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是“惊鸿一瞥”
2021-08-16邢玉英
邢玉英
[摘 要]专题教学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家有更全面的了解,对其作品及其风格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起到举一隅而反三的效果。对此,可从前后勾连、分类对照、切中肯繁三个方面开展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专题教学;前后勾连;分类对照;切中肯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教学实践证明,专题教学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家进行更全面的了解,对其作品及写作风格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即专题教学可以让学生领略作品的魅力时不再是对单篇教学的“惊鸿一瞥”,而是深刻品读作家的系列重要作品,畅快阅读,内化于心。
一、前后勾连,探寻心灵秘密
例如,在教学“易安词初探”专题时,教师选择了反映李清照人生重要阶段的五首词:《点绛唇》(蹴罢秋千)、《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添字采桑子·芭蕉》(窗前谁种芭蕉树)、《声声慢》(寻寻觅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参考以下步骤。
一是引导学生梳理“李清照人生大事表”,然后引出主问题,以求整体把握。“易安不同时期的词作中塑造了多个不同的女性形象。同学们读出了怎样的形象特点?窥到了怎样的心灵世界?”对这一主问题的探究,不仅有利于学生知人论世、整体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领会具体词作的精微之处、疑难之点。在师生共同探究中,将五首词的形象特点分别概括为:纯情少女、娇俏新娘、闺中思妇、离乱之民、悲戚遗孀。探究这五种形象的心灵世界,需要抓住五首词的关键词引导学生赏析,依次是“嗅”“比”“瘦”“伤”“愁”等。
二是深入到具体词作,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小问题,以求深挖细品。如在《声声慢》的教学环节中,设计问题如下:“作者在‘寻觅什么?请结合本词和作者主要的人生境遇简析。”学生一时沉默不语。教师又问:“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里的“旧时”会唤起李清照哪些美好的回忆?通过讨论总结出“旧时的家园——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有乡土有乡情的地方”“旧时的生活——安定的、温馨的、浪漫的生活”“旧时的人儿——志同道合、相亲相爱、相敬如宾的伴侣”“旧时的情调——赏花、饮酒、研究金石”。
至此,“寻觅”什么,豁然开朗,即寻觅旧时一切美好的人事。“旧时”有,现在无,所以要“寻觅”。最后补充梁衡的观点:李清照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 二是幸福的爱情,三是自身的价值。
如此,通过前面四首词的铺垫以及对作者人生重要阶段的梳理,前后勾连,既能“瞻前”,又能“顾后”,从而引发学生更深入更广泛的思考,对作家进行全面的把握,对作家的心灵产生更深入的了解,最终对其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分类对照,发掘风格成因
在教学“栏杆拍遍且偷闲”专题时,教师选了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永遇乐》(烈日秋霜)《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连云松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鹊桥仙·松冈避暑》(松冈避暑)等。
一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工,根据作者的创作背景,将以上词作归类。如第一组学生的归类:第一类是栏杆拍遍式的激愤和不甘的作品;第二类是描述农村风光和农人生活乐趣的作品。
二是推选小组代表,选讲作者不同时期的代表词作,分析作者的心境。由第二组学生选讲要点:第一类代表性作品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其中的“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烘托出来了。而“栏杆拍遍”则描绘了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突显出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悲愤的情态和实在不甘的心理。第三组学生选讲要点:第二类代表性作品是《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连云松竹)。“儿童偷把长竿”,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童的天真童趣和害怕被发现的心理以及探头探脑、偷偷摸摸的神情。“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中的一个“闲”字,是指作者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觉得“偷梨枣”的儿童调皮、好玩儿,表现出作者的悠闲;轻快的笔调中,表达了作者对当前生活的自足喜悦之情。
三是师生补充值得探究而学生未触及的问题。如:“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中的“看”字,是学生没有讲到的。教师请学生继续讨论时,他们才发现一个看似普通的字眼却具有丰富的含义。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了诗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喜欢、爱护之情,也表现出词人恬淡、闲适的心态。
四是组织小组之间对话,共同探究辛弃疾的词作风格特点及其成因。为充分调动各小组的积极性,由第四组学生讲“风格特点”,由第五组的学生讲“成因”,其他学生及时补充。最后由教师小结如下:稼轩词不仅有激越豪壮的一面,也有恬淡自娱的一面。这源于他的理想抱负无法实现和一身才干无处施展的不幸遭际,也源于他有不得不适应处境的较为平和的心态。因此,注定了稼轩词的不拘一格,即亦雄健亦清新,亦激愤亦欢欣,亦慷慨纵横,亦淡泊轻松。
三、切中肯綮,把握立体形象
在《红楼梦》专题教学中,教师从小说前五回的判词、诗词、人际关系、人物与环境的關系等关键点切入,引导学生探究。现以“林黛玉形象分析”为例择要说明。
一是比较形象,以明人物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人眼中的黛玉有什么不同”,明确:众人关心的是黛玉的身体,注意的是体质的怯弱和不足。王熙凤是见过世面的人,评价黛玉的外貌除了为取悦贾母的因素外,也突出了黛玉的标致和气派的不凡。而宝玉眼里的黛玉则与众不同:“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里抓住林黛玉的弱不禁风、多愁善感、聪明颖悟等主要特点,细致地表现了林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风采。书中还写道:“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也是其他人见到黛玉没有的感觉。
不同人眼中的黛玉各不相同,特别是宝玉与众人殊异。为什么?由此引发学生再讨论,并明确:这里揭示了宝黛二人特殊的关系。除了与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有关外,更与情感和心灵有关,二人是“感情上一见钟情,心灵上相通相应。”脂砚斋评道:“不写衣裙装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黛玉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终是何等品貌。”这里揭示出宝黛二人在精神层面的高度契合。“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若不是宝玉”,突显了宝玉品性的卓然不群;“终是何等品貌”,可见黛玉品貌之超凡脱俗。“眼中看,心中评”,“看”是外在,“评”是内里,宝黛情感之交会、心灵之契合,尽在不言中。
二是分析判词,以解人物命运。学生组成小组,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小说有关情节归纳有代表性的理解。其中一组小结:“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是关于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判词(宝钗分析略)。“堪怜咏絮才”一句是说林黛玉。意思是如此聪明有才华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玉带林中挂”和“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也是说林黛玉。“玉带林”倒读即林黛玉。从画面上看,可能寄寓黛玉泪“枯”而死,宝玉为怀念她而弃绝一切俗世欲念为僧的意思。因为 “玉带”象征着官宦的爵禄品位和贵族公子生活,所以说林中挂玉带暗示放弃仕进,隐居山林。
三是品味诗作,以知人物归宿。请学生品读《葬花吟》并联系相关情节,深入理解;听87版《红楼梦》电视剧相关曲子,以感受黛玉的悲情。要求:写一段文字,小结你对《葬花吟》的理解。一位学生的作业要点如下:
《葬花吟》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这首诗不仅表现出黛玉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而且是黛玉自作诗的谶语,正如明义《题红楼梦》所写:“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通过以上教学,学生对黛玉的遭际、品性有了较全面深刻的了解和认识,黛玉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也变得更加立体丰满。受此阅读与鉴赏方法的影响,学生在随笔中对《红楼梦》中所涉及的其他人物也有了立体化描述。
通过专题教学,学生收获很大。有学生说:“以前學习诗歌都是一首一首地学,这样虽然对每首诗都会有理解,但对作者的了解是碎片化的,再接触该作者的其它没学过的作品就棘手了。而专题教学让我学会了举一反三。”这一领会,也将成为教师未来继续研究专题教学的重要动力。
(责任编辑 姚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