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农村居民视角的乡村人才振兴探索

2021-08-14蔡子文

山西农经 2021年14期
关键词:农业大学农村居民人才

□蔡子文,彭 力

(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00)

1 问题提出

“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标志着我国农村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2018 年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各地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建设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于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遇到关系复杂、牵涉面广、矛盾突出的改革,要及时深入了解群众实际生活情况怎么样,群众诉求是什么,改革能给群众带来的利益有多少。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思路、制定举措、推进落实。”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探索其实施途径并取得实施成效,就必须站在农村居民的视角对其实施现状进行充分了解。

为此,在2021 年寒假期间,湖南农业大学学生会充分发挥学农优势和组织优势,组织动员全校学生开展了一场关于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大走访、大调研,共收到41 241 份有效调查问卷。通过此次调查,希望得到农村居民对人才振兴的真实看法,为湖南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提供决策参考。

关于乡村振兴人才问题的研究,学界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韩俊(2018)[1]表示要畅通智力、技术和管理的下乡通道。魏后凯(2018)表示要从农民、人才、企业家等入手,改变农村人才短缺的现状。何晓琼(2018)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政府加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顶层制度设计,打出“组合拳”,形成政策叠加的合力。周晓光(2019)[2]阐述了如何通过“借”和“留”,用好人才,促进乡村振兴。

从已有文献看,学者对乡村振兴内涵的理解维度不同,但都认为乡村振兴是现阶段乃至今后几十年我国农村发展的核心战略[3-4]。学界对乡村振兴的很多方面都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是对于乡村振兴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的农村居民少有研究。农村居民如何看待乡村人才振兴,需要什么样的乡村,需要深入探索。

基于此,以农村居民视角,对乡村人才振兴进行了定量分析,试图发现农村居民的所急、所思、所盼,为乡村振兴精准施策提供参考,为乡村人才振兴落地实施提供决策依据。

2 乡村振兴人才发展现状

乡村振兴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5 个方面,这意味着乡村振兴是一个综合工程,因此需要一支更加综合、全面和专业的人才队伍。通过对比当下人才状况与所需要的人才队伍的差距,可以得到一些新的发现。

2.1 农村居民认为乡村振兴的最大制约因素是乡村人口老龄化严重

调研发现,58.78%的受访者(18 763 人)认为人口老龄化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最大的阻碍。如图1 所示。

2.2 农村居民认为留住人才和引进人才都很重要

调研数据显示,76.5%的受访者(24 417 人)认为留住本地人才和引进高水平人才是同等重要的人才来源方式。如图2 所示。

2.3 农村居民认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支持力度一般

通过调研发现,24.98%的受访者(7 975 人)认为当地政府对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力度大,近七成受访者认为支持力度有待提高。如图3 所示。

2.4 农村居民引进高端人才的力度一般

调研数据显示,超过两成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引进高端人才力度大,64.47%的农村居民则认为支持力度不够。如图4 所示。

2.5 大学生返乡创业或就业情况一般

调研显示,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认为返乡人数不多,仅有3.88%的受访者(1 240 人)认为所在地区返乡创业或就业的大学生人数多。如图5 所示。

数据显示,“县城就业机会少,待遇低”“返乡政策支持力度不大”“没有创业环境”是制约大学生不愿返乡创业或就业的主要原因。如图6 所示。

3 现阶段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人才问题,调研结果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具体表现为人力资源不可持续,包括以下方面。

3.1 农村青年人才不断流失

在关于制约乡村振兴发展最主要因素的调研中,本土人口老龄化的被选率最高。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关于农村青壮年人力资源流失,在农村居民内部形成了统一观点。青壮年是建设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未来和希望所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建设新型农村迫切需要大批青年人才的参与[5]。然而,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造成了广大农村地区人力资源状况不断退化、人口结构畸形。由于城乡基础设施、收入水平、就业机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异,有能力的人口自然会向能提供更多机会和资源的地区流动,此类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大学生返乡创业或就业的因素[6]。

3.2 新型农业技术人员培育力度不够

在农村青年人才不断流失的基础上,农村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就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但培养人才速度远远赶不上流出人才速度。更有甚者,一些经过培训的职业农民在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能力后,反而更加想离开农村。同时,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不到位,导致现代农业技术推广难,无法满足建设“数字乡村”的需求。

3.3 农村创业环境有待提高

我国农村创业存在很多问题,大部分农民不愿在农村自主创业,更倾向于到城市打工。调研显示,部分群众表示政府对农村创业环境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依靠乡愁、情怀留住人才,不能解决农村人才流失的根本问题。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人才振兴,政策先行。虽然现行政策对农村创业有诸多倾斜,但与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客观需要相比,这样的倾斜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产业、人才、资金等方面存在不足。农村创业的能力和潜力明显不如城市,影响了农村创业与项目选择[7]。

4 现阶段乡村人才振兴战略落地的实施建议

4.1 整合人才培养体系,挖掘人才

要从乡村挖掘乡村人才,通过整合各种人才培养计划,形成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农村党校建设、农广校建设等,把农村的党员、干部和技术骨干从知识和技能上武装起来,通过体系培养管理人才、产业人才,服务于乡村振兴。有了好的领导队伍和技术服务队伍,才能保证乡村振兴的顺利实施。农村问题只有依靠农村居民才能解决,培养农村居民有利于保障乡村人才队伍的稳定性[8]。

4.2 构建人才激励体系,留住人才

培养人才是基础,留住人才是关键。各级政府应该通过构建人才激励体系,留住乡村人才。乡村要留住人才,必须考虑人才的需求,一味谈情怀难以建成大规模的人才队伍。政府要完善鼓励各类人才到乡村工作的长效机制,继续实施“三支一扶”“科技特派员”“特岗教师”、专家服务基层,以及教师、医生等职业评聘职称必须有基层锻炼经历的制度,提高人员待遇,增加晋升机会。把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对农村人才的补偿和关怀力度,提高高端人才薪资待遇。

将技术、知识等要素纳入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之中,完善基层特别是农技和乡土人才职称评聘制度,让人才走进乡村的同时,也能在乡村留下来。

4.3 完善科技支撑体系,输送高端人才

虽然我国有农业技术支撑体系,但技术人才不足,新技术应用水平跟不上时代需求。因此,要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推动产学研合作。政府可以鼓励当地农业大学依托本地资源进行科研,推动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科技发展。发达国家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有先进的经验,例如美国各州依靠本州赠地大学结合本地农业特色开展研究,形成了围绕农业产业带的农业技术体系,推动了美国农业条块化发展。我国大多数省份都有农业大学,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4.4 发挥农业大学资源,引流农业人才

农业大学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具有独特优势,是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库、科技库。因此,挖掘和发挥好农业大学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和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要加大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大学的学科建设要围绕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发展,坚持问题导向,紧扣“三农”需求,进一步促进产学研深入合作,解决好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装进农民的口袋里”。

二是创新校地协同育人方式。要把学农青年人才“播种”在农业发展第一线,着力联合培养一批学得好、下得去、用得着的“三农”人才。农业企业、基层事业单位、乡镇等可定向、长期为农业大学学生提供寒暑期“三下乡”实习岗位和实践平台。通过实习实践,在耳濡目染中增进优秀青年大学生对基层就业和创业环境的了解,吸引一批、留住一拨对乡村有了解、有感情的优秀青年大学生在基层乡村工作。同时,引导一批优秀学农学子到基层工作,增加乡村振兴中人才队伍的活力。

三是加大农业大学人才引流基层的力度和效度。结合人才培养和政策制度创新引流方式,遴选一批保送研究生按“2+3”或“2+2”(2 年在地方,2 年在学堂)模式进行培养。加大选调生或者大学生村官面向农学类专业学生遴选的力度,引导更多懂农业的学生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农业大学农村居民人才
人才云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湖南农业大学通知教育中心
张振、李杰作品
湖南农业大学“中非农业发展与合作基地”
70年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40倍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