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言进课堂的形式探究

2021-08-16莫芹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方言课堂

莫芹

【摘要】本文以南宁白话为例,论述方言文化进课堂的形式:朗读俗语,习唱童谣;讲述方言故事,演绎本地人物形象;游历旧地,亲身感受;推荐南宁白话方言读本,拓展方言知识。

【关键词】方言 课堂 南宁白话 白话童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7-0015-02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工程》,提出要“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统方言文化”,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小学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语文教育生根于当地水土,和当地的方言有着天然的结合点,不可能完全割裂开来,因此才会有“南普”“东北腔”等说法。方言体现了语言的丰富性,随着“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保护方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将方言引入语文教学中,既保护了当地的方言,又丰富、完善了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内容,对国家语言的健康发展和中华优秀方言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在广西南宁,人们以南宁白话为主要方言形式。南宁白话包含了许多南宁当地人的生活经验和日常琐事,生动又有趣,口口相传至今。方言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方言进课堂对传承文化和维系民族情感具有重要意义。方言走进小学课堂,可通过歌唱童谣、讲故事、表演、游历旧地、赏析方言读本等形式,将对南宁白话的情感寓于传统文化的教学中。

一、朗读俗语,习唱童谣

在南宁白话中,有反映道德品行的俗语,有融汇生活智慧的短语,还有动听温馨的童谣。俗语“眼泪水浅过只碟”就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形容人较为软弱,遇事容易流眼泪;“痴入冇痴出”则具有讽刺性,形容一个人装疯卖傻,对自己好的就做,不好的就假装看不见。这些俗语中暗藏着人们对一个人的道德品行的评判,让小学生朗读这些俗语既是对其进行道德教育,又有助于其学习传统的方言知识。

在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的《快乐读书吧》栏目中,要求学生“在阅读童谣和儿歌时交流阅读感受和体验阅读的乐趣”“在课外独立进行课外的童谣和儿歌的朗读”,语文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将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俗语和童谣引入课程,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用南宁白话读一读、唱一唱。例如,在南宁较为著名的白话童谣有《端午节》和《落雨大》:“团团转,菊花园,阿妈带我去睇龙船,龙船冇好睇,番去看鸡仔。鸡仔大,拎去卖,卖得几多钱?卖得三百六银钱。一百打金钗,一百打银牌,一百六银买花鞋。”“哗啦啦啦落雨大,哗啦啦啦水浸街,哗啦啦啦担柴上街卖,哗啦啦啦阿嫂着花鞋。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着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这两首白话童谣饱含深情,唱起来音韵和美,是南宁人独特的文化记忆,理应扎根于本地孩子的心田。在学生朗诵了这两首童谣之后,教师再结合南宁白话的文化背景介绍当地的特色方言,将这些俗语、童谣适时地纳入传统文化教育中,就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南宁乡情的熏陶。

在低年级,我们只要求学生会读、唱白话童谣,到了中年级则进行一定的拓展。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南宁白话童谣《落雨大》和《端午节》(见下表)。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语文课程形态,它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紧密联系着学生生活的本土文化,是对学生语文知识综合能力的考验。而到了三年级,“综合性学习”要和文本的阅读相辅相成。在《中华传统节日》这一综合性学习中,传统节日的“端午节”的学习要和南宁本地的传统节日特点结合起来,如《落雨大》和《端午节》都是讲述端午节的白话童谣,根植于南宁本地白话方言,在学生朗读成诵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白话童谣的文本特点。

对这两首童谣的文本特点进行分析理解后,再感受具有南宁本地特色的端午节,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华传统节日在不同地域的独特性。最后,教师可以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创作白话童谣。例如,在教师的鼓励下,有学生创作出了简单的童谣《小鞋带》:小鞋带,左右交叉,钻过洞门,系緊它,折成小兔耳朵再交叉,钻到门下系紧变成蝴蝶花。从朗读到歌唱再到创作,不仅实现了中年级对低年级的承接,而且拓宽和加深了三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探索、创作,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二、讲述方言故事,演绎本地人物形象

在小学五六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和综合实践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南宁白话的方言故事和本地的人物形象,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通过自己擅长的方式去演绎。

比如,在方言中“陆荣廷睇相——没有衰找衰”,这里面就有个有趣的故事,陆荣廷是南宁武鸣人士,是清末民初时期在广西的军阀,他升官发财时找了一个算命先生算命,以为算命的会因为他是官员说一些好听、奉承的话,谁知道算命的不给面子说他会倒霉,这让陆荣廷自讨没趣。这个故事经人们耳口相传就变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歇后语。再如“埌边人执马鞭——嘴贱”说的就是有一个县官骑着马经过埌边,他的马鞭都掉到地上了没发现,在田地里种庄稼的农民提醒县老爷说:“县老爷,您的马鞭掉下来了。”县老爷却指挥这个农民说:“快,你去,把马鞭给我捡起来。”这个农民听了心想:早知我不说了,说了还要去捡,真是多嘴,自找麻烦。

像这样的南宁本地歇后语,教师可以让高年级学生先解说故事,然后演一演。这样的方式既生动又有趣,学生会逐渐喜欢上当地的方言,并自然而然地传承下去。

三、游历旧地,亲身感受当地文化

方言的传承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还需要教师把“传承”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在南宁市区有特别规划的饱含南宁本地文化元素的“三街两巷”和一些有历史故事的故地,如邓颖超故居、水街、邕江大桥等,教师可以在周末或节假日,布置综合实践作业,让学生游览后画画、写读后感、拍照留念,或者去水街尝尝本地特色的五色糯米饭、南宁的老友粉、糖水等特色食物,从而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入了解南宁方言,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传承方言。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的教学中,我们利用周五给学生介绍南宁“三街两巷”的相关情况,然后布置学生在周末进行实地考察,绘制游览图。对此,学生兴趣高涨,并能结合文化背景的综合实践绘制生动的游览图(见下图),既提升了综合实践能力,又受到了南宁本地传统文化的熏陶,效果良好。

方言的传承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很多方言其实蕴涵着浓浓的乡情,也饱含着浓浓的民族情义。如“六二打番鬼,越打越好睇”讲的是清末时刘永福到越南打退法国殖民侵略者的故事。由于南宁和越南比较近,他的故事流传过来被编成童谣口口相传,里面饱含着打败侵略者的民族精神,是人们对民族英雄刘永福的赞扬。

四、推荐南宁白话方言读本,拓展方言知识

考虑到仅仅让学生学习南宁当地流传的方言故事、童谣等是不成系统的,而且也无法满足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因此,我们及时向学生推荐阅读《南宁历史文化精选》(该书分为随笔卷和小说卷)。在随笔卷中,有很多旧南宁的图片和说明。学生可以从中认识到很多名人轶事,欣赏独特的南宁景观,还有邕城中的才子佳人创作的诗词歌赋。小说卷则记载了很多历史人物的故事,精彩极了。学生阅读这本书能较为全面地了解南宁各方面的历史,并会很自然地沉醉于当地的文化中。当然,教师还可以结合图片、视频进行讲解和引导,也可以开展阅读分享会、写读后感等,加深学生的阅读感受。

方言进课堂的形式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结合文化性的活动来进行,教师在教授南宁白话方言知识和白话的表达方式时要适度,不可取代普通话;重在以南宁白话为引子,带动学生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等日常生活中乐意使用并传承这一文化,维系南宁乡情。只有让传承文化成为快乐、愉悦之事,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代代相传。

注:本文系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2019年校级微型课题(课题编号:TTYS2019008)“南宁白话作为中年段语文特色课程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莫 芹(1986— ),女,广西玉林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银杉校区,研究方向为小学低年段阅读指导。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方言课堂
方严的方言
甜蜜的烘焙课堂
方言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嘻游课堂
嘻游课堂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