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
2021-08-14李晓雪
李晓雪
摘要:提问作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既体现着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机制,又引导、启发着学生思维,能够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获得良好的发展。余映潮老师在课堂提问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其讲授的《陈太丘与友期行》一课中亦有所体现。本文简要分析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借鉴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提问方式,以期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使其发挥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9-110
一、课堂提问的内涵概述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致力于导。”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导”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课堂提问来实现。关于课堂提问,简单地说,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它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教师作为提问主体,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活动而设置问题,期望得到学生回答,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另一种是学生作为提问主体,针对课堂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教师质疑以寻求解答。在本文中,主要研究前者。“课堂提问”作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于教学来说意义非凡,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更显重要。在初中语文课堂上,通过提问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促进学生思维活动,使学生真正融入语文课堂之中,同时教师亦可以了解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然而,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分析课堂教学实录,观看网络授课视频以及亲身实习经历,笔者发现,初中语文课堂提问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二、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提问次数多,间隔短
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反对“一言堂”,很多初中语文教师都意识到了这点,于是出现“满堂问”现象。在一节语文课中,教师提问次数过多,而且提问时间间隔较短,学生缺乏深入思考,被动回答问题,这种“提问”与“回答”,看似“热闹”,实则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二)过分关注“预设”忽视“生成”
有的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准备得很“充分”,甚至设定了回答某个问题的具体学生人数,在授课时,他们更注重的是如何通过一步步提问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预设的教学思维走。当学生的回答与预设不一致时,教师没有关注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提问理答不足,而是通过不停追问引导学生向预先制定的“标准答案”靠,以完成所谓的“教学目标”,学生茫然,因此失去提问的意义。
(三)面向少数“优生”的提问
在一部分初中语文教师的公开课上,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被点到回答问题的总是个别几名成绩较好的同学,多数同学对教师所问以及同学所答毫不关心,常规课上更是如此。究其原因,不难理解,由于“优生”回答问题比较准确,一方面可以节约时间,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压力。但是,实际上会挫伤中等生以及基础比较薄弱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久而久之,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对策探究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强化“主问题”意识
1.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课堂提问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的目的主要取决于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这要求初中语文教师钻研教材和与之匹配的课程标准,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素质,结合班级学生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确定中心问题。教师只有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课堂提问才有价值。余映潮老师对文本的深层次剖析,体现于《陈太丘与友期行》一课中设计的思考问题上,例如“辨析活动”的五个问题——
两个意思比较难以理解的字
两个分别表示敬与谦的美字
两个同形而意义有区别的字
两个字形不同而意相近的字
两个能够表现本文要义的字
辞约义丰,最能体现一位语文教师扎实的专业功底,这一设问减少了提问数量,提升了提问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消耗时间的“碎问碎答”。
2.强化“主问题”意识
“主问题”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还可以说,“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能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者学生整体参与的角度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过程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这类问题往往比较系统,具有整合性,可以涵盖许多细碎的提问,而且有深度,能够激发学生思考。“主问题”设计研究一直是余映潮老师所提倡的,他也在教学中不斷践行。不同于一长串的“连问”,不需思考便可答的“碎问”,简单随意的“追问”,“主问题”的意义在于能够用较少的关键性提问去引发学生对于整篇课文的深入思考与探究。在《陈太丘与友期行》一课中,余映潮老师设计了“朗读、辨析、品评”三个教学活动,从不同角度深入学习课文,突出课堂教学环节的重点,在简约的提问中使学生抓住重点,把握内容,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适时适当引导,提高反馈质量
1.适时适当引导
问题提得好仅是成功的一半,更重要的是要学会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适时适当地引导,并非“面面俱到”。学生可以自主理解时便“放手”,当遇到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或者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遇到阻碍时,需要教师悉心洞察其思考方式和经验背景,作出相应的引导,此时教师也可以尝试采用多种提问形式去激发学生兴趣,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拓展思路,循序渐进地得到问题答案,而非直接告知答案。在《陈太丘与友期行》一课的“朗读活动”中,余映潮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用朗读表现课文的两个层次。(前三排读第一层次,后三排读第二层次。学生自己思考、相互讨论层次划分,朗读要求为同起同落。)
继续朗读,要求用朗读表现课文中的人物(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元方”与“客”两人前后语气的变化,要求读出情境。)
在要求学生“继续朗读,用朗读表现课文中的人物”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刚接触课文,还不太了解文中人物特征,在学生朗读之前,教师便先引导学生分别体会“元方”与“客”两人前后语气的变化,顺势提出注意读出情境,学生自然明白了该如何去读。
2.提高反馈质量
這里所提及的“反馈”,是指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在评价时要注意进行疏导性提问和铺垫性提问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让学生知晓自己的答案合理与否的同时明白应该如何构思、作答,要重视提问理答,在此基础上的提问才有价值。
(三)体悟课堂提问的普遍性,使学生主动融入课堂
要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多样功能,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其全面发展。必然要转移课堂教学的价值本位,由以往的知识本位转向学生本位。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要求教师体悟课堂提问的普遍性,在提问时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通常情况下,优先提问中等生,此时提示其他学生注意听该同学发言,尤其要暗示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认真听,待中等生回答的差不多时,叫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起来尝试回答或者对前一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优生”可待提问遇到“危机”时用来化解“危机”。这样就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们主动融入课堂。同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以倾听者、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建构平等对话,使提问过程成为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的过程,建立尊重与信任、理解与支持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余映潮老师在教授《陈太丘与友期行》时是这样做的——
从文中的一个字(词)读出了:
从文中的一句话中读出了:
从这篇文章读出了:
以“字、词、句、篇”的形式问学生学到了什么,提问精确,便于理解。并且变疑问句为陈述句,使提问学生“你学到了什么”转变为学生自问“我学到了什么”增加学生学习主动性,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创设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供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谭向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及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06):80-81.
[2]李洪春.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探析[J].语文建设,2018(20):24-26+38.
[3]赵敏霞.金军华.课堂提问要把握“六度”[J].语文建设,2013(25):36-38.
[4]潘娜.对语文课堂提问教学方法的探究——以余映潮课堂提问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08):26-27.
[5]余映潮.好课,提问的设计要精粹[N].中国教师报,2016(02),第6版.
[6]余映潮.“主问题”的教学魅力[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1(02):25-27.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