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再认识:发展进程、对象范围、责任主体

2021-08-15熊凤付玉冯仁蔚岳海燕

教育现代化 2021年104期
关键词:师生员工保障体系监控

熊凤,付玉,冯仁蔚,岳海燕

(西南石油大学 教学评估处,四川 成都)

一 引言

高等教育面对外部质量问责和内部质量改进,越来越重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关于质量保障,存在质量保障、质量保证两种表述。这两个中文概念均由英文“Quality Assurance”翻译而来。“Assurance”本身对应着汉语中的“保障”与“保证”两种意思[1]。“质量保证”这一关键词主要出现在2009年以前,2009年以后则更多采用“质量保障”“质量保障体系”“质量评估”等关键词[2]。质量保障可以分为内部质量保障和外部质量保障,本研究讨论的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通过系统梳理相关研究与实践材料,进一步深入认识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发展进程、对象范围和责任主体,为进一步完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提供参考。

二 从“监控”到“保障”: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发展进程

(一) 质量监控的缘起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定期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3]。由此,我国开启了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进程。1999年,高等教育迎来大扩招,社会各界越来越关心高等教育质量。2000年以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研究的发展相对平缓。进入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研究呈明显的上升趋势[4]。国家在总结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优秀评估、随机性水平评估经验基础上,2002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2004年对该方案进行了修订。2003年至2008年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设置“教学管理”一级指标,并下设 “教学质量监控”观测点,明确提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目标的确定、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统计与测量)、评估、信息反馈、调控等环节”[5]。高校纷纷建立高校内部质量监控体系,称谓大多数为“某某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二) 质量保障成为主题

2011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发布,确立了“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五位一体”教学评估制度[6]。其中,院校评估包括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合格评估的指标体系中设计了“质量管理”一级指标,并下设“质量监控”二级指标,要求高校建立自我评估制度并进行教学质量常态监测。2013年至2018年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设计了“质量保障”审核项目,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质量监控、质量信息及利用、质量改进4个审核要素、11个审核要点进行考察[7]。2021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8],在第一类评估指标中设置“质量保障能力”一级指标,从质保理念、质量标准、质保机制、质量文化、质保效果4个二级指标、13个审核重点进行考察;在第二类评估指标中设置“质量保障”一级指标,从质量管理、质量改进、质量文化3个二级指标、6个审核重点进行考察。从2006年以后我国学者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快速攀升,并保持平稳增长趋势,2013年“质量保障”的词频共现达到最高点[9]。此时,高校纷纷修订相关制度并完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称谓大多数为“某某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综上所述,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地方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正式拉开了序幕[10]。在大扩招背景下,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推动作用下,高校开始关注质量监控。随着质量保障相关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在“五位一体”教学评估制度的影响下,高校纷纷转向质量保障。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就是根据预先制定的一系列质量标准与工作流程,要求高校全体员工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潜力与自觉性,认真地实施并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计划,从而达到或超过预定的教育质量目标,一步步地达到学校总体目标的过程[11]。质量监控是对活动运行过程中的各环节、各个影响质量的因素进行监测,及时反馈意见并实时调控的质量管理活动。质量监控是质量保障体系最重要的内容之一[12]。

三 从“局部”到“整体”: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对象范围

(一) 质量保障的三种认识

关于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存在着教学质量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质量保障等多种称谓。从其称谓可以看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至少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教学”质量保障,二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三是“整体”质量保障。这三者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但又有一定区别。

“教学质量保障”聚焦在“教学”二字上。从狭义角度看,教学质量主要是指教师讲课的质量、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学质量保障主要是围绕教师教学、课堂教学进行质量保障。从广义角度看,教学质量包括“教的质量”和“学的质量”,既关注教师的教,也关注学生的学。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质量保障,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成长和成才,因此可以把广义的“教学质量保障”理解为对学生成长和成才进行质量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保障”重点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高校最基本的职能,旨在促进学生成长和成才。“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就是对学生成长和成才进行质量保障。“质量保障”前面没有修饰词时,可以理解为对高校方方面面进行质量保障,也可以从高校职能角度进行进一步认识。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职责,因此“质量保障”可以理解为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进行全面的质量保障。

由此可见,从狭义角度看,“教学质量保障”主要是围绕教师教学、课堂教学进行质量保障。这时,“教学质量保障”只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质量保障”的一个方面,是其下位概念。从广义角度看,“教学质量保障”是对学生成长和成才进行质量保障,等同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这一点也能从实际情况中得到印证,比如高校建立的质量保障体系大多命名为“某某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保障的内容不只是教师讲课或课堂教学,而是围绕人才培养进行的全面质量保障。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包括教师队伍质量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与课程教材建设、诚信学风建设、制定大学章程以及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等十几项工作任务[13]。此外,不论“教学质量保障”是否等同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二者都不能等同于“质量保障”。“质量保障”是一个全面的概念,涉及高校的方方面面;而“教学质量保障”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都只是保障高校的某一方面,是“质量保障”的子集。

综上所述,三者中,“教学质量质量保障”的范围最小,“质量保障”的范围最大。借用数学表达式,可以将三者之间的范围大小关系表示为:教学质量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质量保障。

(二) 质量保障的对象范围

全国高校质量保障机构联盟理事长邬大光曾提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宏观层面的,它不是人才培养质量,不是课堂教学质量,也不是教学方法的质量,而可理解为大学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的质量,包括育人、科研、社会服务等”[14]。由此看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不是“局部”的“教学质量保障”或者“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而应该等同于“整体”的“质量保障”。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是为了促进高校全局发展,而对高校内部所有影响质量的因素和环节进行保障,是全面的质量保障,是对高校整体进行质量保障。按照高校职能的划分,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包括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科研质量保障、社会服务质量保障、文化传承与创新质量保障等。其中,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最重要的内容,涉及各个教育层次和各个方面。在实践中,不能把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局限地定位在保障教师讲课的质量和课堂教学的质量上,而是应该把高校内部所有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和环节都考虑在内,要对人才培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开展质量保障,才能真正发挥质量保障体系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

四 从“个体”到“全员”: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责任主体

随着质量保障兴起,高校内部纷纷设置质量评估与督导机构,主要承担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质量评估和质量督导等工作。在成立专门机构后,高校内部一些部门和师生员工认为质量保障应该由质量评估与督导机构这一“个体”承担,不应该涉及其他部门和个人。他们把质量保障理解为一项常规工作,将其看作一项职责分明、只归属于某个单位的工作。实际上,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是某个部门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学院的事情,而是与每个师生员工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师生员工都应该参与其中。

就高校内部质量保障而言,其责任主体是高校自身。将高校自身进一步细分,则内部质量保障的责任主体包括部门、学院、师生员工等利益相关者。从宏观层面来看,学校设置质量保障决策机构,负责研究和解决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从中观层面来看,所有单位都是质量责任主体,都具有质量保障职责。各部门和学院应建立本单位内部的质量保障体系,根据工作职责自主进行质量保障,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进行质量监控、分析与改进,推动本单位常态化质量管理工作,持续改进各环节工作,形成质量保障“小循环”。专门的质量评估与督导机构负责实施专项质量监控,对各单位质量标准建设和机制运行成效、质量责任主体履职及保障情况进行宏观监控和综合分析,定期分析学校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情况,形成学校质量保障“大循环”。从微观层面来看,师生员工等利益相关者都是质量责任主体,需要关注自身角色对学校质量的影响,为保障和提高学校质量提供支撑。

随着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高校逐渐树立起质量文化,师生员工等利益相关者认识到了自身的质量保障职责,但实践中存在着参与不足的问题。调查显示“虽然80%的教师都认可学校质量保障的主体是教师,89%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行为习惯会影响教学质量,但53%的教师同时认为自己在学校的质量监控体系中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无法发挥作用,27%的教师认为自己在监控体系中的作用可有可无,仅有22%的教师认为能发挥主动作用”[15]。解决师生员工等利益相关者参与质量保障不足的问题,是实现质量保障全员参与的重要前提,也是形成良好质量文化的必经之路。

五 结语

关于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从发展进程来看,高校先关注的是质量监控,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实践,高校转向质量保障,把质量监控作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对象范围来看,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应该是全面的、整体的质量保障,从高校职能出发可以将其分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科研质量保障、社会服务质量保障、文化传承与创新质量保障等;从责任主体来看,师生员工等利益相关者都应该参与其中。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经历了从建立各国和各地区的质量保障组织机构,到政府和市场利用绩效指标进行绩效管理,从外部质量监控保障走向内部质量监控保障,并已经呈现出从质量制度管理向院校自身的质量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16]。今后,质量文化建设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必然趋势。以立德树人为基准的质量保障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17]。本研究仅仅讨论了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几个基本问题,关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其他问题,比如质量文化建设、学生学习成果评价、大数据赋能的质量监控与评价等等,都有待进一步探究。

猜你喜欢

师生员工保障体系监控
区域推进国家安全教育的现实路径与保障体系
The Great Barrier Reef shows coral comeback
基于无人机的监控系统设计
基于量化的风险监控预警机制探索与实践
基于任务的航空装备保障体系概念建模研究
校长管理要学会“望闻问切”
高校领导干部以群众路线为基础践行“三严三实”的长效机制研究
苏州市体育生态化发展保障体系研究
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构筑完善老年人保障体系
关于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