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冀鲁豫边区红色统计探析
2021-08-15董黎明李永娣
董黎明 李永娣 马 昂
(河南省统计科学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0)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冀鲁豫,创建了东至津浦路,西至平汉路,北至石德路、滏阳河,南跨陇海路的全国最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冀鲁豫根据地位于冀、鲁、豫、皖、苏五省结合部,面积1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近两千万。全面抗战期间,根据地军民最多控制75座县城。1941年9月,冀鲁豫与太行、太岳、冀南三块抗日根据地合并成立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及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为统计机构的完善、统计调查工作的规范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胜利后,1948年5月,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合并为华北解放区。根据地历史沿革详见图1。随着解放区人员的充实,统计调查机构设置更加规范,统计调查制度更加健全,统计调查内容更加广泛,各类统计调查机构和调查团对根据地工商业、人口、土地、货物、税务以及战损进行了连续、详细的调查,调查研究成果丰富,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统计支撑。
图1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历史沿革
一、统计调查机构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高度重视统计调查工作,提倡调查研究,各级党政机关、军事部门、群团组织的统计调查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
(一)边区政府及部门的统计调查机构
边区政府成立时,下设秘书处、民政厅、财政厅、教育厅、建设厅、工商总局等。秘书处职权任务包含编制统计报表及撰写报告;工商总局下设冀鲁豫、冀南、太行、太岳四个区局,总局管理部下设统调科,设科长1名,科员若干名,主要负责统计调查事项。1946年6月17日,为适应对顽固派斗争形势及经济建设需要,边区工商总局组织机构进一步调整。调整后工商总局统调科转变为研究科,设科长1名,科员3名,负责统计调查、搜集情报、编印刊物等工作。
1942年9月,边区政府为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命令建立调查机构,各专区、县在办公室内指定一人负责调查研究工作,整理研究有关政策法令的统计调查材料,深入了解情况,以便把握政策。除系统的调查研究外,还进行重要问题的直接调查研究。
1948年1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内部机构整合,调整后的秘书处、财政厅、交通厅、审检厅均设置有统计调查部门,承担各自职责范围内的统计调查工作。
(二)其他统计调查机构
除边区政府外,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有专人负责军区武器的调查、调整、补充、报修等事项;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晋冀鲁豫边区分会设置有调查处,负责调查、统计等工作。
二、统计调查制度方法
(一)统计调查方法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初期的各类统计调查工作主要采用典型调查并对总体进行估计的方法。如1943年7月《冀鲁豫行署关于土地调查的通知》对土地调查方法进行了相应部署:(1)以区为单位选择几个在地质、亩产等方面可以作为全区一般代表的典型样本,进行深入与具体的调查。依据调查结果,估算出该区县所有类似地质、产量的耕地总数,由此推算出各区县所有粮食总产量及平均亩产。(2)选择典型村庄样本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①在区进行村级工作的示范村,必须列入典型村;②该村地质、产量在全区内具有普遍代表性;③群众工作基础较好。如1944年边区政府调查研究室对七个典型村进行了调查,并撰写《太行区1944年国民经济初步调查研究》的报告。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统计机构的健全和战争局势的变化,开始尝试进行普查。如1949年1月冀鲁豫边区行署发出《关于调查全区工商业的训令》,决定对工商业进行普遍调查,1949年2月底完成普查工作并发布普查数据。
(二)调查研究制度
1940年,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开展春耕运动,要求各级党组织负责人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以便熟悉农村、了解农民。区党委负责人选择典型的村庄,带头调查研究,对农村的阶级、经济、社会和农民的思想状况等有了进一步了解。
1941年2月15日,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在《关于加强群众工作的决定》中,要求各级党组织在群众工作中注意研究各阶层群众的生活,研究党的政策在各阶层群众中的具体运用。
1942年3月24日,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发出《关于调查研究工作的指示》,提出调查的重点是土地,负担,生产贸易和金融,人民的思想问题,各种帮、会、道、教,国民,敌人政策和敌占区社会等问题,确定在全区选择一百个不同类型的党支部进行调查;强调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开调查会、派调查团、进行个别谈话、动员各系统各部门开展专题调查、配合中心工作进行调查、建立经常性收集整理统计数字的制度等方式,扎实进行调查研究工作。
三、统计调查工作
晋冀鲁豫边区的统计调查工作主要包括政府及各级政府部门开展的统计调查以及由各类调查团进行的统计调查工作。调查范围涵盖工商业、人口、土地、粮食、军事等方面。
(一)政府机构开展的统计调查工作
1.对精兵简政的调查研究
1941年,中共中央提出精兵简政政策,此时正值晋冀豫边区调查研究之风盛行之际。中共晋冀豫区党委为科学分析研究精兵简政,组织党委、政府、财经、军区、农会等系统的干部,对全区经济社会状况进行了比较周密的调查。根据调查得到的材料,区党委在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召开太行区精兵简政会议,详细分析了根据地的经济社会和民力问题,计算出全区物力人力和能够负担的脱产人数,制定了精兵简政的具体方案,使精兵简政工作做得比较扎实,为敌后根据地的精兵简政提供了经验,受到了党中央的表扬。
2.对农村经济社会和阶级变化的调查
为了解土地政策对农村经济社会和阶级的影响,太行区党委先后选择了根据地的腹心区、一般区、游击区、敌占区的二十多个县、一百多个村庄的不同典型,从各阶层的土地占有变化,地租、高利贷、商业资本剥削关系的变化,农民同地主斗争情况和产生的问题,各阶层的土地经营、日常生活、政治地位、对共产党的态度和要求等方面进行调查,撰写了一批较高水平的调查报告,如区党委调查研究室撰写的《太行区社会经济调查》《太行区一九四四年国民经济调查初步研究》《辽县调查报告》《平顺县六个阶层的三十八户调查》《武乡农民阶级意识与民族意识的初步研究》等报告,为开展以减租减息为中心的大规模群众运动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
3.对工商业的统计
1941年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后,贸易局和税务局合并为工商管理局。工商局成立之初就对边区从全面抗战至1941年的工业生产进行了统计,对已建成的制鞋、造(胰)子、纺织、毛巾、皮革、土布等工厂数量及所在专区进行了统计。边区工商管理局还分别对1940—1945年各年度的工业投资和商业投资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1940—1945年,冀鲁豫边区政府工业投资和商业投资合计分别为45200万元和26240万元。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县城及各大城市的解放,工商业统计调查制度更加健全,统计调查工作更加规范,统计调查范围更加广泛,统计调查内容更加详细,甚至开展了工商业普查工作。
1946年初,中共濮阳市委对全市坐商和摊商进行了分类统计;1946年5月7日《冀鲁豫日报》报道“济宁市工商业蒸蒸日上”,公布了济宁市皮毛、粮业、牲口成交量的统计结果;1946年6月,济宁市工商局对全市工商业进行登记,统计出全市工商业共有64个行业2132户,登记资本33417万元;同年冬季,边区工商局对70个县、市的税收和酒、卷烟机器及烟、毛头纸产量情况进行统计,并分类计算各类税收占比以及各分局税收占比,结果显示:1946年全区收税共199984万元,产酒税占比最高,一分局税收占比最高。
1947年7月和11月,冀鲁豫边区工商局与银行合编的《经济情况》公布了对物价的统计结果,包括小麦、小米、棉花、土布等价格;年末冀鲁豫边区税务局对冀鲁豫边区的土特产品进行了统计,品种涵盖土布、硝盐、粮食、皮毛等。
1948年,阳谷县、濮阳县、寿张县、清丰县分别对工商业进行了调查,并撰写了调查材料;冀鲁豫区贸易公司对全区收购的物资进行了统计,包括土布、海盐、棉花、粮食、火柴、皮毛等。
1949年1月,冀鲁豫边区行署发出《关于调查全区工商业的训令》,决定对工商业进行普遍调查。2月,根据调查结果,冀鲁豫边区行署工商处对全边区工商业进行统计,内容涵盖工业和商业的户数、从业人数、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资本总额等,并对工业、商业的种类和行业户数进行详细的分类统计。
4.其他调查统计
(1)军事统计。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1946年1月对全面抗战中人民遭受的损失进行了调查统计,详细统计了全面抗战中被敌杀伤的人员数量,以及土地、房屋、牲畜、农具、学校等损失情况。
(2)人口、土地统计。晋冀鲁豫边区太行行署1947年4月详细统计了1940年至1945年4月所辖各个专区的人口、土地情况,以及对日军反攻前和反攻后人口、土地对比情况。
(3)财政经济统计。太行行署1946年3月至4月对太行区的财政经济情况进行了详细统计,内容包括金融货币、工业及手工业建设、合作事业、税收、出入口管理、历年物价、粮食斗争等七个方面。
(4)交通、通信统计。冀鲁豫行署1948年对行署内的交通、通信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范围包括公路、航运、有线电话等三个部分,详细统计了公路、航运、有线电话的线路分布、干线里程、支线里程等。
(5)支前统计。解放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冀鲁豫解放区对1946年8月至1947年6月解放区群众在历次战役中支援前线的民工、担架、车辆、粮食数量进行了详细统计。
(6)处俘统计。冀鲁豫区党委、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对1946年7月至1948年12月的处俘工作进行了详细统计,按照将、校、尉、士兵分别统计俘虏去向。
(二)调查团开展的统计调查工作
调查研究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邓小平等曾积极深入基层开展统计调查研究,形成一系列调查研究成果,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资料。
合理负担与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重要经济政策。1941年进入严重困难时期后,河南各抗日根据地大力推行合理负担与减租减息的经济政策,对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解放生产力,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战胜困难,巩固和发展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41年底,多数抗日根据地仍未实行减租减息,而且已实行的也大多是明减暗不减,因而未能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对抗日根据地的巩固极为不利。1942年1月28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2月4日发出《关于如何执行土地政策决定的指示》。这两个文件对减租减息政策及执行办法作了明确规定。1942年春夏,各根据地先后对减租减息工作作了具体部署。中共晋冀豫区党委于4月召开由各地委负责人参加的扩大会议,总结了过去的减租减息工作,讨论了贯彻中央土地政策的问题,发出《关于如何执行土地政策的指示》。6月前后,大规模的减租减息运动在太行各地快速开展起来。7月初,中共冀鲁豫区党委召开民运工作会议,总结1940年以来未能在全区认真执行减租减息、发动群众的教训,并就减租减息群众运动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步骤作出部署。
194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冀鲁豫根据地工作给北方局的指示》中写道:“最近冀鲁豫根据地有极大发展,人口将近二千万,超过太行、太岳数倍,为敌后最大根据地,但减租减息大半尚未实行,各种政策尚未完全正轨,根据地的群众基础尚不巩固,而黄敬又因病离职。为此,中央特向你们提议,北方局即时进至冀鲁豫根据地工作,并从太行、太岳抽调一批减租减息有经验、群众作风又好的干部到冀鲁豫,普遍发动冀鲁豫群众进行彻底的减租减息,求得根据地进一步的巩固。在有数千万人口的根据地,中央土地政策应利用目前有利时机认真贯彻。北方局必须亲自负责到平原去工作至少半年至一年,协助分局完成这一伟大任务。”1945年3月,邓小平率领北方局十余名干部,到中共冀鲁豫中央分局机关驻地清丰县单拐村指导工作,与分局同志研究在新老根据地普遍发动群众、进行减租减息工作的问题。他强调,抓住了减租减息这个环节,就可以使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邓小平将随行的北方局干部分为三组,分赴河南滑县和濮县(现属范县)开展深入的社会调查,了解群众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调查情况,邓小平提出了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的政策和方法。1945年6月6日,他在冀鲁豫分局召开的群众工作会议上指出:冀鲁豫边区减租减息群众运动中,由于干部执行了中央的正确政策,树立了群众观念,信任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群众运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伤害中农等偏向。他强调,在减租减息运动中仍应以发动群众为中心,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正确执行党的各项政策,恰当地解决一些悬案,切实团结中农,大量吸收他们参加农会,巩固群众的既得利益。邓小平的报告推动了冀鲁豫平原地区减租减息群众运动的开展,在关键时刻保证了边区民主民生运动的健康发展。通过减租减息,根据地各阶级的土地占有关系和经济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地主的户数和占有土地的比例有所减少;贫雇农的户数有所减少,每户平均占有土地的比例有所增加,经济地位显著上升,其中一部分上升为中农;中农的户数和所占有土地的比例有显著增长。据对太行区12个县15个村的调查,减租减息后,地主比例由此前的2.75%下降为2.02%,所占土地比例由23.04%下降为8.97%,每户平均土地由98.64亩下降为42.28亩。贫农比例由48.95%下降为42.12%,所占土地比例由18.98%上升为20.5%,每户平均占地由4.57亩增加为4.69亩。同时,通过减租减息,地租率明显下降。林县、辉县、汲县的302个村,租率由原来的50%—60%降为15%—40%。减租减息政策的贯彻执行,适当地调节了根据地内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团结了各个阶级、阶层,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图2 北方局工作人员深入群众调查研究
四、结论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统计调查工作,早期实践证明,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必要途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之初就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成立调查研究部门并明确规定调查研究人员的配备。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和战争局势的逐步稳定,调查研究机构亦进行了调整和完善,统计调查体系和调查研究力量更加强大,统计调查内容和范围更加广泛,基本涵盖民生各个领域,形成了一系列调查研究成果,为边区政府决策提供了坚实的信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