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o-Ni-B/SBA-15催化1-辛烯氢甲酰化活性研究

2021-08-15范素兵高新华马清祥张建利赵天生

燃料化学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催化活性选择性产物

郭 靖,范素兵,高新华,马清祥,张建利,赵天生

(宁夏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 省部共建煤炭高效利用与绿色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宁夏 银川 750021)

随着百万吨级煤制油工业过程的发展,产生的α-烯烃(主要为线性端烯烃)的下游产品加工受到关注。一种途径是通过氢甲酰化反应将线性α-烯烃制备成醛,如下式所示。

易于分离回收的多相催化剂研究受到关注[1−6]。其中,Rh 活性组分、辅之P 有机配体的固相化报道较多[7−12]。氢甲酰化活性与催化剂颗粒粒径及其数量密切相关,高分散金属有利于CO 插入,提高活性[7,8]。Rh 通过包覆[9]、封装[10]或共价键[11−14]等方式被固载。0.15%Rh/POPs-PPh3催化剂应用于1-辛烯氢甲酰化,在H2:CO=1∶1、1 MPa、100℃反应5 h,转化率为42%,壬醛选择性87%,产物醛正异比9[5]。ZnO 纳米线负载0.006%Rh 单原子催化剂用于1-已烯氢甲酰化,醛选择性为86%,转化数显著提高[13]。

不同预处理大孔SiO2负载Co 对1-己烯氢甲酰化活性影响显著;丙三醇预处理促进了Co 的分散,产物庚醛收率增大13 倍[3]。Co-PPh3@POPs 的1-己烯氢甲酰化催化性能显著优于Co@SiO2和Co@SBA-15;与Co 高度分散、且Co 与载体中P配位作用有关[1]。SiO2负载非晶态Co-B 显示较高的1-辛烯氢甲酰化活性[15]。非晶态Co-P-B 对产物醛选择性及正异比有一定的改善[16]。然而,TiO2纳米管负载Co-B 却促进了1-辛烯的异构化反应[17]。此外,研究发现超细非晶态Co-Ni-B 比相应的两组分Ni-B、Co-B、Ni-B &Co-B 具有更高的加氢催化性能[18]。基于双金属间的协同作用,非晶态Co-Ni-P 的加氢催化活性明显优于Ni-P[19]。

介孔SBA-15 分子筛具有大的比表面积、热稳定,表面的Si-OH 有利于负载金属[20]。本文制备了SBA-15 负载Ni-B、Co-B 和Co-Ni-B 三个催化剂,对比研究了其物化性质、1-辛烯氢甲酰化催化活性,以期获得高效稳定的氢甲酰化催化剂。

1 实验部分

1.1 催化剂的制备

SBA-15:将4 g P123、120 mL 盐酸(2 mol/g)于40℃搅拌均匀,逐滴加入8.9 g 正硅酸乙酯,搅拌24 h,转移至晶化反应釜,100℃保持24 h。离心分离、水洗,80℃真空过夜干燥,500℃焙烧6 h。

Co-Ni-B/SBA-15:原料配比:m(Co)/m(Co+SBA-15)=16.7%、n(Ni)/n(Co)=0.175、n(B)/n(Co+Ni)=6。将0.81 g CoCl2·6H2O、0.14 g NiCl2·6H2O 和1 g SBA-15 加到40 mL 去离子水,常温常压搅拌22 h,超声搅拌2 h,80℃水浴蒸干,80℃真空过夜干燥,N2气氛(50 mL/min) 350℃焙烧5 h,将粉体转入250 mL 三口烧瓶,加入40 mL 去离子水搅拌均匀,逐滴加入NaBH4溶液(2 mol/L),搅拌至无气泡生成,继续搅拌1 h。将黑色产物分别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离心洗涤三次,得到样品放入无水乙醇中备用。以类似方法制备Co-B/SBA-15 和Ni-B/SBA-15,原料配比:m(Co)/m(Co+SBA-15)=16.7%或m(Ni)/m(Ni+SBA-15)=16.7%,n(B)/n(Co/Ni)=6。

1.2 催化剂的表征

物相采用D8 Advance 型X 射线粉末衍射仪;N2物理吸附采用JW-BK132F 型比表面积及微孔分析仪;微观形貌采用FEI Talos 200F 透射电子显微镜;元素组成采用Varian ICP-OES 720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表面元素及价态采用Thermo ESCALAB 250XI 测试仪;热分析采用Setaram Setsys 1603030216 测试仪。

1.3 催化活性的评价

氢甲酰化催化活性在100 mL 微型间歇反应釜中进行。依次加入1-辛烯3.57 g,甲苯(溶剂)13 g,催化剂0.25 g。将反应釜密封并检漏,用合成气(H2/CO 体积比1∶1)置换反应釜三次,充入3 MPa合成气,调节搅拌速率为1200 r/min,升温至120℃,充入合成气至5 MPa 并开始计时反应,4 h 后,反应釜置于冰水浴降温至10℃,解压开釜。反应后固液混合物离心分离。液相产物采用Agilengt 7890B-5977B 型GC-MS 定性分析;采用GC9560 气相色谱FID 检测反应物含量,Agilengt DB-5 毛细管分离柱(30 m×0.32 mm×0.5 μm),加入2.5 g 正癸烷为内标。结果计算为:1-辛烯转化率(x)%=[n(原料1-辛烯)−n(产物1-辛烯)]/n(原料1-辛烯)×100。产物选择性(s)%=n(某产物)/n(总产物)×100%。正异比(n/i)=n(正构醛)/n(异构醛)。转化数(TON)=[n(原料1-辛烯)−n(产物1-辛烯)]/n(Co)。

2 结果与讨论

2.1 催化剂的物化性质

图1 所示为新鲜制备的催化剂的XRD 谱图。从图1(a)知,样品均在2θ ≈ 23°产生了宽化的弥散峰,归属于SBA-15 中无定型氧化硅小晶粒[20];三个负载样品均在2θ ≈ 47°产生了一个较弱的宽化弥散峰,归属于非晶态Co-Ni-B[21]、Co-B[22]和Ni-B[23]。由于非晶态相粒径小且高度分散[24,25],其峰较弱。图1(b)中,样品在2θ ≈ 0.89°、1.54°、1.79°形成的衍射峰归属于SBA-15,分别对应(100)、(110)、(200)晶面,表明SBA-15 负载非晶态物相后,没有破坏其六方相骨架和孔道结构;分别负载Ni-B、Co-B、Co-Ni-B 后,三个峰的强度依次减弱,与样品中SBA-15 的含量不同有关。Co-Ni-B/SBA-15实际负载量最大(表1)。

表1 催化剂的织构性质Table 1 Textural properties of catalysts

图1 催化剂的XRD 谱图Figure 1 XRD patterns of catalysts

新鲜催化剂的织构特性如表1 所示。SBA-15 负载非晶态物相后,比表面积Co-Ni-B/SBA-15>Co-B/SBA-15>Ni-B/SBA-15,Co-Ni-B/SBA-15 孔容最大,可能与非晶态相不同程度的堵孔有关。Co-Ni-B/SBA-15 中Co 的实际含量为17.22%,n(Ni)/n(Co)=0.157,n(B)/n(Co+Ni)=0.434。由于投料配比中B 原料过量,实测含量配比与投料含量配比有差异。

图2 所示为新鲜催化剂的N2吸附-脱附等温曲线及孔径分布。等温线是Ⅳ型,均在p/p0=0.45−0.75 出现滞后环,属于H1 型,由介孔引起[26]。SBA-15负载物相后,孔径减小,其中,Co-Ni-B/SBA-15 最可几孔径约6.8 nm。Co-Ni-B 被负载后,比表面积显著增大,有利于其分散。

图2 催化剂的N2 吸附-脱附等温曲线和孔径分布Figure 2 N2 adsorption isotherms and pore distribution of catalysts

图3 所示为新鲜催化剂的TEM 和SAED 照片。Co-Ni-B 均匀分散在SBA-15,且颗粒粒径<10 nm。Co-B、Ni-B 在SBA-15 上颗粒较大,粒径>10 nm。选取电子衍射SAED 图仅出现宽化的弥散德拜环,未出现亮斑,进一步表明催化剂负载物相为非晶态结构[23]。此外,高角环形暗场像(HAADF)、元素映射图显示Co、Ni 在SBA-15 表面分散均匀。

图3 催化剂的TEM、SAED 照片和元素映射图(Co-Ni-B/SBA-15)Figure 3 TEM images and SAED patterns of various catalysts and elemental mapping of Co-Ni-B/SBA-15

图4 为新鲜催化剂表面元素的XPS 分析谱图,以C 1s(284.8 eV)为基准。Co、Ni 和B 分别出现5、5 和2 个光电子结合能峰。从Co 2p 能级的XPS 谱图结合能777.9 eV 归属于金属态Co,低于其标准结合能778.3 eV[27],表明Co 处于富电子态,且Co-Ni-B/SBA-15 中Co 的结合能低于Co-B/SBA-15,与Co、Ni 之间的协同作用有关。结合能约781.2和797.4 eV 归属 于Co2+的Co 2p3/2和Co 2p1/2能级,由催化剂氧化引起;结合能786.0 和803.09 eV 附近为Co2+卫星峰振动引起[28,29]。由Ni 2p 的XPS 谱图,852.5 eV 附近归属于金属态Ni,低于其标准结合能853.0 eV。856.2 和873.7 eV 归属于Ni 2p3/2和Ni 2p1/2能级的Ni2+,861.9 和879.8 eV 附近为Ni2+卫星峰振动引起[30−32]。由B 1s 谱图,187.9 eV处出现的B 的峰,归属于B,192.4 eV 的峰对应于B3+[33,34],由表面氧化所致。与B 的标准结合能(187.0 eV)相比,B 的结合能正移了0.9 eV,表明B 不是零价,与Co、Ni 形成了合金[23]。B 的部分电子通过B 2p 轨道与金属d 轨道杂化,转移到Co或Ni,使其为富电子态[21−23]。富电子的Co 更易吸附CO 形成活性羰基氢钴,进而促进1-辛烯氢甲酰化。

图4 催化剂的XPS 谱图Figure 4 XPS spectra of catalysts

图5 所示为新鲜催化剂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结果。Co-Ni-B 和Co-Ni-B/SBA-15 两个样品的热效应曲线形状迥异,Co-Ni-B 分别在172、415℃出现了两个尖锐的放热峰。而Co-Ni-B/SBA-15 在整个加热区间产生了很宽的放热峰。主要归因于非晶态属热力学亚稳态结构,高温时可自发转变为晶态结构,并伴随放热现象[27−29]。Co-Ni-B 催化剂172℃开始晶化,至415℃,晶化基本结束。Co-Ni-B/SBA-15 从456℃开始晶化,至625℃,晶化基本结束。Co-Ni-B 被SBA-15 负载后开始晶化温度升高了284℃(456−172℃),明显提高了其非晶态结构的热稳定性。推测与SBA-15 表面的非晶态相与表面Si−OH 相互作用有关。

图5 Co-Ni-B 和Co-Ni-B/SBA-15 的差示扫描量热谱图Figure 5 DSC profiles of Co-Ni-B and Co-Ni-B/SBA-15

图6 所示为N2气氛不同温度焙烧Co-Ni-B/SBA-15 催化剂的XRD 谱图。当温度升至400℃,出现晶态Co 和Ni 的衍射峰;升温到600℃,衍射峰强度急剧增大,表明晶化程度增加[15],与DSC 表征的转晶结束温度吻合。

图6 焙烧Co-Ni-B/SBA-15 催化剂的XRD 谱图Figure 6 XRD patterns of calcined Co-Ni-B/SBA-15

2.2 反应后催化剂的物性

五次重复使用后Co-Ni-B/SBA-15 催化剂的物相如图7 所示。反应前、后催化剂均在2θ ≈ 47°出现了微弱的非晶态特征衍射峰。反应后固液分离上层清液经ICP-OES 分析,其中,Co、Ni、B 含量分别为反应前加入Co-Ni-B/SBA-15 中Co、Ni、B含量的2.1%、2.8%、1.3%,浸出作用不明显,表明Co-Ni-B/SBA-15 结构较稳定。

图7 Co-Ni-B/SBA-15 重复使用五次后的XRD 谱图Figure 7 XRD patterns of Co-Ni-B/SBA-15 after 5 repetition use

2.3 氢甲酰化催化活性

催化剂对1-辛烯氢甲酰化反应的活性如表2所示。Co-Ni-B 上1-辛烯为完全转化,正壬醛选择性约50%,TON 为17.3(Co 与1-辛烯原料的摩尔配比,高于负载非晶态Co 与1-辛烯的原料摩尔配比)。Co-Ni-B/SBA-15 和Co-B/SBA-15 上,1-辛 烯均完全转化,正壬醛选择性高于50%,TON 高于50。但是前者的副产更低,异构体和其他产物(羟醛缩合C18产物)减少了约1.7 倍。Co-B 中引入Ni 一方面促进Co 分散;另一方面增加电子密度[28],使负载Co-Ni-B 氢甲酰化催化性能更佳。Ni-B/SBA-15 的氢甲酰化催化活性明显低于Co 催化剂,且异构产物选择性明显增高。参考Co-B/TiO2催化1-辛烯反应机理[17],反应首先由合成气与Co-Ni-B/SBA-15 中的Co 形成活性中间体CoHy(CO)x-Ni-B/SBA-15,而后经过烯烃插入、氢转移、CO 插入、氧化加成与还原消除完成催化循环,其中,H2的氧化加成是控制步骤。由于Co-Ni-B 被SBA-15 负载后,分散程度和耐热稳定性提高,改善了负载三组分非晶态Co-Ni-B 的氢甲酰化催化性能。

表2 1-辛烯氢甲酰化催化活性Table 2 Catalytic activity for hydroformylation of 1-octene

表3 所示为不同温度焙烧Co-Ni-B/SBA-15 催化剂的1-辛烯氢甲酰化催化活性。随着焙烧温度升高,Co-Ni-B/SBA-15 催化活性逐渐降低,特别是主产物壬醛收率显著下降。经600℃焙烧,活性明显降低。这主要与催化剂的非晶态发生了转晶所致。

表3 焙烧对催化活性的影响Table 3 Effect of calcination on catalytic activity

120℃、5 MPa、反应4 h 条件下进行了Co-Ni-B/SBA-15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结果如图8 所示。经五次重复使用,1-辛烯转化率和壬醛选择性基本不变,表明Co-Ni-B/SBA-15 的活性稳定。

图8 Co-Ni-B/SBA-15 的可重复使用性Figure 8 Repeatability of Co-Ni-B/SBA-15

3 结 论

介孔SBA-15 负载三组分非晶态Co-Ni-B,分散均匀,纳米颗粒粒径小,具有高的1-辛烯氢甲酰化催化活性。1-辛烯转化率100%,产物壬醛选择性达91.24%。催化剂具有良好的耐热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

猜你喜欢

催化活性选择性产物
基于附加直流的选择性低压漏电保护实现方法
选择性电沉积方法用于回收锂离子电池中的钴和镍
团簇Co3FeP催化活性位点的研究
Fe3O4@SiO2@TiO2@Ag粒子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监测有机染料分子的光催化降解过程
孤独是现代产物,了解其历史或有助抗疫克艰 精读
选择性听力
基于对铂纳米粒子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的抑制检测碘离子
美联储加息的产物研究
银耳状FeNC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氧还原性能研究
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