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职业规划教育论要:基于劳动教育的视角

2021-08-16李乃涛赵丹丹

中华家教 2021年3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劳动教育家庭教育

李乃涛 赵丹丹

关键词:职业规划 家庭教育 劳动教育

当我们讨论劳动教育相关问题时,很容易关注劳动教育的“入口”问题,即如何习得劳动技能、如何获得正确的劳动态度、如何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等问题。但是,我们比较容易忽略的是劳动教育的“出口”问题,即如何让学生通过劳动教育获得对职业生活的认知、明确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以及如何达成人生的职业目标等。通过教育让学生了解职业、认识职业、选择职业本应是教育中的重要目标,但是,当下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显然在这方面是做得不足的。在现实生活中,相当多的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才意识到职业选择与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更多的学生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就在毕业之后匆忙進入了就业市场。事实上,家庭教育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个体的职业选择,甚至影响到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相关研究显示:“家庭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影响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一方面,家庭可以通过影响求职结果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另外一方面,家庭通过影响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概念的形成,影响大学生的职业选择。”[1] 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职业规划进行分析和讨论,进一步明确家庭职业规划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家庭职业规划教育的类型分析

当我们仔细分析家庭教育的目标与定位时,就会发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总的来说,家庭教育并不是以“知识与技能”为导向,更多地表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上。落实到“职业规划”这一话题上,家庭教育主要并不是为了培养子女的职业技能,而是为了让子女对各类职业有正确的认识、能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事实上,不同的家庭在处理子女的职业规划相关问题上的做法差异很大。针对当前家庭教育中对子女职业规划的态度和做法,可以大致区分出三种不同的类型:放任型、权威型和民主型。

第一种为放任型。这一类家庭对子女的职业发展表现为没有任何有目标性的规划,随波逐流或者放任自由。事实上,“放任型”的类型还可以区分出两类情况:一类情况是因为父母能力有限而不得已选择放任,另一类情况是父母具备能力但依然选择放任。前者较常出现在受教育水平较低的欠发达地区,更需要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补偿;后者主要是因为父母对子女的职业规划没有足够的重视,缺乏职业规划的意识。放任型家庭看似给予了子女充分的空间和自由,实际上却失去了“教育”的本真意义,也就是缺乏必要的引导。特别是在未成年人成长时期,未成年人由于身心尚未成熟、认知受限制、经验不丰富,很难对自身的职业规划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容易陷入“井底之蛙”的认知怪圈。因此,放任型家庭带来的后果就是子女很容易在职业选择上陷入一种迷茫状态,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契合自身条件与兴趣的职业或行业。

第二种为权威型。这里的权威主要是指家庭中的父母权威,即父母在子女的职业规划上“大包大揽、全面代管”,或者将自己的个人意愿强加在子女身上,存在着某种“代偿心理”。出现权威型的家庭,多数是因为父辈一代在个人职业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并且积攒了一定的社会关系资源。从表面上看,权威型的家庭对子女的职业有着明确而清晰的规划,甚至也能够帮助子女获得一份“好工作”或较好的职业成就。但权威型家庭的问题在于“牺牲”了子女的个人意愿和兴趣,如果父母与子女在职业选择上意见不一致,那就容易让子女选择一份不喜欢的工作。同时,权威型家庭的父母采用的“越俎代庖”的教育方式,很难培养出子女的独立判断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三种为民主型。民主型的家庭对子女在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上,既能够做到尊重子女的个人意愿,又能给予必要的引导。一般来说,民主型家庭的父母已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具备一定水平的职业认知,并且具有职业规划的能力;同时,在教育方式上比较温和,能够与子女平等相处,充分考虑子女的个人意愿,并了解子女的职业兴趣。可以说,民主型的家庭“中和”了放任型和权威型的优缺点,是一种“理想型”家庭。当然,民主型家庭的出现,不仅需要家庭具备职业规划的意愿和能力等主观因素,也需要家庭具备受教育水平和物质基础等客观条件。令人遗憾的是,当前民主型家庭并不算多,这应当成为家庭教育的努力方向。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放任型、权威型和民主型家庭的界限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存在着模糊交叉的状态。如果从结果意义上来看,家庭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方式的影响下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情况,但从概率上来说,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职业发展更为有利。此外,从家庭教育的现状来看,在职业规划问题上不仅可以区分出不同的家庭类型,还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

二、家庭职业规划教育的问题分析

在人们以往的认知中,做好职业规划往往是学校教育的范畴,并且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但在社会劳动分工日益精细的时代,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无法承担起所有职业规划的教育任务的,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仍然是一种“标准化”的教育,而职业规划却有着明显的“个性化”色彩,二者之间存在着难以平衡的矛盾关系;二是因为在影响个体职业选择的诸多因素中,学校教育并不是唯一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事实上,家庭教育对个体职业选择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说来,职业规划在家庭教育之中应当从属于家庭劳动教育的范畴,因为职业是个体劳动的主要载体,职业生活是现代社会劳动的主要形态,因此在家庭劳动教育中就应当包含对个体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等一系列与职业规划相关的内容。从理论层面上说,马克思早就陈述过“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论断,在现代大生产的基础之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就成了必然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生产发展的要求,是现代社会的客观规律。”[2] 事实上,在家庭教育中也需要注意“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这里的“相结合”需要注意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特征,落实在家庭教育层面就体现在子女的职业规划上面。通过对子女的职业规划,一方面,子女对自我有了充分的认知,能够立足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融入社会、实现自我发展;另一方面,子女对现代生产与现代职业有了充分的认知,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到个体与社会的平衡点。因此,职业规划属于家庭教育的应有之义。

然而,当前家庭教育的总体状况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在子女职业规划的问题上存在着诸多误区,值得深思。概而言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从时间上来看,存在“介入过晚”的问题;二是从方式上来看,存在“引导有限”的问题;三是从融合上来看,存在着“交流不够”的问题;四是从内容上来看,存在着“重技能轻价值”的问题。

(一)“介入过晚”的问题

当我们谈到职业相关的话题时,不少家长会认为,要等到子女高考填报志愿时甚至是大学毕业之后才开始考虑如何为子女选择职业的问题,更有甚者自始至终从未为子女做过任何职业规划。事实上,此时已经错过了子女职业规划的最佳时机,因为在成年前后个体的职业认知、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已经基本定型。不管是基于理论的分析还是实践的经验,家长对子女的职业规划“宜早不宜迟”。如果“介入过晚”,职业规划对个体发展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因为职业规划不仅是如何选择一个职业,更重要的是做好职业选择前的准备,包括对职业的认知、对自身能力的评估以及不断提升围绕职业形成的所需能力等。

(二)“引导有限”的问题

由于家庭的差异性较大,不同家庭在对子女职业规划时同样存在差异。当前家庭职业规划教育存在着“引导有限”的问题。所谓“引导有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职业规划的意识。许多家长在职业规划方面的主动性不强,在思维上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包分配”状态;二是缺乏职业规划的能力。做好职业规划对家长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有一定的认知水平,还要有广阔的视野和对社会发展趋势的判断力和前瞻性。当然,导致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长自身的因素,也有外部社会的因素。

(三)“交流不够”的问题

做好职业规划不只是家庭教育的事情,还需要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参与,其中家庭教育是放在首要位置的。“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才能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性质,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家庭是落实劳动教育的第一场所。”[3] 这就需要家庭教育积极主动地寻求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沟通。但是,当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间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状况,存在着普遍性的问题:家庭教育普遍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学校教育难以做到“因材施教”,社会教育尚未形成体系。比较理想的状态是三者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前提下实现互相交流,即家庭教育侧重于职业选择的判断,学校教育侧重于专业能力的提升,社会教育侧重于职业认知的拓展,三者最终的指向都是围绕个体的职业发展。

(四)“重技能轻价值”的问题

当前,新时代劳动教育再次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但是不少人对在家庭教育领域开展劳动和劳动教育存在误解。有的人认为,在家庭里开展劳动教育就是要鼓励子女多参与家务劳动,培养子女的家务劳动能力。事实上,这就陷入了一种“重技能轻价值”的误区。培养子女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要比简单地训练其某些家务劳动技能重要得多,对于职业规划同样如此。在家庭劳动教育中强调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就是要让子女认识到职业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职业发展对人生发展的意义,认识到职业伦理对个体品格成长的价值。

综上所述,以上四方面的问题是当前家庭教育在职业规划上最为突出的问题。当然,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既有家庭教育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教育自身的因素又是首要因素。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有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职业规划理念欠缺、职业规划能力有限的现实原因;从社会因素来说,存在多数人受教育水平有限、多数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低、社会转型时期的制度不稳定等现实因素。若想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家庭教育在职业规划上的问题,就需要对家庭教育进行深入剖析,进一步讨论职业规划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与价值的问题,明确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开展职业规划等相关问题。

三、家庭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分析

在讨论家庭职业规划教育应当如何开展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家庭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进行分析,从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的角度,家庭教育将在何种维度、何种程度上影响到个体的职业发展。概而言之,家庭教育将会在兴趣(Interest)、性格(Character)、技能(Skill)以及价值观(Value)四个维度上对个体的职业发展产生影响。其中,兴趣关系到个体职业发展的潜力,性格关系到个体职业发展的契合度,技能关系到个体职业发展的基础,价值观关系到个体职业发展的导向。

(一)兴趣是影响个体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兴趣不仅影响个体职业选择的主动性,而且还会影响职业发展的持续性。在理想状态下,个体通常会倾向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同时,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保持兴趣也可以提高个体的工作效率,增加个体职业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家庭教育能够建构起个体对职业的认知基础。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职业生活和职业体验会对子女的职业认知产生直接影响,甚至会影响子女的职业选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同职业的家庭,比如教师世家、医学世家、体育世家、军人世家等,在这些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个体都会感受到个人职业兴趣的形成与长辈职业生活的关联。

(二)性格是关系到个体职业匹配度的重要因素

由于个体的性格存在着差异性,不同职业对个体性格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就显得尤为重要。最理想的状态是性格与职业能够做到完美匹配。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既有遗传等先天因素,也有教育、环境等后天条件。其中家庭对性格的影响非常显著,除了家庭会决定某些先天因素之外,家庭教育与家庭环境的创设也会对个体性格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家庭教育,虽然不能改变个体性格的基本面,但可以帮助个体找到与之相匹配的职业,从而使个体的职业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三)技能是关系到个体职业发展的基础因素

技能不仅包含个体从事某项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还包括个体的通用劳动能力。个体的通用劳动能力主要包括交流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认知学习能力、合作协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等。与专业能力相比,通用勞动能力在个体职业发展中的作用同样重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中,通用劳动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技能的形成与个体的成长规律保持一致,也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通力协作。虽然家庭教育并不能给予子女直接的专业技能,却会影响到个体通用劳动能力的形成。

(四)价值观是关系到个体职业发展的取向问题

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对待职业的态度和信念,是个体做出职业选择和职业认同的判断依据,对个体的职业发展极为重要。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做出职业选择的重要判断依据,是个体维持职业发展与职业稳定的关键要素。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构建个体形成平等、尊重、友善等重要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劳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继而培育出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公民。”[4] 家庭教育对个体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价值观的形成与个体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社会经验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教育方式上,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以课程教学的方式产生直接影响,往往以“春风化雨”的缄默形式出现。

综上,兴趣、性格、技能和价值观是影响个体职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家庭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内容。所谓职业规划就是在不断评估与平衡个体的兴趣、性格、技能与价值观的基础上选择最为适合的职业,以达成个体的职业发展与自我实现。职业规划的目的绝不止于找到一份“好工作”,而是要站在实现个体价值与满足社会需求的高度,既能够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与人生理想,又能够使社会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从而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双赢”局面。

四、家庭职业规划教育的路径分析

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观,不仅关系到个体职业发展的问题,而且也会对家庭教育产生方向性的指引。做好家庭职业规划教育要从价值观出发,而培育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首要之举、当务之急。在此基础上,做好家庭职业规划教育还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解决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内在关系。

(一)培育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家庭教育对个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品德发展与价值成长的维度上,在劳动教育方面尤为突出。劳动教育的逻辑起点和侧重点就应当是劳动价值观的培育。与职业规划直接相关的劳动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职业平等的观念。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前提就是认识到职业之间的平等性。在家庭中,非常有必要引导子女认识到每一个行业都值得尊重、每一份职业都有其独特价值。尊重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它既包括尊重他人,也包括尊重自己。尊重令子女珍视自己的工作价值,从而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二是职业生活的意义。要让子女在家庭中能够体验到现代社会中职业生活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价值。父母可以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帮助子女认识到职业生活的意义与获得感。在当今社会,一些年轻人由于家庭生活条件优越,产生了“不愿工作”“坐享其成”的享乐主义思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个体认识到职业生活的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三是个人选择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让子女认识到社会需求的重要性,帮助子女分析社会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子女的个人意愿,能够在个人选择与社会需求之间找到结合点和平衡点。家庭教育也应当服务于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即“认识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5] 总之,解决好“重技能轻价值”的问题就要从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入手,让价值观教育重回家庭教育的核心,引领家庭职业规划教育的正确方向。

(二)创设条件、培养兴趣、提供支持

所谓创设条件,是指家庭要尽可能为子女创造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能够让子女充分表达个人的职业意愿,并通过多种渠道让子女尽可能多地积攒对职业的认知和体验。所谓培养兴趣,主要是家庭要善于培养与发掘个体的兴趣点,能够让子女形成与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相关的兴趣点,因为职业发展的理想状态就是找到一份感兴趣的职业并能以此谋生。所谓提供支持,主要是家庭在子女面临职业选择的困惑时,能够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物质支持。有研究表明,父母是子女职业选择的重要咨商对象[6]。家庭作为个体心理支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个体面对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困惑与困难时发挥积极的作用。可以说,家庭在对子女的职业发展有高期望的同时,也应当提供必要的支持来满足这种高期望。同时,不管是创设条件还是培养兴趣,都应当及早进行,通过持续不断的动态调整,形成符合子女个性特点和成长规律的职业规划体系,不能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再“临时抱佛脚”,避免出现“介入过晚”的问题。

(三)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融合

面对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7] 如何体现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在职业规划问题上也要立足于家庭教育,协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既要体现出三种教育的分工,又要注重三者之间的协作。

首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要弥补家庭教育的“先天不足”。由于家庭条件的差异性导致家庭对子女进行职业规划的能力存在差异,比如“放任型”家庭就需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够保证并体现教育的公平性。也就是说,通过三种教育的互相配合来避免家庭教育“引导有限”的问题。

其次,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保持必要的沟通。为解决“交流不够”的问题,在职业规划的特殊阶段,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保持必要的沟通。在个体不同的发展阶段,家庭、社会和学校对个体的影响不尽相同,如果要实现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就需要保持信息的沟通。比如,在子女大学毕业阶段要面临职业选择时,父母应当与高校辅导员等人员保持一定的沟通联络,能够及时掌握子女的就业倾向,避免出现信息偏差,共同营造良好的氛围,确保影响的一致性。

最后,家庭教育也要关注社会动态,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和政策信息。尽管我们还没有在职业规划领域建立起完整的社会教育体系,但是职业本身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需要家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以增强职业规划的社会适应性。

我们常把“职业(工作)”与“家庭(生活)”作为两个独立甚至对立的系统,好像二者并不存在必要的关联。但是,从劳动教育的角度出发,在关涉到职业规划这一问题时,就会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家庭职业规划教育要重申三条基本观念:职业规划应当纳入家庭教育,并作为其重要的构成部分;职业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要與个体发展的基本规律相结合;职业规划要以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导向,把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因此,家庭作为教育,特别是劳动教育的首要环节,不仅要在基本生活技能和劳动习惯上下功夫,还需要立足于个体发展,解决子女职业规划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最终促进个体在职业生活上的自我实现。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劳动教育家庭教育
浅谈大学职业规划教育的价值、问题及对策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论用职业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