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升初中音乐教学衔接探究

2021-08-16于春萍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教育发展衔接音乐教学

【摘要】本文基于北海市涠洲岛跨学年音乐教学实践,分析小学升初中音乐教学衔接的现状,并据此提出落实小学升初中音乐教学衔接的尝试:更新音乐教学的观念、创造音乐学习的条件、创新音乐教学的手段。

【关键词】小学升初中 音乐教学 衔接 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7-0142-02

小学升初中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和思想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注重小学升初中音乐教学的衔接,能够顺利推进学生的美育工作。笔者是一名音乐教研员,在广西北海市涠洲岛支教一年,教学实践课达560节。期间,笔者借鉴学习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局项康志老师带领团队历时8年完成的研究成果《中小学校艺术教育普及与衔接研究》,再结合近五年自己工作室的活动、课题研究以及2019年“区培计划”北海市统筹乡村艺术教师能力提升项目、广西2019年“国培计划”乡村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建设项目及粤桂“同一堂课”暨“互联网+优课”网络教研活动,对涠洲岛跨学年音乐教学实践进行探究,期待与广大乡村音乐教师共同为中小学校艺术教育的普及与衔接工作做出努力。

一、小学升初中音乐教学衔接的现状

多年来,小学音乐课堂都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一句一句教唱教材的歌曲。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这种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对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来说,学生只有在小学把基础打得牢固,到了初中才不会因教学内容增多、难度加大而感到吃力。当前,小学升初中的各门课程在衔接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音乐课程也不例外。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发生之后,同年5月6日涠洲岛当地中小学校顺利复课,笔者带着《夜空中最亮的星》等优秀抗疫宣传歌曲上岛,试图通过音乐教学让学生体会国家处在特殊时期时,医护人员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精神,实现音乐美育目标。在这期间,笔者发现小学生(五六年级的学生)虽然理性思维发展水平不高,但他们在学习优秀抗疫宣传歌曲等音乐活动中参与度高、表现欲强;而初中学生(七八年级学生)理性思维水平有所提高,但参与度一般,表现欲不明显。经过观察与调查,笔者了解到导致小学、初中两个学生群体在音乐学习中存在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一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落后,认为小学是相对轻松的阶段,音乐课时安排得比较充足;而初中阶段有升学的压力,音乐是可有可无的“副科”,音乐教师放任音乐课被挤占,无形中削弱了学生上音乐课的意愿。二是缺乏音乐学习的条件。涠洲岛地理位置特殊,交通往来不便,岛上缺乏现代化的设施和物质,这导致岛上的艺术教育也相对落后,学生从小缺乏学习音乐的条件,包括缺乏相应的乐器、场所、师资等。三是没有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常采用体验类、表演类的教学方式,能较好激发学生的兴趣;初中学生理性思维有所发展,教师就放弃这类生动的教学方式,只采用常规的教唱方式,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课堂参与度下降的局面。

二、落实小学升初中音乐教学衔接的尝试

基于上述小学和初中的音乐教学现状,以及自己多年对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指导分析,笔者总结了若干乡村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衔接的经验,具体如下。

(一)更新教学观念,是做好衔接工作的前提

传统的音乐教学偏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创新、审美、兴趣、文化自信、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培养,这是教师没有认清音乐教学的美育功能、人文性,没有与时俱进更新教学观念导致的。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乡村音乐教师需要深入研读课标,明确课程的基本理念与学段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思路等,由此厘清每个学段应该教什么、怎样教,让学生在小学阶段打好相应的音乐基础,到了初中便自然、顺利地过渡到更高一级的学习。例如,五六年级学生陆续开始进入变声期,这是影响音乐教学的一大重要因素,教师需重视起来,教给学生一些变声期保护嗓音的知识,指导学生如何在变声期更好地进行歌唱活动,让学生升入初中后能够稳定应对变声期后的音乐学习。又如,初中学生生理、心理均趋于成熟,参与活动的意识与交际的愿望有所增强,但由于缺乏参与活动与交际的经验,他们在音乐活动中无所适从,不懂如何与同学展开合作学习,对此,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五六年级,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创造交际的机会,让学生积累经验与方法,为初中更多的合作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造学习条件,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障

涠洲岛位于广西北海市正南方北部湾海面上,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我国十大“最美海岛”之一,与北海市的直线距离约48公里,上岛需要乘船一个多小时。可见,海岛的教育环境、教育条件是比艰苦的。缺乏应有的学习条件,是制约海岛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因之一。因此,要保障小學升初中的音乐教学衔接工作卓有成效,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需要形成合力,从小学开始为学生创造更多学音乐的条件,打好音乐基础,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初中更高层次的音乐学习。

1.创造听音乐的条件

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不管是声乐学习还是器乐学习,都需要以良好的音乐听觉为基础,因此,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是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但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当前小学音乐教师似乎更重视“唱歌”“跳(律动)”“游戏”“表演”等活动的开展,忽视“听音乐”的学习,使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专门的时间倾听音乐,长此以往,学生的音乐听觉得不到强化,音乐基础也打得不牢固,严重影响初中阶段的音乐学习。在支教的过程中,笔者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听音乐的机会,做了许多尝试。例如,在教学舒伯特的《摇篮曲》时,利用网络搜集了多个版本、不同风格的《摇篮曲》音频资料,同时穿插介绍音乐家的故事、作曲背景、歌曲特点等内容。一节课下来,学生大饱耳福。既能在重复的“听”的过程中熟悉《摇篮曲》的旋律,又能在“听”的学习中了解与乐曲相关的人文知识。

当前信息教学技术全面普及,许多乡村学校也广泛使用多媒体设备,这为学生多听音乐提供了条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及网络资源,让学生多听、多感受,由此发展音乐听觉,奠定音乐学习的基础。

2.创造看音乐的条件

笔者刚上岛时,在小学某些班级上音乐课,用竹条敲半天讲台学生都安静不下来,课也没法上了。课后笔者思考了很久“在音乐课上如何让学生安静下来”这个问题,最后想到一个方法——让学生看音乐。笔者先在网络上搜集一些经典音乐电影,然后在课堂上实施三步欣赏法:第一步,片头几分钟的剧透欣赏,观察学生的表现;第二步,主题曲欣赏,让学生注意主题曲的节奏和调式;第三步,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悟主角的心情是用什么样的音乐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被生动的影片吸引,注意力高度集中就顾不上做别的事情了。例如,影片《神秘巨星》中父亲的角色很讨厌,学生看完影片对剧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欣赏《印度有嘻哈》说唱和《打虎上山》样板戏,对比不同国家音乐文化的异同;等等。“看音乐”教学法的运用,一方面迎合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将注意集中在视觉上;另一方面,音乐剧、音乐电影或者音乐MV,蕴含着大量的人文知识、乐理知识、音乐常识等,学生认真观看能够拓展知识面,提升音乐素养。学生在小学打好了基础,在初中音乐课逐渐融入乐理知识教学就会顺利很多。

3.创造唱音乐的条件

唱歌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广泛开展,不受时空的限制,但学生要唱得好、唱得有章法,是要经过系统的训练。为了创造良好的唱歌训练条件,涠洲岛教育局有关部门召集学校相关人员在教研员上岛前就协调制订好《天宁帮扶计划》方案。方案中的训练计划包含了基本音阶训练、音准训练、视唱练耳活动等内容。笔者考虑到如果按专业视唱要求对小学生进行训练,过程难免枯燥,于是精心设计了一些唱歌训练课。如在一节音阶、音准训练课中,笔者从“音乐之声”的网课中选择一节有画面有情节的欣赏课播放。视频中主角玛利亚看到小母鹿就唱Do,看到金色阳光就唱Re,唱Mi时则指着自己,Xi代表饮料和茶点。开始训练后,笔者先让学生跟着玛利亚唱准每个音,然后通过游戏的方式反复、灵活地练唱每个音。如一名学生扮演小母鹿,那他出场时就唱Do;一名学生扮演太阳,那他出场时就唱Re;一名学生扮演玛利亚,那他则唱Mi,等等。精彩的游戏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唱了许多遍,音阶和音程都得到较好的训练。学生在小学阶段打好了音阶、音准等基础知识,掌握相关的发音技法,有利于其初中进行更复杂的歌曲的演唱。

(三)创新教学方式,是做好衔接工作的关键

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主要以示范与教唱为主,但这样的教学手段相对平淡、无趣,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得更长久,这是做好小学升初中音乐教学衔接工作的关键。当前,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多媒体教学逐渐成为一种教学常态,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手段、互联网资源、电子移动设备等,创新音乐课堂,让学生在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的引领下,培养对音乐的兴趣,以及熟悉多媒体教学的过程;初中音乐教师则要熟悉多媒体教学的各种方式,如制作微课、利用音乐软件进行视唱练耳教学、翻转课堂的实施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适应多媒体环境下的音乐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例如,下岛前笔者给初中学段的学生上了一节关于“四大名著主题音乐欣赏”的汇报课,主要采用“互联网+教研”的方式设计教学:“趣”在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影视视频展示名著音乐,有趣的画面激活了学生视觉、听觉感官,进而聚焦学生的注意力,将其引入名著的主题音乐学习中;“乐”在其中——学生在此前的学习、生活中,对各种形式的四大名著音乐多少有过接触,但是没有专门的学习机会,所以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于是笔者根据《西游记》的内容设计了一个表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师徒四人,现场演绎《敢问路在何方》这首歌曲,既创设了故事情境,又带动了演唱情绪,学生热情洋溢、乐在其中;“成长”足迹——在汇报课中,笔者把三个年级八个班平时学唱四大名著主题歌曲的精彩视频剪辑制作成微课,学生看到自己在屏幕上的身影,顿时散发出自信的神采,这是他们学习音乐的收獲,也是成长的足迹;“妙”在总结——在本节课最后,笔者告诉学生艺术的美在于让人思考,引导学生继续学习我国文学经典作品和音乐作品,让他们的人生在美的艺术氛围中不断充盈、丰富,让他们歌唱的梦想在音乐学习中继续放飞。

可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将音乐知识渗透在作品中,采取讲故事、表演唱等方式,结合多媒体技术与互联网资源,多渠道、多角度实施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的持续学习铺平道路。

城市的优秀学校积累了很多音乐教学经验,支教教师可以将这些经验带到相对落后的海岛、乡村等地区,以引领当地学校改变教育观念、改善教学条件,确保广大乡村学生享有基本的美育权利,最终实现音乐教育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的目标。

【作者简介】于春萍(1970— ),女,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教师,现就职于北海市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艺术管理。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教育发展衔接音乐教学
基础教育均衡化的实施对于现阶段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浅议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透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谈中英中学教育差异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当代大学生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念探析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