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基于河南省面板数据分析

2021-08-14申燕飞

山西农经 2021年14期
关键词:播种面积劳动力河南省

□申燕飞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00)

1 研究背景

粮食生产关系国计民生,河南省粮食占全国粮食产量的1/10,保证河南省粮食产量十分重要。随着城镇化和市场化发展,出现了大规模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外出务工的群体主要为青壮年,导致农村高质量劳动力减少。传统农业模式下,劳动力是决定粮食生产的核心,现代农业生产的模式下,农业技术和机械化设备逐渐替代劳动力,但人力资本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现阶段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为老年人和年轻妇女,文化程度和身体禀赋相对较低。在实际粮食生产中,男性中老年劳动力效率更高,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现象严重,不利于农业生产。

1.1 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国内外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学术界并没有取得较为一致的结论。一种观点认为,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有正向影响,劳动力转移能促进土地外包和加速土地流转,有效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另一种观点认为,劳动力转移使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直接影响了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投入,进而影响了粮食产量,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有负面影响。

1.1.1 积极影响

徐建国和张勋(2016)[1]研究发现,劳动力向非农转移,为农业技术推广创造了条件的同时,也为非农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非农收入增加,有利于农民增收,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农村劳动力非农收入增加,更倾向于非农就业,从而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生产,使粮食生产更趋于便捷化,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刘亮等(2014)认为,粮食生产更适合机械化,农户通过调整粮食和非粮食种植比重来应对劳动时间不足的问题。徐勇和徐增阳(2003)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和外包服务,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石智雷等(2011)认为,劳动力外出务工,思维方式会发生变化,自身素质会相对提高,将有利于农业生产。

1.1.2 消极影响

秦立建等(2011)认为,劳动力转移,农村人口减少,粮食生产中的劳动力投入减少,对粮食生产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王悦(2018)认为,城镇化进程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致使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素质和学历偏低,过多的转移人力会导致农业劳动力断代、农业后继无人,影响农业发展。朱兰兰等(2016)发现,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土地抛荒地和复种率问题日益突出。程名望等(2015)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粮食产销平衡区和粮食主产区没有显著影响。盖庆恩等(2014)利用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效率差别不大,男女劳动力转移比率上升,会降低粮食产出增长率。李强和黄斐(2015)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会导致年轻劳动力极度短缺,加剧农村“空心化”问题,使田地荒废,影响农业发展。

综上,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问题上,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多数以定性研究为主,侧重于积极研究和效率研究。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仍然有很多学者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减少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对粮食生产有积极影响。站在历史角度来看,很多农村劳动力过度转移,出现了“空心村”现象,也有学者研究了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耕地保护行为、人力资本、机械投入、种植结构调整等方面对粮食生产的影响[2]。大部分学者以某一方向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农村劳动力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转移数量逐渐增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甚少。

以河南省面板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了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对该省粮食生产的影响。一是劳动力非农转移会减少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投入,使得粮食产量减少。二是劳动力转移后,土地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流转和有效利用,种植结构是否发生变化,都会直接影响粮食产量和播种面积。三是劳动力转移后,非农就业带来的收入增加是否会有效回报到粮食生产中,资本转化型要素投入能否有效替代劳动力流失。

2 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影响的面板数据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向非农转移提高了人力配置效率,促进了城乡共同发展新格局。但劳动力向非农转移会对农业造成冲击,影响农业生产。因此,从不同角度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进行分析,厘清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

2.1 河南省人口流动及播种面积

根据统计数据可知,河南省2010 年年末劳动力转移2 363 万人,2019 年年末劳动力转移3 040 万人,2019 年比2010 年增加了677 万人。从整体看,劳动力转移规模相当大,并且劳动力转移数量总体每年都在增长,但每年转移的数量同比下降。2010 年城镇常住人口3 763 万人,2019 年城镇常住人口5 129 万人。在城市化推进进程中,河南省城镇人口呈现上升趋势,截至2019 年城镇常住人口约有5 329 万人,比2010 年增长1 566 万人。

由图1 可知,2010—2019 年劳动力转移增加而农村常住人口减少;2010—2015 年粮食产量持续攀升,在2015—2017 年出现拐点,在2018 年人口转移数量并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产量大幅提高。由此看出,劳动力转移和粮食产量并无直接的影响。2010—2019 年,劳动力转移人口上升28.6%,粮食产量上升23.1%,耕地面积增加了8.6%,由此说明,劳动力转移的同时,粮食产量也同比上涨,劳动力转移并没有直接影响粮食生产。

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非农行业人数增加,由此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必然发生变化,由图1 可以看出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增加,棉花种植面积减少,也反映出粮食耕播种面积增加一定会减少其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010—2015 年粮食播种面积增长2.6%,粮食产量增长10.3%,粮食产量增长率远超粮食面积增长率。可见粮食产量增加,不仅受播种面积的影响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3]。

2.2 粮食产量及机械动力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先进的机械化生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影响了粮食种植结构。

由表1 可以看出,河南省粮食产量逐年提高,由2010 年的5 437.1 万t 提高到2019 年6 695 万t,此后一直稳定在6 000 万t 以上。农业技术进步,使粮食产量增加。2010 年,河南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5 280 万hm2,产量是5 437.1 万t,2019 年粮食播种面积为5 706 万hm2,粮食产量为6 695 万t,播种面积增加0.8%,粮食产量增长23.2%。

表1 2010—2019 年河南省粮食产量 单位:万t

如图2 所示,2008—2015 年河南省农业机械总动力逐年上升,在2015—2016 年出现拐点,农业机械总动力大幅下降,但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不大。由此说明,农业机械总动力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不大。2016—2018 年机械总动力同2009—2011 年农业机械总动力相比,前者耗能少粮食产量高。

2008—2016 年,河南省农村人口减少,农业机械总动力持续攀升,农村劳动力减少,促进了农机机械化生产,提高了粮食产量,直接影响粮食生产。

3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河南省粮食产量并未造成负面影响。2010—2019 年,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量增加,河南粮食年产量从5 437.1 万t 提高到了6 695 万t,增长了23%。粮食产量稳步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当地粮食生产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从河南省2010—2019 年粮食产量和劳动力转移数量面板数据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逐年增加,但粮食产量呈上升趋势。劳动力转移使农业劳动力减少,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行业等因素对粮食产量并没有造成负面影响,但影响了棉花产量,在10 年间,棉花产量由几十万吨下降到几万吨,而油料作物呈现增长趋势。

第二,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随着农业年轻劳动力向城市工业和服务行业转移,使农村人口老龄化比重提高,河南省农村地区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劳动力老龄化导致劳动力质量下降。劳动力投入减少,进而会增加农户对机械化生产的依赖,以弥补劳动力不足状况。河南省耕地以平原为主,易于机械化生产,统一播种、喷药、施肥、收割,有利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粮食产量呈上升趋势,农村劳动力减少间接提高了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当转移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新型农业发展。在粮食种植方面,老年劳动力更依赖传统经验,对于农业新技术接受程度较低,从而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

第三,反哺农业生产。河南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村人口众多,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户参与非农行业会获得相对更高的收入,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资金投入,同时在城镇务农过程中会增长知识和技能,通过“干中学”也能使能力得到相应提升,为农业生产带来新的理念,促进了现代化农业生产。

4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并不显著。目前,河南省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与粮食稳定增产趋势相同,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有积极影响。在确保农村劳动力不缺乏的前提下,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还存在一定空间,但劳动力规模化转移可能会影响粮食生产,但需要进一步考证。基于对河南省面板数据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发展有正向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对机械化生产有促进作用。

4.2 政策建议

①制定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政策。目前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粮食产量趋势相同,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会出现“刘易斯拐点”,进而对粮食产量造成一定影响。根据目前粮食生产趋势稳中上升趋势,应继续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参与非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在农业和非农兼业中获得更长远的利益。②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确保从事粮食生产有足够的劳动力。提供好的人居环境,为农村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实施优惠政策,吸引优质青壮年劳动力从事粮食生产工作。③加强农村劳动力技术培训与科技推广,提高从事农业劳动力的技术水平,使农民有农业现代化生产的能力,促进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迈进。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素质。④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农业外包机制、土地流转制度。使土地加速流转,有效解决土地抛荒和粗放式利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猜你喜欢

播种面积劳动力河南省
送伞
土库曼斯坦土豆播种面积创纪录
2021年俄罗斯油籽播种面积或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我国粮食生产喜获“十七连丰”
劳动力再生产模式的科学内涵及变动论析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