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载“蒙以养正”教育思想探论

2021-08-16魏娜曹振明

华夏文化 2021年4期
关键词:义理学理张载

魏娜 曹振明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蒙以养正,圣功也。”“蒙以养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教育理念,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张载对此十分重视,他的“蒙以养正”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积极价值,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用心领悟。

一、张载“蒙以养正”的教育理念

中国自先秦以来,即形成了重视青少年教育的高度自觉,“蒙以养正”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周易·蒙卦》曰:“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蒙以养正,圣功也。”其中蕴含了丰富深刻的教育思想,意在强调青少年时期的教育在每一个人的人生成长历程中占有十分关键的地位。

张载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关学的创始人,理学的重要奠基者和代表人物。他将自己一生的言论与思想精要集成《正蒙》一书,《正蒙》取《周易·蒙卦》“蒙以养正”之义。我国古代著名学者王夫之的《张子正蒙注·序论》曰:“谓之‘正蒙者,养蒙以圣功之正也。圣功久矣,大矣,而正之惟其始。蒙者,知之始也。孟子曰:‘始条理者,智之事也。其始不正,未有能成章而达者也”;“养蒙以是为圣功之所自定,而邪说之淫蛊不足以乱之矣,故曰《正蒙》也”。即是说,“正蒙”就是订正愚顽蒙昧,使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始终正而不邪,或曰启蒙以致圣功。从中可以看出张载治学的用意所在,讲学育人成为张载一生中矢志不渝的根本事业之一,张载也由此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蒙以养正”教育思想。

对于“蒙以养正”即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张载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和探讨,他主张教育必须从青少年抓起,指出:“故善养子者,当其婴孩,鞠之使得所养,令其和气,乃至长而性美,教之示以好恶有常。”(《经学理窟·学大原下》)张载认为,这是自古以来的重要传统,古人就是这样教导自己的子弟的,“三代时人,自幼闻见莫非义理文章,学者易为力”(《经学理窟·义理》)。倘若不能及时对青少年进行早期教育,会给他们日后的人生成长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若洒扫应对,乃幼而孙弟之事,长后教之,人必倦弊”(《正蒙·中正》),“古人于孩提时已教之礼,今世学不讲,男女从幼便骄惰坏了,到长益凶狠,只为未尝为子弟之事,则于其亲已有物我,不肯屈下,病根常在”(《经学理窟·学大原上》)。张载甚至还关注到“胎教”问题,他说:“习者,自胞胎中以至于婴孩时,皆是习也。”(《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当然,作为宋明理学的重要奠基者和代表人物,张载还对“蒙以养正”问题提出了新的理论依据。他从“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出发,认为作为“湛一”之“气”的“太虚”,蕴含着天地宇宙的本质属性,是至善的;阴阳二气的交感形成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而阴阳二气具有攻取、刚柔、缓速、清浊等不同性质,有善有恶。人与世间万物一样,均来自天地宇宙,一方面禀赋“太虚”的本质属性,形成至善的“天地之性”,另一方面禀赋阴阳二气的属性,形成有善有恶的“气质之性”,由此产生了人性中的“恶”。要复归原本至善的本性,必须通过后天的努力矫正气质之偏,“如气质恶者,学即能移,今人所以多为气所使,而不得为贤者,盖为不知学”(《经学理窟·气质》)。这就是张载的“变化气质”之道,它为“蒙以养正”问题确立了更加坚实的理论依据。

虽然因时代所限,张载的“蒙以养正”最为关注的是儒家道德教育与修养,但张载从教育实践中的“教”与“学”两个基本面向,对“蒙以养正”问题提出了应当遵循的系列原则与方法,对于今天如何更好地开展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具有重要启示。

二、张载“蒙以养正”的教学原则

张载认为,要有效地完成“蒙以养正”的教学任务和教育目标,需要对施教者提出一些基本要求,即教师应当提高自己的施教水平和素养,自觉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其一,重在启发。张载指出,在对青少年的施教过程中,应当避免教条式的知识“灌输”,否则容易造成“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经学理窟·学大原下》)。良好的施教方式应当重在启发青少年的主体自觉,激发他们的内在需求,使他们知学、善学、乐学。张载说:“人未安之又进之,未喻之又告之,徒使人生此节目”(《张子语录·附·语录抄七则》),“己所问学者,举一隅必数隅反”(《经学理窟·气质》)。其实,这也正是对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的继承和发挥。此种原则可以培养起青少年的“乐学之心”,达到“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虽离师辅而不反也”的“大成”境界(《礼记·学记》),正如张载所指出的:“乐则生矣,学至于乐,则自不已,故进也。”(《经学理窟·学大原上》)

其二,因材施教。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工作,需要施教者细心观察、深入了解不同青少年的各自特点,依据他们的不同才资进行机动灵活的引导和施教,如此才能收到教育活动的良好效果。张载说:“能辨志、意之异,然后能教人”(《正蒙·有德》);“教人者,必知至學之难易,知人之美恶……知至学之难易,知德也,知其美恶,知人也,知其人且知德,故能教人使入德”(《正蒙·中正》)。倘若“不尽材……是施之妄也,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张载语录·附·语录抄七件》)。“因材施教”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张载从宇宙观和人性论角度论证了“学即能移”的基本原理,认为气质之善恶虽是人与生俱来所受的定分,但每一个青少年通过后天努力皆可成长成才,这也就是张载所谓的“学者不论天资美恶”(《经学理窟·学大原下》)的基本观点。

其三,适时渐进。张载认为,“教人当以次,守得定,不妄施”(《横渠易说·上经》)。对青少年的施教应当善于把握时机和节奏,“有如时雨之化者,当其可,乘其间而施之,不待彼有求有为而后教之也”(《正蒙·中正》)。即在把握每一个青少年年有长幼、学有深浅之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遵循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基本原则,依序渐进地展开施教活动。张载指出:“道义虽不可缓,又不欲急迫,在人固须求之有渐。”(《经学理窟·学大原下》)他警告说,“今日勉强,有太甚则反有害,欲速则不达,亦须待岁月至始得。”(《张子语录·附·语录抄七件》)特别是对于初学的青少年而言,适时渐进原则显得更加重要,“今始学之人,未必能继,妄以大道教之,是诬也”(《正蒙·中正》)。

其四,以身为教。以身为教是指施教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使青少年在施教者的实际言行中受到熏陶和教化。张载强调说:“必先正己”,“人欲得正己而物正”(《正蒙·乐器》《经学理窟·学大原下》)。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张载亲自践行并率家人与弟子躬行古礼,关中士人“一变从古者甚众”(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张载弟子吕大临也说:“先生(张载)气质刚毅,德盛貌严,然与人居,久而日亲。其治家接物,大要正己以感人,人未之信,反躬自治,不以语人,虽有未喻,安行而无悔,故识与不识,闻风而畏。”(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这正说明了张载以身为教的风范。这是对孔子“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思想的贯彻与发挥,表现出张载身先士卒、躬行实践的思想魅力。

三、张载“蒙以养正”的学习原则

张载指出,“蒙以养正”教学任务和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必须建立在青少年的主体自觉基础上,作为求学者的青少年应提高自己的求学意志与方法,需要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其一,立志在先。在张载看来,青少年首先必须“志于学”,即树立起自己虚心求学的自觉意识和坚定志趣,“‘志于道,道者无穷,志之而已;‘据于德,据,守也,得寸守寸,得尺守尺”(《张子语录·语录中》)。他指出,“志于学者,都更不论气之美恶,只看志如何。‘匹夫不可夺志也,惟患学者不能坚勇”(《张子语录·语录中》)。即是说,青少年的学习成长能否取得成效,并不取决于青少年的天资如何,其关键在于是否确立起虚心求学的高度主体自觉和顽强果敢的坚毅志趣。只有培养起虚心求学的主体自觉,确立起虚心求学的坚定志趣,青少年的学习成长才能终有所成,正所谓:“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久则气久,德性久”(《正蒙·至当》)。因此,张载强调,“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经学理窟·义理》)。

其二,虚心诚意。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青少年要克服自身的私心杂念和主观偏见,保持谦虚、真诚的态度,张载指出:“虚心然后能尽心。虚则生仁,仁在理以成之。虚心则无外以为累。”(《张子语录·语录中》)张载认为,“意、必、固、我”是青少年学习成长之大害,要想使自己不断取得进步,必须“四者尽去”,“意、必、固、我,一物存焉,非诚也,四者尽去,则直养而无害矣”(《正蒙·中正》)。因此张载反对青少年自任自满、自以为是的骄浮之举,强调它们对于学习成长毫无益处:“人不知学,其任智自以为人莫及,以理观之,其用智乃痴耳”(《经学理窟·义理》),“学者恶其自足,自足则不复进”(《经学理窟·气质》)。此外还要虚心接受朋友们的意见,“更须得朋友之助,日间朋友论着,则一日间意思差别,须日日如此讲论,久则自觉进也”(《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其三,深求学问。青少年的学习成长需要勤勉、扎实地阅读和探求书籍中的知识与学问,不断掌握天地宇宙的原理和为人处事的道理,作为理学家的张载称之为先王先圣的“义理”之学。张载指出:“吾徒饱食终日,不图义理,则大非也。”(《经学理窟·义理》)要探明“义理”之学必须广泛阅读书籍,“不读书则终看义理不见”(《经学理窟·义理》),“惟博学然后有可得……转诚转信,故只是要博学”(《经学理窟·气质》)。不过,书籍中的知识和学问以及有关自然世界的原理和社会人生的道理,必须用心思考、仔细体会才能有所得,“凡致思到说不得处,始复审思明辩,乃为善学也”(《拾遗·近思录拾遗》),而且要懂得“温故而知新”的道理,“温故知新,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德,绎旧业而知新益”(《正蒙·中正》)。

其四,篤行实践。张载指出:“人之事在行,不行则无诚,不诚则无物,故须行实事。”(《张子语录·语录中》)这是张载“学贵于用”“以学为行”为学特征的表现。在此指导下,张载反对局限于理论空谈,十分重视实践活动对青少年学习成长的积极作用。“不知疑者,只是不便实作,既实作则须有疑,必有不行处,是疑也”(《经学理窟·气质》),“学行之乃见,至其疑处,始是实疑,于是有学在”(《经学理窟·学大原下》)。即是说,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发现自己在知识与学问方面存在的不足,在笃行践履、躬行实践中不断增进对知识与学问的理解和体悟。张载把“洒扫应对”纳入青少年学习成长的必要科目,其基本精神与此一致。《宋史·张载传》以“学古力行”评价张载,即是对张载“学”“行”相贯通与结合的恰当总结。

(作者: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初级中学教师,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哲学学院教师,邮编276809、710127)

猜你喜欢

义理学理张载
因为张载
因为张载
因为张载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偷猪”引发的血案
不与他人拼下限
以象数扫落象数
旅行梦想促就科学新知
学理支撑,目标精准,评价引导
浅谈义理和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