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国立中央大学迁渝现状分析文献综述

2021-08-13陈晔

兰台内外 2021年20期
关键词:抗战时期重庆

陈晔

摘 要:1937年抗战军兴后,为躲避战争带来的损害,抗战所引发的大规模的高校内迁,其国立中央大学在罗家伦校长的指挥下开始内迁重庆。由此,本文主要对抗战时期国立中央大学迁渝后的现状进行研究。

关键词:国立中央大学;重庆;抗战时期

一、中央大学的背景介绍

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先生曾说:“抗战时期,有两个大学都弄得精光,位于天津的南开大学被日机炸个精光,而中央大学是被搬得精光,连畜牧场的猪、牛都由南京赶到重庆。”由此而来,展开对中央大学的前身进行解说,以及搬迁的过程。

“1920年国立东南大学的设立,是东南地方精英直接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下联合运作的结果。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并试图将东南大学改造成南京最高学府。其历任校长张乃燕、朱家骅,与1932年8月罗家伦奉命出掌中央大学,力图将中大办成民族复兴的最高学府。”在罗校长的带领下,中央大学因而不断在高校中脱颖而出,而立于长久之地,当时中央大学共有文、理、法、工、农、医、教育7个学院,40余个系,是国内规模最大、最为完备的综合性大学。与“今天的多所大学(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江苏大学等),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基本都属于国立中央大学的组成部分(另一部分为金陵大学)。”其国立大学所孕育的现代高校之多,其影响范围之广。

淞沪会战的爆发,加紧了搬迁工作的进行。对于此次搬迁,“罗校长提出两条迁校原则:第一,所迁新校之处,定能轮运抵达;第二,迁至新校之地,在整个抗战时期绝无再作第二次迁校之必要。”在此基础上,重庆作为首选地。同时,“派遣重庆勘查校址人员来电告知,重庆大学愿将空地,借予中大营建校舍。”地利优势的出现,迁校时迫不及待。上述所述中央大学搬得精光,连畜牧场的猪、牛都由南京赶到重庆,是在王酉亭的主持下,连农学院畜牧场的猪、牛、羊也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了重庆。只是由于科研者认为畜禽是中国改良畜禽的优良品种,因而不可扔弃之。于是便有了这样的说法。

二、中央大学文献研究现状

根据知网的查询记录,显示出相关的论文、期刊。具体如下,张玥的《抗战时期国立大学校长的治校方略研究》来自南京大学的博士论文;蒋宝麟的《抗战时期中央大学的内迁与重建》载于《抗日战争研究》2012年03期;王燕的《抗战时期国立中央大学在渝办学研究》来自西南大学的硕士论文;倪蛟的《抗战时期大后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以重庆时期国立中央大学为例》载于《江苏社会科学院》2016年01期;刘敬坤的《八年抗战中的中央大学》载于《炎黄春秋》2002年05期;罗玲的《抗战时期国立中央大学与国立西南联大之比较刍议》载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蒋宝麟的《战后中国的大学校长与大学困境:吴有训在中央大学之进退(1945——1948)》载于《民国档案》2015年02期;李妍的《国立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史研究(1928-1949)》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硕士论文;罗玲的《国立中央大学抗战救亡运动刍议》载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刘敬坤的《蒋介石出任中央大学校长始末》载于《世纪》2007年01期;刘瑛、昭质的《抗战时期中央大学西迁重庆沙坪坝》载于《档案记忆》2017年01期;胡天银的《合作与冲突——抗战时期国立中央大学与政府关系研究(1931-1945)》来自云南师范大学的硕士论文;肖如平的《从重庆到南京:吴有训与中央大学的复员》载于《晋阳学刊》2019年06期等。

综上所述,主要对在抗战时期国立中央大学的治校方略的研究延伸到如今的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方针,对其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具有奠基作用;蒋宝麟所论述的国立中央大学彻底成功的内迁,为后续高校的频频迁入提供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后在载于《民国档案》2015年02期,期刊中论述到,吴有训作为中央大学校长所遇到的困难,折射出了在抗日背景下学术的艰难困境;肖如平在抗战胜利后,也曾描述到吴有训,在他主持下国立中央大学开始复员,该校成为规模最大且综合性强的高校。对于国立中央大学的学术期刊、论文,不仅描述了战争时、战争后该校的不同时刻所提倡的不同具体方针,以及内迁的具体措施研究,并从该校的日常生活去反映出由战争前的优越、平淡到战争时的动荡和苦中作乐的积极心态。特殊时期政府渗透在该校,使其政治化超過以往。并有学者通过对比西南联大,论述其两者的异与同、优与缺,产生鲜明的特征,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孕育了许多优秀的学者,通过革命的磨练,该校的辉煌增加了革命的色彩。内容较充裕的便是对国立中央大学内迁的研究话题,但对于该校是否迁渝,学者所持有的不同看法相关的研究课题不多。在《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战时文化》中对于不赞成迁渝这样记录到,“两个月前张君在独立评论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讨论中大迁校问题,已引起一般人的深切关注,我以为这个问题可以分作几个方面看:1.一个国家都城总得有一个大学,理由在文化与思想之都市必备条件,否则单靠几座官署,几条街,或是几家商店,则都市都不免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2.一个国都不仅有一个大学,而且大学的校地常在城市中心区域,英国的伦敦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德国的柏林大学,都是这样。大学必须在城市中心的理由是使得学府可以同社会发生密切关系,学生和市民可以打成一片,不致走入虚空而昧于实际。3.一个大学不一定要地在城外,有了新的房子,然后才可以造出人才来。四、中大当局即一面着手迁校,一面在现有校地上从事建筑,我认为这实是一种矛盾的现象。”通过上述的四点,实则看出迁校的不利因素,让本具有文化底蕴的南京从此变成一片荒凉之地,反之带来的是重庆文化的集聚,因而更多的学者在研究战时的重庆文化,从高校内迁所带来的文化发展,各类学者聚集一堂,学术氛围浓烈。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交通拥堵、基础设备不足以支撑当前人民的使用、人口过多、城市负担加大等社会性问题。

三、国立中央大学文献研究的思考

猜你喜欢

抗战时期重庆
论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与传播
2020年重庆成绩单
重庆之旅
数说:重庆70年“账本”展示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抗战时期边区人民调解制度的评价
抗战时期贵州的出版业探究
抗战时期桂林音乐团体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