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
2021-08-16黄滟
黄滟
【摘要】本文论述方言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提出“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多元化发展和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的教学建议,从而帮助学生从小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形成保护与传承本土文化的责任意识。
【关键词】方言 小学语文 综合性学习 南宁白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7-0017-03
粤语,是汉族广府民系的母语、广府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广府民系的基本标志性文化识别之一。粤语进入南宁形成粤语语种的一个分支,成为独具本土特色的地方方言——南宁白话。其背后所蕴藏的南宁本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南宁白话从一个简单的工具性语言,几经流转,见证南宁本土历史变迁,承载南宁本地民间风貌。它流传至今,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交流工具,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在国家鼓励地方开发特色课程、大力支持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背景之下,我们认为有必要挖掘南宁白话的语言优势,把南宁白话作为传承与宣传南宁本土文化的手段和载体,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
一、南宁白话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一)南宁白话具有音、韵、情相融的语言艺术特点
早期,南宁白话由古代粤语传入,经历演变而成,是先民们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语言表达形式。作为本土主流方言,南宁白话孕育了不少成语、俗语、惯用语、儿歌、童谣、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传奇。白话歌谣不仅有着优美的旋律和韵律,其中的语言美、形式美、内容美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这些语言材料作为本土居民的情感表达方式,表现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生产的热情;作为对本土历史人物故事的记录,承载着南宁这座城市千百年来的岁月沧桑。
南宁白话歌谣通俗易懂、源于生活,例如呈现端午节热闹情景的白话歌谣“囤囤转,菊花园,阿妈带我去睇龙船,龙船冇好睇,返嚟睇鸡仔,鸡仔大,抓去卖,卖得五百钱,卖得钱嚟起花园”;南宁白话词语表达风趣、浑然天成,例如表示“要么……要么……”可以表达为“一系……一系……”“啊系……啊系……”,又如对水果“柚子”的表达可以为“波碌”,又可称为“蜜柚”;南宁白话故事朗朗上口、内涵丰富,如:“阿三的手,大过烟筒斗;阿三的脚,大过水塔脚;阿三的头,大过望火楼;阿三的鼻锅,大过莫斯科。”里面提到的“水塔脚”“望火楼”是南宁市地标性建筑,也是南宁市文物水塔脚的演变历史。
从南宁白话中深入挖掘可用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传承和发扬南宁丰富多彩的文化。如果放弃这些方言中所承载的宝贵文化,那么,就是对精神文明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切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实践性特点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基础教育阶段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主要体现为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内在联系、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不拘泥于形式,不局限于教材,不限定场地,充分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现实体验,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与民族文化智慧的深邃值得我們去认识和了解,当代生活文化的多元性与实践操作活动的多样性吸引我们去探索和发现。将方言中的优秀部分融入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充分体现了在多元文化视域下对课程进行综合化、整合化、扩大化的追求。例如,在综合性学习的准备阶段可以设置“搜集与整理”环节。在“搜集白话歌谣”环节,让学生通过阅读乡村史料、观看视频、上网查找等方式,或是走访调查、访问长者,收集他们口耳相传的故事、创作的歌谣或记录当地流传的俗语、童谣和相关知识;在“整理资料”环节,小组讨论搜集到的资料,把白话歌谣分类,可以按照故事内容分类,也可以按照使用途径分类,分好类别之后,研究白话歌谣的特点,甚至可以再补充一些信息。
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渗透南宁白话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南宁白话中的语言艺术特点,而且以此作为切入点走进整个南宁本土文化的广阔领域,使学生在学习白话的相关作品和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串联更多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如习作指导、歌谣创作、绘画创作等。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建立方言体系,能促进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南宁白话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实践
当下,语文课程资源呈现多元化特征,其中能与综合性学习形成接轨点的教学资源众多,需要教师对丰富的教材资源以及课外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筛选和科学整合,从而提高教学资源的适配性和有效性,整体提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质量,做到繁而不杂,多而不冗。将方言融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对学生而言是全新的学习体验,对语文课堂而言是重要的延伸,而方言中适用的语言资源将会成为语文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结合方言文化,创新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有鲜明的阶段目标、明确的活动主题、具体的活动流程和多样的实施方式,将南宁白话作为教学资源渗透到综合性学习活动,需要教师在课内外进行具体指导和全程追踪,使整体意识、融合意识及多元意识在课程活动的组织中得以体现。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不同年段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前提是以教材为依托,通过不同形式的编排渗透方言。例如,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读读童谣和儿歌”板块中选用了《摇摇船》和《小刺猬理发》这两首天真活泼、朗朗上口的童谣,结合低年段“学会运用口头或图文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这一阶段目标,教师可以选取一到两首简短的南宁白话歌谣编排其中进行欣赏和唱读,如“囤囤转,菊花园,阿妈带我去睇龙船,龙船冇好睇,返嚟睇鸡仔,鸡仔大,抓去卖,卖得三百六十蚊”,通过欣赏白话歌谣音频去感受南宁白话中的“四美”,从语文朗读的角度重点关注“韵律美”,赏析歌词中的奥妙。学生通过朗读调动感官,促进方言积累,从而内化形成语感。中高年段的语文学习中,有大量的古代诗词、现代诗歌、小古文赏析和学习,低中年级的方言歌谣赏析能为下一阶段的语文学习提供重要的语用环境、语言基础和语感启蒙。比如,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搜集整理南宁本土传统文化,以PPT、微视频或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如深受南宁市群众喜爱的南宁陈东古傩戏,作为中国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宁傩文化具有民族文化的深厚历史沉淀和民间基础,其艺术内容来源于民间,选材于生活,具有浓厚的南宁本土特色和壮族特色。教师可以整合教学资源,为学生设计综合性学习,发动学生及家长参与,提升活动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二)整合本土文化,拓展综合性学习空间
当前,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异常丰富,“搜集与整理”是信息化时代下要求学生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教师应当着眼于综合性学习的基本规律,结合学生所获取的信息,发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资源的收集与整理,从而既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资源,又紧紧契合综合性学习目标,成为构建课程的重要环节。例如,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主题“走进信息时代——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编排方式完全改变以往教材的编法,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单元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师生在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步骤、学习成果的呈现等,有相当大的自主权。教师可围绕“南宁白话”设计研究主题供学生选择,如南宁白话中的美食文化、南宁白话中的民俗文化、南宁白话中的历史文化等。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结合教材提示的研究步骤,可设计为“多途径获取资料—整合资料—形成观点—撰写报告—小组展示”等活动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需要通过“田野工作式”走访和调查,对目标信息展开全面的搜集整理,获取原始资料,多视角对本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在活动设计中可以增设“延伸拓展”环节,让学生通过绘制老街区游览示意图、制作南宁白话主题手抄报、录制“说一口方言”小视频等方式,感受白话歌谣用“记叙”的形式将生活中、劳动中的景物生动有趣地表现出来的特点,从而走进生活,发现邕城人民的智慧与才能。
通过多渠道获取相关的方言信息,使学生对本土文化意蕴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链接生活实践,构建综合性学习桥梁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要着眼于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让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乡土风情、名胜古迹和时事热点等,教师要注意结合本土文化展开活动设计,增强综合性学习的实践内涵,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学语文。如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中国美食》虽然是以识字課形式出现在教材中,但是教师在组织和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时还是有着很灵活的实践空间。在课堂呈现中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活动设计整体分为课内与课外部分,着眼于词语认读、完成课内部分后,可拓展延伸学习南宁白话中的南宁美食,用PPT呈现南宁美食图片,并附上文字如“肠粉”读作“卷筒粉”,“酸小吃”读作“酸嘢”等;课外活动则可以设计家长与学生一同制作“家乡美食”并录制小视频之类的实践活动,如制作红糖发糕、艾叶青团等南宁本土美食。教师可创设性地设置过程性评价方式,如发起线上投票、网络直播活动点赞等,并指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形成个性化、多元化的实践成果。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结合本土文化展开活动,既贴合学生生活,又接轨社会实践,为学生创造了丰富的实践机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主动性。
三、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融入南宁白话的价值体现
(一)创设语文教学新形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培养综合素养的优势,在开展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本土文化积累的重任,多种形式的方言学习训练可提升学生的言语技能,以此培养学生的本土文化认同感。另外,方言即是本土生活的反映和记录,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融入方言是以课堂学习作为圆心,将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等所有能产生能动性的场所连接起来,继而自然延展到各个生活领域。现实生活作为地方文化的蓝本,使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学生生活体验相碰撞,所擦出的“火花”即是综合素养的形成。
南宁白话是早期先民在生活生产中积累下来的语言形式,南宁白话作为阅读文本承载着大量的语文知识和生活常识,以南宁白话作为一种综合性学习资源进行研究与开发,不仅可以从其语言艺术中攫取朗读的养分,而且能从其唱作歌谣中领略民俗风情,从而给语文教学以真实的体验和再创作的灵感。这种能动性的延伸不仅对学生当下所处生活环境产生强烈的映射,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无疑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注入新鲜血液。
(二)激发本土文化认同感
南宁白话在南宁各地区被大众接受的过程,也就是南宁本土文化认同的过程。在本土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方言起到关键性作用。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情感体验与文化表达等在淳朴自然的方言氛围中表达出来,可促进本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潜移默化中滋生、增长。从口耳相传、代代传承的民间歌谣,到广西电视台《一生所爱·大地飞歌》栏目播放的南宁白话歌谣《水街美食》和《团团转》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再到抖音App里南宁白话的短视频爆红,新时代方言可以呈现的形式越来越多,本土文化的现代化气息在加强,本土文化认同在新的时期呈现出新的生命力,南宁白话在南宁本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教育承载着文明,是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同样是本土文化的传承者。本土文化是群体文化,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在历史发展历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形成自身独特的魅力。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也不是一蹴而就、一朝即成的,在开发过程中融入方言资源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实践和改进。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给予方言新的发展领域,方言给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开发新的思维路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体是小学生,他们是本土文化传承的接班人,因此,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融入南宁白话不仅充分契合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且激发学生对自我文化身份的确认和对其他文化的欣赏、理解,并进行多文化交流,是传承与发展南宁本土文化的一条有效路径。
注:本文系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2019年校级微型课题(课题编号:TTYS2019008)“南宁白话作为中年段语文特色课程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 滟(1994— ),女,汉族,广西南宁人,大学本科学历,二级教师,现就职于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银杉校区,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