时代下,空间逻辑成为融合新闻叙事的一大突破。由于超链接、超文本和多媒体数字技术的嵌入和应用,融合新闻叙事得以在时间脉络之外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叙事空间,形成了围绕事件主题展开的多角度、多层次、多空间融合并置的非线性叙事结构,既拓宽了融合新闻文本的意义空间,也丰富了受众对融合新闻文本的感知维度。

融合新闻产品《6397公里的守护》以创作团队在线下发起的“长江大保护,绿色共成长”新闻行动为叙事背景和叙事素材的来源,基于线上H5超文本互动语言技术建构了一个“场景化”新闻叙事文本。它以保护长江流域生态和文化为叙事主题,实现了对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视觉空间与听觉空间的多空间融合建构与叙事。一方面,经过数字技术压缩变形、添加了许多反应触发机制的长江干线沿线主要生态文化的模拟“地图”,不仅仅是数字文本创造出的一个想象的虚拟世界,其中也包含了从现实空间中采集来的许多真实元素,例如冰川水滴声、藏羚羊鸣叫声、风吹树叶声等自然原声,以及创作团队在长江沿线多个城市的小学开展主题班会的现场视频画面。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在一个融合新闻产品中同时出现,共同参与文本叙事,使受众获得真实感知和虚拟体验的双重乐趣。另一方面,融合新闻产品《6397公里的守护》在视觉空间主导叙事的逻辑基础上,还为受众打造了听觉空间的叙事效果。在视觉空间中,《6397公里的守护》呈现为沿着西高东低的地势走向为路线的全景地图模式,途经长江源头到长江入海口的长江干线沿线11个主要地点,并通过文字、动画、图片和视频在地图上设置情节推进节点,实现了地理空间维度上的叙事,增强了叙事的现场感和动态感。《6397公里的守护》塑造的听觉空间也独具特色。愉悦欢快的旋律构成了整个融合新闻叙事的背景音乐,学生朗诵与长江相关的古诗词、学生合唱《长江之歌》、长江沿岸生态环境的自然原声等依靠受众听觉感知的信息,以长江沿岸生态环境与文化符号为素材塑造了一种声音叙事“景观”,更易加深受众对保护长江生态文化这一核心新闻主题的认知,赋予受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

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视觉空间与听觉空间共同参与融合叙事,使《6397公里的守护》的叙事结构呈现出多空间并置的非线性特征,用户既可以预览全局信息,也可以抵达现场和细节,多空间并行叙事得以同步推进。但与此同时,空间与场景之间的自然衔接和流畅过渡也十分重要,叙事总体结构的搭建也必须以创设优质的用户接受与认知体验为旨归。

3 受众中心的交互式叙事风格

新闻传播的最终目标是将信息有效地传达给受众,从而影响受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而在新媒体时代,被技术赋权的受众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新闻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互动中。与此同时,媒体融合命题探索与突破的原动力,也已经不再局限于自上而下的媒体转型实践,而是用户积极参与媒介内容的生产与消费。因此,受众的角色和功能日益成为媒体生态格局中不容忽视的影响因子,强调用户交互体验的融合互动式新闻产品应运而生。互动之于新闻的意义,不仅体现为其创设了一种全新的接收和认知体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互动功能的嵌入,有助于新闻价值的实现[5]。融合新闻产品的互动属性不仅能够激发受众在参与过程中的兴趣,还有利于调动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深度认知和理解,进而借助社交分享机制与各种参与性媒介实践,推动融合新闻产品与新闻信息内容的裂变式传播。因此,融合互动式新闻产品的叙事要遵循用户中心的叙事思维,使新闻文本的叙事风格能够激发受众参与热情且便于受众参与交互。

《6397公里的守护》就是典型的基于H5互动技术的融合互动式新闻产品,必须在受众参与下才能完成整个融合新闻产品的叙事,实现新闻信息要素的完整表达和新闻文本的整体建构。融合新闻产品《6397公里的守护》为受众设计了一个类似解锁闯关任务的“新闻游戏”互动模式,只有完成了界面上11个任务点的“守护”任务,受众才能解锁定制版《长江之歌》,从而完成融合新闻文本的叙事。在这种游戏式的互动过程中,出于探索欲和成功欲的心理机制,驱动受众参与到文本叙事中。不仅如此,受众还能够灵活把握叙事情节的推进节奏,并自主选择叙事路径,形成融合新闻产品交互式、个性化、趣味性的叙事风格。一方面,受众通过点击图标、拖动地图等操作,触发数字界面上的超链接或超文本内容,阅读融合新闻文本预先安排好的古诗词、知识卡片、音频等叙事素材,在触发界面响应、接收新闻信息的过程中推进融合新闻文本的情节叙事。另一方面,完成11个任务点没有顺序和时间要求,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主观倾向,先后选择想要“守护”和了解的长江沿岸城市生态和文化。还可以通过改变手指滑动的速度、选择返回、暂停或继续等方式,自主调节叙事路径,在叙事时空中自由跳转,从而建构个性化的叙事文本。进行“新闻游戏”的过程也是受众不断接收信息、形成认知的过程,这种信息接收过程由于有了受众的全程沉浸式参与,为受众提供了情景化的互动体验,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其传播效果。

交互式叙事风格为融合新闻如何讲故事提供了路径选择,但受众的加入给融合新闻产品的叙事表达蒙上了一层不确定性。无论如何,融合新闻生产还是要把握好用户参与与新闻主题传达、新闻价值呈现之间的平衡,实现叙事内容、主题与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

4 结语

習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6]。自2014年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我国的媒体融合创新实践如火如荼,融合新闻产品成为媒体融合语境下具有创新性、交互性和趣味性的媒介融合新样态,并表现出不同于传统新闻文本的叙事逻辑,为讲好新闻故事提供了新路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第30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类创新互动项目一等奖获奖作品《6397公里的守护》的创作团队不仅深刻践行了新时代新闻“走转改”和媒体从业者的“四力”要求,而且在作品主题方面充分结合时代发展背景,强化了受众对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意识,达成了融合新闻产品广度与深度的统一。今后融合新闻产品在叙事策略上的构思和创作可以以此为借鉴,提升技术与新闻融合的综合价值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蔡海龙.传媒生态视阈下的新闻叙事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5):75-78.

[3]战丽莉,邹圣洁.叙事视角下视频新闻多模态对比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6):35-41,49.

[4]刘涛,刘倩欣.“一镜到底”:融合新闻的叙事结构创新[J].新闻与写作,2020(2):75.

[5]Deborah S.Chung,Chan Yun Yoo.Audience Motivations for Using Interactive Features:Distinguishing Use of Different Types of Interactivity on an Online Newspaper,2008,11(4):375-397.

[6]习近平.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01-28(2).

猜你喜欢

媒介长江受众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长江掠影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长江8号
长江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