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长沙弹词引入高中音乐课堂的思考
2021-08-16蒋子勋
蒋子勋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81)
一、简述长沙弹词的发展与音乐特点
长沙弹词是湖南地区的优秀民间音乐,在悠悠岁月长河中吸收了众多民族音乐的精华。长沙弹词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从中能看出长沙弹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底蕴。长沙弹词流行于人民的劳动与生活中,在受到社会影响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社会。
(一)长沙弹词的源流及现状
长沙弹词是流传于湖南长沙地区的优秀民间音乐。现今部分学者认为长沙弹词最早形成于清朝同治年间,“在清代年间戏剧家杨恩寿的作品《坦园文录》中,详细记述了长沙弹词艺人张跛子在同治二年(1863)演唱《刘伶醉酒》时的情形:‘以板鼓唱道情’,‘惟妙惟肖’。《坦园日记》中也有三处关于张跛子在杨恩寿家献技的记载”。这些记载或许可以证明长沙弹词形成至今应只有100 多年。虽然长沙弹词存世时间不长,但其源于古老的说唱音乐“道情”,最初道情是中国道教用来传播教义、募化信徒的音乐,又因为使用长沙地方的方言进行说唱,得以“长沙道情”一称。长沙弹词作为说唱音乐中的一类,和变文、渔鼓、道情、诸宫调这些艺术种类有很密切的关系,在内容上与唐朝的变文相似,分为散文与韵文两种,散文是无伴奏的念白,韵文则是有伴奏的演唱,多以散文韵文交替的形式表演。
二十世纪初,长沙弹词的流行区域主要在长沙、岳阳、湘潭等地,并且以城市中的各个茶铺茶馆为据点进行演出,在此期间长沙弹词受到时事政治的影响,导致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发展至五十年代后,其才最终定名为“长沙弹词”,“文革”过后,长沙弹词逐步没落。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长沙市政府将长沙弹词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以保护,才使得长沙弹词得以延留。作为一种优秀的地方文化艺术,其生存空间极为狭小,难以依靠音乐本体的表演进行延续。
(二)长沙弹词的音乐特点
在长沙弹词的表演方面,最初的形式是一个人自弹月琴伴奏,以韵文为主且伴随散文的方式进行表演。后来随着与地方音乐的交流与融合,开始变为两个人表演,乐器也增加了渔鼓,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去除了渔鼓,慢慢形成今日所见的长沙弹词。以《关新郎》选段(谱例1、谱例2)分析长沙弹词的艺术特点,可发现此乐段演唱方式为“韵白”,其是叙述故事、描写人物形象的重要乐段。大致分为七个乐句,且在韵文的末尾并未形成完满的结束终止,节奏自由。前四个乐句都为四五拍,七个字组成一句,在唱词的方式上喜好将七个字化为“二加二加三”的形式,极具长沙方言特色。在每一个乐句的句末还有一个约为两拍的月琴即兴solo(并未在谱例中标示),由于受到民歌的影响,在某些字的演唱中会加入滑音与琶音的处理方式,此乐段的结束和弦并未回到主功能和弦而是为之后进行的说白作了铺垫。在表演中,长沙弹词的话音语调为长沙方言,唱腔上以弹腔中的“八板九腔”为主曲体,具有快板、慢板、平板、散板等曲调板式。早期的唱腔简单直接,只有一些板式变化。具体来说,音乐为上下句结构的板腔体,兼有九板九腔。九板有散板、平板、快板、慢板等;九腔有平腔、柔腔、欢腔、悲腔等。新时代的长沙弹词表演为了紧跟时代的变化,有一部分艺人使用了即兴填词的方式,增加了与观众的交流。
谱例1
谱例2
二、长沙弹词引入高中音乐课堂的必要性
民族自信日益增强,保护传统音乐文化显得愈发重要。文章从加大对优秀民间音乐的保护力度、推动长沙弹词的传承与发展这两个层次说明了长沙弹词进入高中音乐课堂的必要性。
(一)加大对优秀民间音乐的保护力度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句话源自唐代魏徵,非常形象地阐述了保护传统音乐的必要性。传统音乐包含了国家历史与思想,以及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学习传统音乐可以让人民正视历史、了解历史。面对文化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背景,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拥有绵延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加强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就是在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贡献,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从而推动政治、经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长沙弹词进入音乐课堂就是对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就是对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质、多样的思想精华、至高的价值追求的保护与传承,保护这些濒临失传的传统音乐文化可以为我们的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与文化遗产。
全国中小学开始陆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工作,优秀传统音乐进课堂不仅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塑造学生良好思想意识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当今二十一世纪全球化浪潮下,各个国家与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导致对于本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新的美学思想的引入也使得人民开始思考新颖艺术与传统艺术的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也因此颁布了一系列关于传统音乐保护的政策,例如在全国中小学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使学生了解保护与传承国家的传统文化将会对增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丧失相当于国家灵魂的丧失,没有了民族传统文化就失去了文化向心力与凝聚力,一个没有思想的民族迟早会丢失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位置,在各种国际竞争中逐渐失去竞争力。
(二)推动长沙弹词的传承与发展
长沙弹词作为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一种曲艺文化,吸纳了中华传统艺术的精髓。同时作为一种在市民阶层中传播广泛的艺术门类,长沙弹词的形成与发展都和社会、经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关于曲艺的作品认知上,少数人认为曲艺是一种没有艺术内涵的文化,认为喜好者、表演者、创作者的文化水平低下,是不可能创作出有文化价值的作品的,这种观念是十分错误的,是对俗乐的偏见。弹词艺术是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的艺术文化,它更接近人民的日常生活,作为一种优秀的地方音乐,推动其在学校中的传承是对弘扬民族文化政策的响应,为长沙弹词寻找到了更富有生命力的传播途径。
在专业化发展方面,长沙弹词由于缺少专业性的理论支撑,导致以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为主,使得没有完善的乐谱以供研究和教学,这也就使得对声腔没有进行系统的研讨,因而唱腔与调式方面显得有些单调。虽然一些改革措施为长沙弹词的延续起到了作用,但是随着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需求不断提升,长沙弹词的传承与发展日益艰难。所以长沙弹词蕴含的文化与历史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而且为了响应国家保护传统文化的政策以及加强美育教育的政策,我们更应该加强对长沙弹词的保护。要推动长沙弹词曲目革新,去除一些低俗的内容,推动文本的创新发展。
三、长沙弹词引入高中音乐课堂的可行性
从长沙弹词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欣赏价值出发进行分析,可发现长沙弹词是高中音乐教育的有益补充,并且学习长沙弹词也有利于传承优秀民间音乐,由此可见长沙弹词引入高中音乐课堂是有可行性的。在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下,在符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内容规定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采纳与吸收当地的音乐文化。
在国家教育部对高中音乐课程的要求中,提出以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为主,在音乐教学的内容上则需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出发进行教学。将长沙弹词引入音乐课堂,符合音乐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实践性为内容的要求。《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提到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而现如今的主流音乐多受西方音乐文化影响,使一部分人对传统音乐产生了偏见,导致中国传统音乐受到了冲击。为了纠正这种偏见,并且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有必要在音乐课堂中加强对民族音乐的学习与认识。而长沙弹词以其独特的表现力与地方文化特色增强了音乐课堂的美育功能,它本身蕴含了丰富的曲艺文化,具有幽默风趣的互动性,可以提升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学习兴趣,富有互动性的表演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参与音乐课程学习,同时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长沙弹词中所涉及的戏剧故事可以在综合艺术实践课程中继续展开运用,它所涉及的声腔、语言、调式等知识也可以作为学生学习传统音乐的一种途径,而它所具有的娱乐性也可以为高中学生枯燥的学习生活进行一定的调节。要在理解音乐艺术多元化的基础上学习长沙弹词,从而让学生了解世界音乐的多元化,能够尊重自己以及其他国家优秀的音乐文化,树立平等的、多样的艺术价值观。长沙弹词引入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形式,校园活动也是其重要的教育阵地,通过实践的方式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
对长沙弹词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进行总结,并对长沙弹词进入高中音乐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有利于为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寻找高质量发展路径。虽然现今对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呼吁越来越多,但是长沙弹词的传承与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我们给予更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