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课堂,幸福成长
2021-08-16瞿素红
【摘要】面临新课程方案、新高考方案、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全新的改革,课堂教学应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通过任务情境化、合作高效化、成长内需化,让课堂成为快乐学习、有创造性的课堂,成为师生皆能有心流体验的高效课堂,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成长观。
【关键词】心流体验;高效课堂;幸福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19-101-02
【本文著录格式】瞿素红.心流课堂,幸福成长——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效率提升的探索与思考[J].课外语文,2021,20(19):101-102.
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心流”理论提出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经过大量的问卷调查,提出并发展了“心流”理论。“所谓心流就是当你特别专注地做一件目标明确而又有挑战的事情,而你的能力恰好能接住这个挑战时,你可能会进入的一种状态。”
笔者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上了一节特别满意的课会感到神清气爽、满怀舒畅,学生在课堂上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大胆表达,师生、生生和谐互动,师生心中皆有一股暖流涌动,彼此感到一种无法言说的愉悦。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皆进入了一种心流状态,注意力都集中在学习任务上,所有的心理能量都往同一个区域赋予,跟课堂无关的念头都被完全屏蔽,大脑在快速运转,所有的念头都非常有规律地、有秩序地、高效率地完成课堂上的各项任务。这样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有活力的课堂,是理想中的课堂应该常有的样态。可在实际的教学中,这样的课堂状态并不常见,或者说不能轻易达到。
开小差、打瞌睡、两眼发直、神游八极……一点不夸张,这是一部分学生上语文课常有的状态,而且有这种状态的学生往往语文基础薄弱,语文能力欠缺,他们对语文兴致索然。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却不积极。这固然与学生的语文素养缺乏有一定的关系,但也与教师的课堂理念、教学方式密切相关。
现在我们面临的是全新的改革,新课程方案、新高考方案、新课程标准、新教材。人大附中书记周建华在一次报告中说:“学生在小学和中学念十二年,大概要上16000节课,一个教师一生大约要上13000节课,课堂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未来。学生、教师的快乐都来自课堂,痛苦也来自课堂。因此,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课堂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转变方式,让课堂成为快乐学习、有创造性的课堂,成为师生皆能有心流体验的高效课堂。
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改善课堂样态,提升课堂效率谈一些肤浅的思考。
一、任务情境化
传统授课,课堂问题是老师备课时按照自己的解读设计出来的,学生按照老师要求,完成的是老师对文本或深或浅的解读任务,而且任务往往脱离情境,学生的主体性是被忽视的,学习的主动性是不断弱化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积极的语言实践”“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都强调学生的学习需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得成长性经验,才能在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进行经验迁移,解决实际问题。
2020年9月开学伊始,江苏省高一年级正式启用部编版教材。我在讲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把苏轼同时期的另外两篇作品《赤壁赋》(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后赤壁赋》(苏教版读本)放一起,进行任务群教学。情境设置为:黄州地方政府為发展地方旅游产业,想制作黄州旅游景点宣传网页,聘请你做网页编辑。任务要求:网页版面至少包含四方面的内容:赤壁风光、三国旧事、苏子有感、江月哲思,结合苏轼的三篇作品及介绍苏轼和写作背景的书籍、资料,并要求制作的网页图文并茂,配上背景音乐,小组合作完成。学生领到任务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参与热情。情境设置和实际生活关联起来,让学生觉得语文不只是一门应试的学科,它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务驱动既给了学生更多的“知情权”“主动权”,任务的具体要求又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支架,降低了难度。同时,让学生的活动“动”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任务中,而不是脱离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培养,变成虚假泛化的情境任务。在特定情境中的学习,充满着挑战, 需要学生探究、协作地解决问题,比单篇听教师讲解更富有挑战性,学生更能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更能深切体会到文学的力量,也更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二、合作高效化
小组合作式学习是课堂改革后,经常采用的学习方式。一开始操作时并不顺利,小组合作学习会出现各种问题:如小组合作时有组员不积极参与,有的小组讨论氛围过于“热烈”,发言甚至与讨论主题无关,有的小组总结汇报时总是固定的组员上台等等。这样的状态折射出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能量仍然是涣散的、迷茫的、不自信的。我反思自身,对学生不够放心,评价过多也是主要原因,高高在上的纠错与点评会让学生没有安全感,于是出现沉默、退缩、游离的不参与状态。而且课堂时间有限,如何指导学生在限定时间里更高效地合作,最大程度上达成学习的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契克森米哈赖认为:“掌控生命殊非易事,有时根本就是一种痛苦,但日积月累的最优体验会汇集成一种掌控感——说得更贴切些,是一种能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参与感,这就是我们所能想象的最接近所谓‘幸福的状态。”所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参与感,是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
根据实践,我创设了小组合作学习五原则。
1.一个声音原则
小组讨论时,不要七嘴八舌,自说自话,要学会倾听别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让观点与观点碰撞,让讨论紧扣任务,让思考不断深入。
2.创新原则
学会倾听别人的观点后,还要有自己的思考,不重复他人的观点,可以借鉴、质疑、补充、反思,然后生成自己独特的思考。
3.新面孔原则
小组展示汇报时,汇报人不能是固定的某位小组成员,鼓励每次上台展示的都能有“新面孔”,让每位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讲究平等。
4.欣赏原则
当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方式合理有序后,还要保持欣赏他人的心态,欣赏他人会让我们真正接纳同伴、虚心听取他人意见,不断获得成长。
5.我们原则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思维,心中有他人、心中有国家、心中有世界,多从他人、全局的角度想问题,打开格局,提升自我。
五原则指导学生如何更有效地与他人合作,如何虚心向别人学习,如何开放心胸、打开自我,学生合作的效率逐步提高,思考更加有维度有深度,表达的质量逐渐提升。
课堂上我也在逐渐改变评价的方式,在學生讨论时我静静地在一旁听着,在学生表达的观点有偏离时先肯定再建议,在不爱表达的学生发言时大力点赞,鼓励学生互相之间的点评与交锋……老师不是高高在上无所不知的知识权威发布者,老师变成了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参与者,老师姿态的降低,给学生足够的安全感,学生才能敢讲敢说。学生觉得受到尊重与赞赏,自信心提升,有力量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课堂的参与度自然提升。师生在课堂上以平等的姿态、更加专注的状态,共同体会目标达成的喜悦。
三、成长内需化
提高课堂效率不只关注课堂本身,还要关注课堂以外的辅助因素,如师生关系的和谐构建,学生的成长观等等。师生想在课堂上进入“心流”状态,师生关系的和谐至关重要。和谐关系的建立不只在课堂上,更多的在课后。每周的赋能午谈,通过亲切地交谈了解他们;平时多关注退步的学生,用鼓励的话语激励他们;金色飘落的季节,在落叶上写美丽的诗句送给他们。亲切、包容、智慧的教师会触发学生敢于展示、乐于表达,还会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积极的成长观。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见各种难题,这里所说的难题不只是课堂上遇见的学习难题,其实也包含人生中做各种事情都会遇见的挑战。挑战与技巧存在黄金比例,挑战的系数越来越高,对有些学生来说如果不能相应提高自我的学习技巧,就会感到焦虑,如果选择放弃,随之而来会有各种负面情绪,丝毫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反之挑战的系数越高,能积极寻找各种方法来提升技巧,不断胜任高难度挑战,并感到无限自豪,有巨大的愉悦感与成就感,这样就会摆脱焦虑与厌烦的情绪,进入心流渠道获得更高级的乐趣。我认为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学习延伸到人生,知道幸福的意义就是不断接受新的挑战,不断提升自我,不断获得成长。
教育的关键在于成长,它让自我变得更复杂,更与众不同,在这个变复杂的过程中,师生会找到各种乐趣,这个状态就是幸福的。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说:“人生的义务,并无其他。仅有的义务就是幸福,我们都是为幸福而来。”教师的幸福感来源于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来源于用幸福塑造幸福,用美好创造美好的过程。
参考文献
[1]Mihaly Csikszentmihalyi,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M].转译于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
[2]周建华.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变革研究[J].创新人才教育,2018(4).
作者简介:瞿素红,女,1980年生,江苏淮安人,中教一级,研究方向为学科融合渗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