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保温和增温设施对羊肚菌产量的影响
2021-08-12雷京友龚素华聂明亮蒋学杰
●雷京友 龚素华 聂明亮 蒋学杰
(1.重庆市黔江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重庆 409002;2.重庆市黔江区聂亮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 重庆 409002;3.山东省莒县农业农村局 山东 日照 276500)
羊肚菌[Morehella esculenta(L.) Pers]是子囊菌亚门子囊菌纲盘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属的一种大型真菌,其富含19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和药用菌,经济价值高[1,2]。为探索羊肚菌优质高效及高产的有效途径,解决“倒春寒”天气对羊肚菌造成的减产,现通过不同的保温设施和增温设施,对羊肚菌生长发育环境进行研究,探索抗逆、高产、高效关键技术,为实现羊肚菌优质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1 试验地点和材料
1.1 试验地点
重庆市黔江区石会镇关厚村羊肚菌种植基地。海拔440 m,前茬为水稻,灌、排水条件良好。供试土壤为黏土,土层深厚。
1.2 试验材料
1.2.1 菌种选择品质好、抗逆性强的当地高产品种‘黑脉’,该品种发育早、产量高。成熟时菌帽黑色,一般每个菌约35 g,最大可达50 g。该品种由重庆市黔江区某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提供。
1.2.2 拱棚由重庆市黔江区某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提供。
1.2.3 其他材料地热线、保温苫、黑地膜、杀虫剂、生石灰、化肥和农药等。
2 试验设计及方法
2.1 试验设计
采取单因素试验设计。本试验设6个处理试验大棚,长和宽分别为10 m和2 m。6个处理试验大棚设施情况介绍,见图1~3。
2.1.1 处理1大棚内设宽6 m的大拱棚,大拱棚内埋设地热线。
2.1.2 处理2大棚内设宽2 m的中拱棚,中拱棚内埋设地热线。
2.1.3 处理3大棚内设宽2 m的中拱棚,外盖保温苫。
2.1.4 处理4大棚内设宽2 m的中拱棚。
2.1.5 处理5大棚内设中拱棚,其中再设宽1 m的小拱棚。
2.1.6 处理6大棚内无保护设施,为对照组。
2.2 试验方法
种植地块播种前耕翻,然后整平、耢细。种植前再浅耕细耙一遍,起宽1.0 m、高15~20 cm的畦,平整畦面,于11月3日按行距20 cm开沟播种。播种后,每个处理内设温度计,07:00测量温度。寒冷季节盖保温苫,将地热线通电。疏通畦沟和排水沟,田间管理按常规进行。
2.3 分级标准
采收后分级,一级产品:子囊果长度12 cm以上,菇形完整饱满、不发软,菌柄白色;二级产品:子囊果长度10~12 cm,菇形完整、菌柄白色;三级产品:子囊果长度10 cm以下,菌柄白色、浅黄色至深褐色,允许有少量白菌霉斑。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处理对大棚内温度变化的影响
见表1。
表1 不同处理下大棚内温度的情况 单位:℃
由表1可知,在不同月份时,双层膜覆盖的大棚内温度(处理1~5)比单层膜(处理6)覆盖的大棚内温度均有所提高,增加1.2~3.3 ℃。同时,设地热线、拱棚外覆盖保温苫和拱棚内设小拱棚的处理均可提高大棚内温度。因此,适当增加保温膜(苫),能够有效地提高大棚内温度,有利于羊肚菌快发菌、早出菇。
3.2 不同处理对出菇时间和产量的影响
见表2。
表2 不同处理的出菇时间及产量
由表2可知,各处理大棚开始出菇期不同,以大棚内设宽6 m的大拱棚,大拱棚内埋设地热线的处理1最早,在2月6日出菇;大棚内设宽2 m的中拱棚,中拱棚内埋设地热线的处理2次之,在2月10日出菇。大棚内无保护设施的对照出菇最晚,出菇时间在3月5日。
各处理大棚的产量在133.8~158.6 kg/667 m2,其中产量以大棚内设宽6 m的大拱棚,大拱棚内埋设地热线的处理1最高,为158.6 kg/667 m2,与无保护设施的对照大棚相比,增产18.5%;其次为大棚内设宽2 m的中拱棚、中拱棚内埋设地热线的处理2,产量为155.1 kg/667 m2;处理3~5的大棚产量差别不大;大棚内无保护设施的处理6产量最低,为133.8 kg/667 m2。
3.3 不同处理对产品等级的影响
由表3可知,双层膜覆盖的大棚(处理1~5)内羊肚菌折干率比单层膜覆盖的大棚(处理6)高,一级产品增加,三级产品减少,但各处理大棚间差异不显著。
表3 产品等级占比情况 单位:%
4 结论
不同的保温措施和增温措施对羊肚菌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不同。以地热线增温措施增温效果最好、产量最高,折干率、一级产品率最高,其次是增设中小拱棚的处理,大棚内无保温措施、增温措施的处理出菇最晚,产量、折干率较其他处理低,但差异均不显著。
以上试验为初次试验,试验结果有待后续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