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联动耦合路径研究
2021-08-15王丽娜张玉宗
王丽娜 张玉宗
(1.郑州经贸学院 商学院,河南 郑州450007;2.项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河南 项城466200)
经济、环境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河南要实现经济、环境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探索适合自身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之路。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评价
本文在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耦合协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及莫兰指数,结合2014—2019年《河南统计年鉴》和2015—2018年《中国环境年鉴》、2013—2018年各类统计公报及河南省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相关数据,对2013—2018年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综合评价。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结合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根据河南省实际情况,依据指标选取的代表性、系统性、可比性原则,并考虑数据可得性,选取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系统两个层面,共18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耦合协调水平进行综合评价[1][2][3],指标体系设置如表1所示。
表1 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二)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评价
首先以熵权法对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进行评价。由于各指标的计量单位不统一,先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使用Matlab软件进行运算,得到经济发展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系统中各个指标的权重(见表2、表3)。
表2 经济发展系统指标权重
表3 生态环境保护系统指标权重
如表2所示,经济发展系统指标中,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指标权重最高,为0.202。其次为R&D经费内部支出,为0.193,再次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0.123。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权重0.0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权重0.0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权重0.061)三个指标权重最低。
如表3所示,生态环境保护系统指标中,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的指标权重最高,为0.290。其次为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为0.252,再次为污水处理总量,为0.249。权重最低的三个指标分别为废水排放量(权重0.01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权重0.021)、工业废气排放量(权重 0.028)。
通过计算,分别得到2013—2018年河南省各地市(示范区)经济发展水平得分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得分(见表 4、表 5)。
表4 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
表5 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综合得分
(续表)
从表4可见,河南省各地市(示范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分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郑州市在2013—2018年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分最高,均值为0.0339,其次为洛阳市,均值为0.0195,再次为焦作市和许昌市,均值为0.0102。得分最低的三个城市分别为商丘市、周口市、驻马店市,均值都在0.005以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表5中,各地市的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综合得分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郑州市在2013—2018年的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得分最高,均值为0.0358。得分最低的三个地市分别为商丘市、周口市、驻马店市,均值都在0.005以下,生态环境保护水平较低。
(三)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耦合度分析
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耦合度可以用如下公式计算[3]:
式(1)中,a为经济发展水平,b为生态环境保护水平,C定义为耦合度。
通过计算得到河南省各地市(示范区)历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耦合度,并使用ArcGis软件,运用自然断点法,选取2013年和2018年的耦合度进行可视化,分析其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见表6、图1、图2。
图1 2013年河南省经济生态耦合度
图2 2018年河南省经济生态耦合度
表6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耦合度
从表6可以发现,大部分地区的耦合度整体比较高,且整体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均值整体处于0.91—1.0之间的水平。周口市、许昌市、平顶山市的耦合度相对较低,耦合度均值在0.9以下。
从图1、图2可以发现,2013年河南省北部城市和西南部城市的耦合度整体较高,中部、东南部、东部的城市耦合度偏低。2018年耦合度较高的城市转移到东南部和中部、北部地区,东部和中部部分地区的耦合度相对较低。
(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度分析
进一步计算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度T,使用如下公式计算[2]。
计算结果见表7。
表7 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度
可以发现,郑州市、洛阳市、平顶山市的发展度较高,均值分别为 0.0349、0.0205、0.0105,商丘市、周口市和驻马店市的发展度均值在0.005以下,相对较低。通过ArcGis软件绘制2013年和2018年发展度的空间分布状况(见图3、图4)。
图3 2013年河南省经济生态发展度
图4 2018年河南省经济生态发展度
从图3、图4的结果可以发现,2013年河南省的中部城市的发展度最高,西部、北部和南部较高,东部和东南部城市的发展度相对较低。2018年发展度高的区域从中部往北部和南部延伸,东部和东南部发展度仍较低。
(五)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度分析
通过发展度和耦合度,计算其协调度D,使用如下公式计算[4]:
计算结果见表8。
表8 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度
根据前人研究成果[1],将表8中的分析结果按照协调程度进行分类,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水平(见表9)。
表9 协调度分类
由表9可见,虽然各个城市的耦合度较高,但大多协调度偏低,并且整体处于严重失调水平。从2016年开始,严重失调的城市数量逐年减少,转为中度失调或者轻度失调,协调程度在逐年优化。通过ArcGis软件绘制2013年和2018年协调度的空间分布状况(见图 5、图 6)。
图5 2013年河南省经济生态协调度
图6 2018年河南省经济生态协调度
从图5、图6可以发现,2013年中部和北部地区协调度相对较高,东部和东南部的协调度则偏低,2018年高协调度地区逐渐往南部和北部扩展,东部和东南部仍保持较低的协调度。
(六)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度的空间集聚性分析
为分析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度的空间集聚性,使用GeoDa软件进行全局和局部自相关分析,计算全局莫兰指数,并绘制2013年和2018年的局部莫兰散点图以及LISA集聚图(见图7、图8)。
图7 2013年莫兰散点图
图8 2018年莫兰散点图
全局莫兰指数2013年为0.151,P值为0.03<0.05,通过了5%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2018年的全局莫兰指数为0.054,P值0.09<0.1,通过了10%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说明2013年和2018年的协调度都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但相关系数由陡峭变平稳,且显著性有所下降。2013年和2018年各个象限所分布的城市如表10所示。
表10 协调度空间集聚情况
分析发现,2013年和2018年各个地市(示范区)在每个象限的分布状况没有变化。第一、三象限表示空间正相关,共包含13个城市,占总数的72%。其中第一象限为主要为中部和北部的郑州、平顶山、新乡、焦作、南阳,这些地区的协调度较高且相邻,形成了“高-高”集聚效应。第三象限主要为南部和东部的安阳、鹤壁、濮阳、漯河、商丘、信阳以及周口、驻马店,这些地区协调度较低且相邻,形成了“低-低”集聚效应。第二、四象限表示空间负相关,共5个地区。其中第二象限共有开封、许昌、三门峡、济源等4个地市(示范区),分布在西部和东部,这些城市的协调度较低,与周边较高的城市形成了“低-高”集聚效应。第四象限的城市为洛阳,与周边较低的三门峡、济源等地区形成“高-低”集聚效应。
LISA图表示空间自相关达到5%显著性水平的地区。从图9图10可以发现,2013年“高-高”集聚显著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的平顶山和北部的焦作,“低-低”集聚的显著的地区分布在漯河、南部的信阳和东部的周口,“低-高”集聚显著的地区分布在北部的济源。2018年“高-高”集聚显著的范围缩小,仅剩北部的焦作,“低-高”集聚显著的区域往南部扩展,加入了许昌。“低-低”集聚显著的范围扩大,加入了驻马店。
图9 2013年河南省经济生态协调度
图10 2018年河南省经济生态协调度
通过分析可知,河南省各个城市协调度“低-低”集聚效应显著,主要集中在南部,并且范围有扩大趋势,说明南部的协调度明显滞后。高集聚的范围主要在中部地区,与其余的地区形成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说明河南省各市的协调性不均,需进一步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七)实证小结
(1)2013—2018年,河南省各地经济发展评价值和生态环境保护评价值不断提高。(2)从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耦合关系来看,河南省大部分地区的耦合度整体较高,且逐年增长,均值在0.91—1.00之间,较高的集中在郑州、开封和濮阳、济源等地区,安阳、许昌、周口和平顶山较低。(3)从发展度来看,郑州、洛阳和平顶山总体发展度较高,商丘、周口和驻马店均值较低。(4)从协调度来看,2013—2015年,各地区整体协调度偏低,除郑州、洛阳属于中度失调外,其他地市均属于严重失调;2016年开始,严重失调的地市减少,协调程度逐年优化,到2018年重度失调地市为13个,中度失调地市变为4个,轻度失调地市新增1个;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的具体关系看,2013年各地普遍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生态环境保护水平,2018年除开封、洛阳、平顶山和安阳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生态环境水平外,其他各地均出现环境滞后现象。(5)莫兰指数分析结果显示,2013年和2018年的协调度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但显著性有所下降;LISA图显示,2013—2018年,“高-高”集聚显著的范围缩小,“低-高”集聚显著区域向南扩展,“低-低”集聚显著的范围也在扩大,河南省南部地区协调度明显滞后,高集聚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各地空间非均衡性显著,说明河南省各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度不均衡,需进一步促进区域间经济生态协调度的平衡发展。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水平低的原因
(一)研发投入强度小,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河南省为推动经济发展,不断增加研发投入,2018年R&D经费内部支出是2010年的3.18倍,比2017年增长15.3%,达到6715193万元。但R&D经费内部支出总量增加的同时,R&D经费投入强度却偏低,同全国投入强度相比,2010—2018年,平均相差0.85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强度小,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就会落后,也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提高。
2018年河南省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1.69%,达155.67亿元,远低于全国2.7%的水平。2018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显示,2018年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为24.91,排在全国第15位,在中部地区低于湖北、湖南两省,总体水平不高。2019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8年河南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企业有13481家,在全部企业数中占比34%,远低于全国40.8%的水平,在中部六省中仅高于山西省,科技创新活动活跃度不高。随着经济发展驱动力的转变,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支出相对不足、创新活动不活跃、能力不强等会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不利于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二)城镇化的影响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了农村居民生活环境,但城镇化的加快也带来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2010年以来,河南省城镇化率不断上升,2017年突破50%,2018年达51.7%,随着农村居民聚集点规模逐渐扩大,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生活产生的餐厨剩余、生活污水、一次性包装材料和电子产品垃圾等成为威胁人居环境的主要因素。而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依然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和居民环保意识不足导致生活废弃物随意堆放现象仍较多,对生活、生产环境和农民身体健康带来较严重威胁。
(三)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相对不足
同全国相比,河南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在2010—2016年各年均远低于全国,常年不足1%,2017年首次超过1%,为1.43%,高于全国1.15%的水平,达到了国际经验所要求的可控制环境恶化标准(1%—1.5%),但距离2%以上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标准仍较远。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比,促进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是河南省面临的严峻问题。
(四)工业企业中重污染企业占比较大
河南省作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均偏煤,火力发电占比也较大,煤炭、钢铁、造纸等重污染行业企业较多。根据河南省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2018年河南省全部工业企业中,重污染行业企业66191家,占全省工业企业数量达45%,营业收入达33667亿元,占比达56%,尤其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重污染行业,营业收入占比均在4%以上,重污染行业企业吸纳的就业人员占到全省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数的50%,其作用不容忽视。
河南省是工业大省,但并非工业强省,制造业中虽有智能手机、农机和矿山装备等产业,规模相对较大,有一定的行业影响力,但制造业总体大而不强,重污染、高耗能工业企业较多,资源消耗量大,环保压力下,重污染行业企业去产能虽有一定成效,但对生态环境依然有较大的负面影响,而对环境保护有利的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企业影响力仍较小,尚未形成竞争优势。在此情况下,无法脱离资源依赖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联动耦合的路径
(一)增加研发投入,鼓励科技创新
作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突破环境资源约束的关键所在。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第一,要进一步增加省、市、县各级科技财政投入,提升科技支出占比水平,增加研发投入,同时通过设立“科技贷”、风险投资基金等帮助科技型企业筹集资金,引导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自主科技创新。第二,继续加大创新项目资金支持,如超算中心、生物育种、智能化改造等创新项目,推动优势基础创新项目顺利实施。第三,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优秀创新创业团队,集聚优秀创新人才,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实现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服务。
(二)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河南省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占比较低,服务业竞争力不足等因素是当前阻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立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服务业崛起,促进经济生态联动耦合发展,河南省可以从多个方面努力。第一,制造业发展可以通过做强高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和新材料等优势产业,促进钢铁、有色、化工和建材、轻纺等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做大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进程,提升经济动能,降低制造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损害。第二,服务业遵循高质量发展要求和自身发展规律,继续做优做强现代物流、金融、文化旅游和信息服务、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科技服务、家政服务、教育培训、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推动商贸流通、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第三,推进节能环保、智能家居等先进制造行业和物流、金融、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形成重点行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进一步实现经济生态联动耦合协调发展。
(三)实现生活生产方式绿色化
不合理的生活、生产方式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已经威胁到人们正常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倡导生活、生产方式绿色化有利于修补因经济发展而遭破坏的生态环境。
生活方式绿色化,要求人们生活消费选择绿色产品,践行绿色出行、节约水电、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注重垃圾分类等,并由郑州、洛阳等城市带头,从减少城市垃圾、建立居民家庭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入手,践行和传播绿色生活理念,在全社会营造绿色发展整体氛围[5];生产方式绿色化需要在生产环节控制煤炭等高污染能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尽可能使用风、电、燃气等污染绿色清洁能源,并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积极开发新能源,改变河南省能源结构偏煤的情况,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均衡发展,同时控制企业污染排放,严格落实重污染企业污染排放监督和管理,将污染控制在源头。
(四)促进地区经济生态均衡协调发展
河南省各地经济生态协调不均衡情况较突出,中原城市群城市和豫西南地区城市协调水平较高,豫西地区次之,豫北地区低于豫西地区,黄淮地区协调水平最低。黄淮地区以外各地,以郑州、洛阳为中心,向周边逐渐下降,因此实现各地经济生态均衡协调发展,需要要充分发挥郑州、洛阳的核心带动作用。
郑州作为河南的窗口城市,应利用工业发展优势,鼓励企业开展自主科技创新。积极发展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利用铁路、公路、航运等交通运输优势和工业发展优势带动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并扩大开放,强化跨境电商综试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郑洛新国际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郑州航空港区等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同洛阳、新乡等地的开放合作。洛阳作为副中心城市,应抓住新基建发展机遇,加快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不断加快环保产业、智能制造产业培育发展,打造具有竞争力、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先进制造业高地。许昌市应进一步提升轻纺、食品、电力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质量。新乡则要发挥汽车零部件、轻纺和医药工业的优势。豫北地区的安阳、鹤壁和濮阳作为资源导向型城市,重点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豫西地区三门峡的有色金属和煤炭产业发展较好,在严格管控污染排放的同时,应强化环境污染治理,逐步改善提升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关系。协调度水平较低的黄淮地区各市,应抓住国家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战略机遇,推动信阳、驻马店、周口、商丘等地生态经济建设,构建绿色生态走廊,促进经济、生态联动耦合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