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诗为媒,遇见课堂之美

2021-08-16杨燕萍

课外语文·上 2021年7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古诗词

【摘要】在历史课堂中,巧用古诗词,描绘生动美妙的历史画面、展开深刻隽永的分析评价、浸润鲜活饱满的情绪情感,让学生享受记忆之美,让课堂彰显理性之美,让历史展现性情之美,文明素质从中涵养,精神家园由此构建。

【关键词】古诗词;历史教学;课堂美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19-013-02

【本文著录格式】杨燕萍.以诗为媒,遇见课堂之美——以初中古代史教学为例[J].课外语文,2021,20(19):13-14.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亦然。在接受科学知识浇灌时,需要美的浸润滋养;在面对眼花缭乱的诱惑时,需要美的价值引领;在遭遇阴霾笼罩心头时,需要美来荡涤心灵。如此,知识才有温度、教育才有意义、成长才有支撑。学生的成长呼唤美,教师自当实施美育。

一、运用古诗词打造美妙历史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古诗词“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能给人以极大的美学享受,是打造美育课堂的绝佳媒介。但古诗词绝不是语文课堂的专属,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古诗词与历史教学有很多结合点。它不仅是历史的载体,本身也构成历史的一部分。部编新教材中诗词类材料的增加与试题中诗词类题干的采用对历史教师的教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意义。综上而言,运用古诗词打造美妙历史课堂是可行且必要的。

二、巧用古诗词,提升历史课堂美感的策略探讨

(一)自主描绘生动美妙的历史画面,享受记忆之美

识记是理解和运用的基础, 没有历史史实的记忆与背诵,历史学习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相较传统文字材料,古诗词能以短小精悍之优势将遥远陌生的历史画面描摹得生动美妙、有血有肉,借用古诗词来达到高效记忆的同时还带有美的享受和精神熏陶。

学生在学习丝绸之路时,“阳关”和“玉门关”这两个地名意义非凡,课堂教学时请学生自主回忆并吟诵出带有“阳关”和“玉门关”的古诗词,在此列举学生吟诵出的两例: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意义的过程。学生主动回忆起已学诗句,建构出“西域”的地理范围这个新知识。同时,阳关和玉门关的偏远荒芜随着诗句的吟诵自然呈现,又为张骞的毅然出行渲染上几分壮士豪情。类似的例子又如:

在讲述宋代繁华的都市生活时,教师展示材料: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提问学生:想象词句描绘的画面,猜想词中“花千树”指什么?学生回答:“火药!”历史知识立刻变得妙趣横生。接着,请学生将刚才头脑中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描绘方式鼓励多元化,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将这句词进行再加工,宋代元宵佳节炫彩夺目的烟花盛会、芳香满路的豪华车马、美妙动人的歌舞表演……无一不诉说着宋代高度繁荣的商品经济与绚丽多姿的市人生活,历史知识如画卷般在脑海中展开。

(二)辩论展开深刻隽永的分析评价,彰显理性之美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在于解释的正误与深浅。受多种因素影响,同一事件会有不同角度甚至截然不同的评价。在课堂中,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在辩论过程中形成尽可能全面、客观的历史认识,进而提升历史解释的水平、锻炼历史思辨的能力。诗歌兼具记事、抒怀、感慨、思考等功能,因而可以成为历史解释的重要载体和再解读的材料。

华丽登台却以悲剧落幕的历史人物总能引发历代仁人志士的一叹再叹,比如西楚霸王项羽、隋炀帝杨广。

在讲述楚汉之争时,教师展示组诗: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唐)杜牧《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宋)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历史上的项羽以兵败垓下、自刎烏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杜牧是浪漫的,他为无数为项羽扼腕叹息的人编织了一个卷土重来的美梦。正如钱钟书所认为的“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王安石的出现无情将梦境打碎,他道出了人心向背后形势的不可逆转。以此为引,向学生发问:假如再给项羽一次机会,他还能东山再起吗?学生由此展开辩论。

在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时,在祸及当世与福泽后世的利弊权衡之间,到底该如何定论?抛出正反观点,让学生的思维在辩论中驰骋,认识事物的格局不断扩大。

正方观点:“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唐)胡曾《咏史诗·汴水》

反方观点:“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以古诗词引出辩题或是以其作为辩论的正反方观点,既增强了辩论的艺术感,也提升了历史课堂的美感。将古代圣贤争论的历史话题置于当下的历史课堂,由身处新时代、武装新思想、肩负新使命的中学生来作新的诠释与见解,在传承中思辨,在思辨中创新。

(三)人物凸显鲜活饱满的情绪情感,领略性情之美

“年年岁岁花相似”,历史有冷峻寡欲的一面,但 “岁岁年年人不同”,历史也多彩感性的一面,这份多彩是人赋予的,因为人生有限,有限的人生就必然会造就丰富多彩的情感,喜、怒、哀、乐赋予了历史性情之美。在历史课堂中,品读诗词,品味作者的喜与怒,遇见历史的爱恨情仇。

学习隋唐科举制度时,教师提供材料: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孟郊的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有“诗囚”之称,此诗是他难得一见的快诗,提问学生:孟郊为何如此欣喜?答案在题干末尾材料的出处,“登科后”中的“科”自然联想到所学内容“科举制度”,答案便迎刃而解。解答此问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耐心读完材料并灵活运用知识,此环节一来为巩固课堂内容,二来进行同类材料题解题方法的指导。进士及第,走上仕途的孟郊喜不自胜,提笔写下《登科后》,此为小景,唐诗以小景传大神,大神是科举制带来的开放悦纳的选人风气给国家带来的鲜活生命力。

喜乐的情感之所以珍贵,是因为生活中总有怒哀。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有“诗史”的美誉。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屋外秋风怒号,杜甫的内心也是怒的,他怒什么?秋风卷走茅草?仅仅如此吗?当然不是,杜甫哀自身境遇,更为安史之乱未平而怒苦,所以最后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通过教师对诗歌的解读,将平易近人、写实纪事的淳朴诗风与杜甫穷且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诗史”“诗圣”的赞誉实至名归。将宏大的时代特征浓缩于历史人物,又聚焦于他们的情感,历史的温度得以感知。

三、历史课堂中古诗词选用的原则分析

将古诗词引进历史课堂的初衷是加强情感体验,享受课堂之美,故绝不可因此增加学生学习负担。选取古诗词应当遵循通俗易懂、史料实证、取精用弘三个原则。首先,选取古诗词要通俗易懂。新版部编教材材料丰富,其中有很多便于理解、直击主题的优秀诗词史料,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九课《秦统一中国》引言中李白的《古风》一诗既描述嬴政统一全国的气势,也巧妙点出了秦的方位。上文中提到的《汴河怀古》也选自教材。古诗词的选取考验的是教师把握教材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其次,古诗词的选取要基于史料实证。历史课堂之美也表现在严谨、真实,诗词毕竟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带有作者的想象成分,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经常被用于讲述唐朝的安史之乱,但事实上诗中有许多不合史实之处。因此,诗歌入史还要求历史教师有去伪存真的鉴别力。最后,诗歌入史时要注意课堂主次关系。古诗词虽能起到提升课堂美感、滋养学生心灵的效果,但历史课堂中的材料选取应当丰富多元、合理适切,古诗词的应用贵在一个“巧”字,历史教师在选择时应做到取精用弘,而非“为赋新词强说愁”。

美育的實施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是学生价值塑造的关键路径。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在课堂中实施美育,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甚至创造美也是历史教育的重要旨归。历史一向给人们展示她冷静大气一面,但细细翻开历史的每一页,她还有温柔细腻的一面,历史老师执起古诗词的笔尖,轻轻揭开她的面纱,美的滋养渐渐渗透学生的心灵,文明素质从中涵养,精神家园由此构建。

参考文献

[1]周云华.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听评课——我的评课观[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9(7).

作者简介:杨燕萍,女,1992年生,江苏苏州人,本科,历史学学士学位,中学二级,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准确的语言表达、精彩的课堂环节等手段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同携手,走进古诗词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