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例年龄>60岁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中低体温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1-08-16郑州市骨科医院450001种静娴
郑州市骨科医院(450001)种静娴
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IFF)是一种老年人多发骨折,在髋部骨折中占比约为43%[1]。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术(PFNA)是常用IFF治疗手段,能迅速复位骨折,减少卧床时间,改善生存质量。但老年人因机体代偿能力差,加之手术创伤、麻醉因素,术中极易出现低体温,从而可引发血液灌注不足、切口感染、心律不齐等并发症[2]。因此强化IFF围术期低体温风险评估及控制十分关键。本研究回顾性选取我院IFF患者(年龄>60岁)187例,旨在分析其术中低体温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回顾性选取2019年4月~2020年10月我院187例IFF患者(年龄>60岁),其中83例女,104例男,年龄61~76岁,平均(68.34±3.47)岁,受伤原因:61例交通事故伤,126例跌倒伤。
1.2 方法 资料调查: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受伤原因、体质量指数(BMI)、手术时间、患肢侧别、麻醉方法、术中失血量等。术中低体温定义:监测术中低温,平均温度<36℃即可判断为术中出现低体温,并据此分为低体温组、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低体温发生情况。②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受伤原因、BMI、手术时间、患肢侧别、麻醉方法、术中失血量等因素对术中低体温风险的影响。③多因素分析引发术中低体温的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低体温 187例IFF患者PFNA术中共34例出现低体温,发生率为18.18%(34/187)。
2.2 单因素分析 低体温组、对照组性别、受伤原因、患肢侧别、Evans分型、合并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体温组、对照组年龄、BMI、手术时间、麻醉方法、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1。
附表1 单因素分析
2.3 多因素分析 以PFNA术中发生低体温为因变量,以年龄、手术时间、BMI、术中失血量、麻醉方法为自变量,因变量赋值:术中低体温发生为1,未发生为0;自变量赋值:年龄<70岁为1,≥70岁为2:手术时间<120min为1,≥120min为2;术中失血量<300ml为1,≥300ml为2;BMI≥24kg/m2为1,<24kg/m2为2;麻醉方法:椎管内麻醉为1,全麻为2。纳入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年龄≥70岁、手术时间≥120min、术中失血量≥300ml、BMI<24kg/m2、全麻为IFF患者PFNA术中发生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附表2。
附表2 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低体温是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可影响心血管功能、血液循环,引发心肌收缩力降低、免疫功能下降,严重影响手术顺利实施及患者生命安全[3]。单因素分析显示,低体温组年龄、BMI、手术时间、麻醉方法、术中失血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另外进一步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手术时间≥120min、术中失血量≥300ml、BMI<24kg/m2、全麻为IFF患者PFNA术中发生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原因在于随年龄增长,机体功能衰退,故年龄较大者术中更易出现低体温。而BMI高者脂肪含量较多,能一定程度预防热量散失,发挥保暖作用,故能降低术中低体温风险[4]。其次随手术时间延长,术中水分蒸发增多,可增加散热,导致体温降低。全麻可一定程度损害中枢调节系统,术中应用肌松药,可减少部分热量产生[5]。另外随术中失血量增加,可导致热量大量流失。因此年龄≥70岁、手术时间≥120min、术中失血量≥300ml、BMI<24kg/m2、全麻可增加术中低体温风险。
保温干预是预防术中低体温的有效措施,主要包括:①减少热量流失:以手术贴巾保护裸露皮肤,降低无菌被单引发的皮肤冷刺激,减少散热;避免使用易挥发消毒液消毒,如乙醇,以避免热量随液体蒸发而流失。②借助加温仪等保温手段,提高皮肤温度,避免体内热量外周转移,预防体表热量扩散,以维持体温稳定;BMI<24kg/m2者,适当延长皮肤加温时间,以减少体内热量流失。③控制手术室温湿度:入室前30min开启空调,温度控制于22℃~25℃,湿度控制在40%~60%。
综上所述,年龄≥70岁、手术时间≥120min、术中失血量≥300ml、BMI<24kg/m2、全麻为IFF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时明确上述原因,采取科学干预策略,有助于降低术中低体温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