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
2021-08-12张智科陈思扬
张智科,陈思扬
(中日友好医院眼科,北京 100029)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TransPRK)近年不断改进和发展,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近视矫正手术。传统PRK 手术需要用物理方法或者酒精处理去掉角膜上皮,然后在暴露出的角膜基质上进行准分子激光切削。TransPRK 具有较高的激光频率,通过高频准分子激光将去角膜上皮和基质切削一步完成,具有不需做角膜瓣、创伤小、术后视觉质量高的优点[1]。新一代TransPRK 具有1050Hz 的高切削频率和智能脉冲技术(smart pulse technology,SPT),能根据角膜前表面形态调整激光切削,使角膜基质床更光滑,角膜愈合好、术后视力佳[2]。但具有1050Hz 千频和SPT 技术的TransPRK 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分析了新一代TransPRK的临床效果,指导临床开展近视激光手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选取2020年3月~9月在中日友好医院行TransPRK 近视矫正手术的患者,共41例81 眼。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18 岁,近2年屈光度数稳定,矫正远视力(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CDVA)≥0.8,软性角膜接触镜停戴>1 周,硬性角膜接触镜停戴>1 个月。排除标准:已确诊或疑似圆锥角膜,估计术后角膜基质层厚度<350μm,结缔组织病等有影响手术的病史,其他排除标准参考《中国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专家共识(2019年)》[3]。
1.3 检查方法
术前检查包括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散瞳客观验光及主觉验光、复验、CDVA、主视眼、眼压测量、裂隙灯显微镜、眼轴(IOLmaster,德国Carl Zeiss 公司)、角膜地形图(Keratron Scout,意大利Optikon 公司)、眼前节分析仪(Pentacam,德国Oculus 公司)、散瞳查眼底等检查。
1.4 手术方法
手术由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医师完成。术前3d应用广谱抗生素滴眼液(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非甾体抗炎滴眼液(0.1%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及人工泪液类滴眼液(0.3%玻璃酸钠滴眼液)4 次/d。手术当日行术前宣教,结膜囊冲洗及眼部消毒,术前5min 予0.4%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3次进行表面麻醉。手术采用阿玛仕1050RS 准分子激光系统(德国Schwind 公司)SPT 引导的TransPRK 消像差模式进行角膜切削,使用ORKCAM 软件进行手术设计,均进行静态眼球自旋补偿(static cyclotorsion compensation,SCC)。切削频率1050Hz,上皮厚度设置为中央55μm,周边65μm,治疗区之间设置为6.0~7.0mm,目标屈光度均为正视。手术过程中患者注视固视灯,行SCC检查,发生准分子激光对角膜上皮层、前弹力层及基质层进行一步完成的切削。平衡盐溶液冲洗基质床,佩戴角膜绷带镜。
1.5 术后用药和随访
术后1d 开始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0.1%氟米龙滴眼液、玻璃酸钠滴眼液及0.1%双氯芬酸钠滴眼液点术眼,4 次/d,每次1 滴,规律用药7d。0.1%氟米龙滴眼液持续点眼至术后3 个月,规律减量。玻璃酸钠滴眼液按患者的要求适量应用。术后5~10d 根据患者角膜愈合情况取出绷带镜。术后1d、1 周、1 个月、3 个月及6 个月复查,评估UCVA、BCVA、屈光度、眼压情况并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评估手术有效性指数和安全性指数,有效性指数=术后UCVA/术前CDVA,安全性指数=术后CDVA/术前CDVA。并观察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患者症状。按照Fantes(1990)标准分级[4]对患者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进行评分。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行Kolmogorov-Smirnov 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s 表示。前后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术前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41例共81 眼,其中男性21例(41 眼),女性20 例(40 眼),等效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SE)为-7.63~-1.25D,详见表1。手术过程顺利,术后随访3~6 个月。
表1 术前患者基本情况
2.2 术后疗效
术后3~6 个月的最后一次复查时的UCVA作为终点,观察终点UCVA 与术前CDVA 视力分布百分比见表2。术后1 周、1 个月、3 个月及6 个月的UCVA(LogMAR)≤0 的百分比依次为67.9%、87.0%、91.3%,92.8%。观察终点UCVA 达到术前CDVA 比例为91.4%。有效性指数(术后UCVA/术前CDVA)为1.104±0.139。
表2 TransPRK 术前CDVA 与术后UCVA 比较
2.3 安全性观察
术后观察终点CDVA(以LogMAR 表示)为-0.048±0.051,与术前CDVA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超过术前CDVA 的比例为60.5%,与术前CDVA 相对者达35.8%,见图1。安全性指数(术后CDVA/术前CDVA)为1.119±0.122。
图1 TransPRK 术前及术后CDVA 变化情况
2.4 矫正效果
术后观察终点SE 为0.002±0.602D,在±0.50D和±1.00D 内的眼数分别为58 只(71.6%)、72 只(88.9%)。观察终点球镜度为0.151±0.606D,柱镜度为-0.297±0.405。观察终点61 只(75.3%)眼的散光在±0.50D 之内。手术计划矫正SE 与实际矫正SE 具有高度相关性(R=0.911,P=0.00),如图2所示。
图2 TransPRK 设计矫正SE 与实际矫正SE 比较
2.5 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TransPRK 术中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角膜雾状混浊(haze)及眼压升高。9 眼(11.1%)术后1~3月内出现Haze,其中1 级3 眼,0.5 级6 眼。发现haze 后均予糖皮质激素滴眼液点眼,增加已有激素滴眼液点眼频率或更换为1%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术后3~4 个月消失,未出现影响最终视力haze。术后有5 眼出现眼压升高,发现后予以降低激素滴眼液频率、更换为0.1%氟米龙滴眼液等调整激素用量方式,并加用降眼压眼药,调整后1 周内眼压均恢复正常。未见感染相关并发症。
2.6 术后舒适度
整理并分析患者术后1 周及3~6 个月的主要不适症状,包括眼干涩、异物感、畏光、视近困难、视力波动等。术后1 周出现较多的症状有视力波动9 例(21.9%)、异物感8 例(19.5%)、眼干涩6 例(9.8%)、视近困难3例(7.3%),术后观察终点时不适症状比例降低,无视力波动,视近困难2 例(4.9%)、眼干涩2 例(4.9%),无异物感、畏光的主诉。
3 讨论
具有SPT 技术的TransPRK 手术优化了激光脉冲的几何分布,由平面的激光发射位置变为富勒烯3D 模型分布,更符合角膜的曲率形态[5]。本研究验证了新一代TransPRK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表现出良好的可预测性。
3.1 TransPRK 手术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可预测性
本研究中92.8%患者术后3~6 个月时UCVA达到或超过术前的CDVA,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在术后1 个月、3 个月及6 个月时趋于稳定,有效性指数为1.104±0.139,与既往报道相似[6,7],显示出良好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有研究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时发现,使用SPT 技术的TransPRK 切削的角膜基质床,相较于未使用SPT 时更加光滑均一,为角膜上皮恢复和屈光度的稳定打下良好基础[8]。终点SE 在±0.50D 的患者比例达到71.6%,可预测性表现较好。TransPRK 可根据角膜地形图进行个性化切削,提高了术后视觉质量,并且手术过程中无需术者解除眼球,减少医源性相差的引入,提高了可预测性[9]。
3.2 TransPRK 手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本研究术后CDVA 大于等于术前达96.3%,安全指数为1.119±0.122,与既往报道相似[10,11]。术后并发症最常见的是haze,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愈合过程中角膜浅基质层的反应。本研究中未出现严重的haze,且出现的轻中度haze 经过治疗均很快恢复,没有影响观察终点的视力。Haze 较既往研究[12]较少且程度较轻,可能与本研究采用的TransPRK 的激光光斑为0.54μm、具有1050Hz 的高切削频率,使创面更平滑,减少haze 发生。术后5 眼(6.2%)的患者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跟激素眼药的使用有关,均发生于发现haze、增加激素用量或者更换为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的患者。通过使用降眼压眼药和减少激素用量患者眼压均恢复正常。这一结果提示在今后的TransPRK 治疗中注意监测眼压,根据眼表反应情况应用最少量激素,并尽量使用氟米龙滴眼液这样穿透力比较低的激素,降低眼压升高的风险。
3.3 TransPRK 手术患者有较好的舒适度
本研究中患者术后的舒适感较好,未出现无法忍受的不适感。TransPRK 激光需消融角膜上皮和浅基质层,有一个上皮再生的恢复过程,该过程中会有干涩、刺痛、异物感、视物模糊等症状[13,14]。本研究中不适感较轻,原因可能有:(1)SPT 技术使角膜表面光滑,有助于上皮再生[15];(2)应用角膜绷带镜保护角膜创面,减轻了症状;(3)术前及术后应用非甾体抗炎眼药,减轻了术后疼痛[16]。21.9%的患者主诉术后1 周内视力波动,可能与上皮再生过程中上皮的重塑有关,提示应注重患者宣教,减轻患者焦虑情绪[7]。
综上所述,具有SPT 技术的TransPRK 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可预测性及安全性,能达到较好的舒适度,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未来研究中将长期随访,增加随访例数,并加入术后角膜形态随访,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