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密云区黑木耳关键生产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

2021-08-12吴兴彪刘瑞梅

蔬菜 2021年8期
关键词:菌袋菌棒密云

吴兴彪,刘瑞梅

(北京市密云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 101500)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黑木耳的国家,也是黑木耳生产和消费大国,产量居世界第一[1]。黑木耳是我国主要栽培的食用菌种类之一,位居食用菌产量的第2位。密云区是首都重要水源地,黑木耳产业作为水库生态涵养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引入产业,既是推进密云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在促进保水富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密云区通过政策引导扶持,黑木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成为北京市黑木耳主产区,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40 hm2以上,产量占全市的95%,居全市首位。

密云区通过引入黑木耳产业,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种植观念,更加合理地利用了林下资源及灌溉设施。通过对木耳种植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在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对生态资源进行适度开发,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改善和维护生态环境。5年来,全区15个镇25个村累计种植黑木耳172.9 hm2,每667 m2增收2万元以上,累计产值6 105.6万元。

在近几年的黑木耳生产中,密云地区曾出现糊巴口、产量不稳定、品质差等现象;菌种好坏决定栽培成败,菌袋质量、催芽是否整齐决定产量高低,这就需要加强栽培技术管理。围绕黑木耳生产出现的问题,试验示范了高产抗逆品种,调整培养料配方以满足菌丝生长和发育所需的营养,控制养菌条件,培育健壮菌丝等改良技术;通过调节温、光、气、水等栽培条件进行田间管理,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控制病害、虫害的发生。通过示范集成黑木耳关键技术,产量提高了6%,木耳品质得到明显改善,销售价格提高,农民收入增加。根据不同生产环节,将这些关键技术进行了集中示范,现总结如下。

1 黑木耳关键生产技术集成

1.1 传统栽培技术优化改良

1.1.1 示范优良品种,突出高产抗逆特性

密云区最早引进多个黑木耳品种,进行适应性栽培比较[2],筛选出适合春茬黑木耳栽培的多筋品种:黑29(国审编号:黑认2001-16),表现为子实体簇生、碗状,背部有黑色筋,耐低温。2018年后为改善耳型,提高耳片质量,继续进行品种引进筛选,相继筛选出黑威15[3]、大山黑等半筋品种,子实体为单片单生,耳片大小适中,耳形好、色黑、肉厚,木耳具有较好的商品性,较符合市场需求。

1.1.2 合理配比基料,增产增效

菌丝生长和发育所需的营养由菌丝分解、吸收培养料内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及其他营养元素提供;因此,培养料的配比(尤其是氮源)对黑木耳菌丝发育和产量起到决定性作用[4]。对黑木耳培养料额外氮源添加物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培养料中不加活性肽和豆粕都会影响黑木耳产量,而且添加豆粕的效果略优于活性肽(表1);因此,推荐的黑木耳培养料的配方为:粗木屑30%,细锯末56.5%,麦麸10%,豆粕2%,石膏1%,白灰0.5%。

表1 添加不同氮源培养料的黑木耳产量情况(单袋)

1.1.3 控制养菌条件,培育健壮菌丝

养菌过程需要协调好温度、光照、湿度、通风四者之间的关系。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照,有光照刺激容易提前形成原基;因此,养菌过程中要使用具有可调温度、通风、全封闭、遮光的温室或发菌车间。养菌室内空气湿度应保持在50%,当湿度过大时,加强通风,湿度小时,减少通风。菌袋进入养菌室的前7 d使袋内温度保持在25~28 ℃;7~20 d温度为24 ℃;20~35 d菌袋内部温度下调至22~24 ℃,当温度过高时,加大通风,反之减少通风;35 d以后后熟培养,要把温度调整到20 ℃以下。整个养菌期间逐渐加大通风。

1.2 示范机械化栽培技术

1.2.1 采用窝口插棒技术,省力化提高制棒效率

袋料栽培是农民种植木耳的主要栽培方式,传统菌袋装袋是人工在菌袋料面上插入接菌棒,然后用手拧紧袋口。这种窝口、插棒方式浪费人力,速度慢,效率低且窝口和插棒松紧度不均匀,菌袋容易出现袋料分离,导致菌丝不能从菌孔长出而被“困死”,出现憋芽。黑木耳制棒采用机械化的窝口插棒技术,具有节省人工的优点,有利于降低成本,还可以弥补装袋不实的问题,避免袋料分离,从而提高菌袋的质量和成品率,这是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技术革新[5]。目前,套袋、装袋、窝口、插棒及菌棒搬运集成自动化机械开发与应用日趋成熟。

1.2.2 推行净化接种,降低菌棒污染

接种过程的无菌操作是影响黑木耳菌棒制棒成功率的关键工艺。目前,密云区示范基地黑木耳菌袋采用空气净化无菌接种,接种空间达到了无菌环境,严格控制了污染率。该系统一般由2部分组成,即空气净化系统和动力传送系统,空气净化系统一般选用过滤效果为99.9%的FFU风机单元,根据接种车间大小和工作区域大小进行组合,传送系统一般采用后托辊传送,根据传送距离可选用有动力传送和无动力传送,一般接种通道采用垂直送风方式。采用此种方式,接种通道空气净化程度高,接种效率高,菌袋污染率在3%以下。有研究显示,黑木耳菌袋制作采用空气净化接种,而且一般与液体菌种配合使用,效果明显[6]。

1.2.3 适期进行催芽,省力化开口

根据近2年来密云区气候资料,每年4月下旬到5月上旬刮风风级数大,气候干燥,5月下旬气温上升较快;因此,密云区种植黑木耳要利用早春气温回升快,少风的有利时机,尽早催芽,在7月份雨季来临之前结束木耳生产。当年可进行第2茬种植,秋耳进地时间不宜早于8月8日,也不宜晚于9月1日。

研究表明,从开口口型方面来看,采用“Y”形口,耳芽形成快且整齐,圆形口次之;一定范围内增加开口数量更有助于控制耳形,改善耳片质量[7]。生产中引进、推广了省力化打孔机,就是将成品菌袋直接放入打孔机开口内,用力往下压,即完成菌袋开口,所开口均匀,深浅一致,实现小口出耳,提高木耳品质,提高了工作效率,3人配合,每小时可完成800个菌棒的开口工作。

1.2.4 提高采耳效率,示范省力化小工具

黑木耳采耳时工作较为繁重,用工较多,是出耳管理用工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木耳采摘是手工完成的,劳动强度大,采摘速度慢。为实现省力化采收,提高采耳效率,从主产区引进了菌棒夹、菌棒叉、菌棒转盘,可直接把菌棒拿起进行采摘,从而降低了采耳时取放菌棒的劳动强度。同等条件下,使用采收工具后单位时间内木耳采收量提高了15%。

1.3 示范林下出耳,探索生态出耳

2014年、2015年密云区种植黑木耳采用的是露地栽培模式,占用了大量的耕地资源。由于库北地区耕地资源有限,而林地空间广泛,自2016年开始,在林下黑木耳栽培试验取得成功后,引导密云区进行林下黑木耳种植。林下黑木耳高效栽培技术[8]是指在板栗等林下空地,利用林下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地摆栽培黑木耳。与露天全光地摆黑木耳的栽培方式相比,林下地摆栽培具有不占用耕地,节地、节水、省工(节省人工除草用工)、促进林木生长、增产等优势。相较露天栽培出耳方式,林下出耳方式在成本投入方面差异不大,但在产量和出耳质量方面有一定的差异[9]。林下栽培黑木耳每667 m2放置菌棒0.6万~0.8万棒,产量高,耳片略黄,水分利用效率高(表2)。

表2 黑木耳不同栽培模式出耳情况

通过试验和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了板栗林下黑木耳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在主要种植区,开展集成示范。集成的技术在示范点应用效果良好,每667 m2干耳平均产量为392.3 kg,较全区平均产量增加了5.7%(表3);同时,对板栗也有明显增产作用。目前,密云区95%以上均采用林下出耳模式。

表3 黑木耳示范点建设情况

由于水分对黑木耳的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发育至关重要。高产、高效不仅体现在产量上,还充分的体现在水分的利用上。采用地摆出耳模式,将打好孔的菌棒直接码放在菌畦上,棒与棒之间隔10 cm;其中,采用露地地摆出耳模式,全生育期每立方米水可生产干木耳2.54 kg,采用林下地摆出耳模式,全生育期每立方米水生产干木耳3.45 kg。因有树林遮阴,水分蒸腾少,林下地摆黑木耳用水量为115 m3/万棒,可节水40%(表4)。

表4 春茬黑木耳生产耗水基本情况

1.4 示范绿色防控技术

病虫害直接影响黑木耳的品质与产量[10],因此要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控制病害、虫害的发生。从病害发生情况看,黑木耳发菌期的绿霉、链孢霉、黄曲霉危害较为严重;出耳期袋料分离引起的绿苔,高温引起的绿霉问题突出;同时,高温、通风差、湿度管理不当也会引起流耳[11]。建议采取通风、降温措施。虫害方面,黑木耳出耳期不算严重,主要是菇蚊蝇、螨类和跳虫。建议轮换出耳场地,并对老菇场地面及催芽草帘等覆盖物彻底消毒,出耳期尽量不用药物。

1.5 提倡产后分级,进行品牌营销

为保证晾干后的耳形,提高黑木耳质量,示范了晾晒网。指导农户搭建晾晒床架,铺设专用晾晒网,顶上附上遮雨布。此外,密云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还示范推广了木耳简易分级筛,并协助太古石村、大窝铺村等设计了木耳包装袋,以便于进行品牌化销售。

2 黑木耳生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效果

密云区自2016年开始大规模推广种植黑木耳,将黑木耳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进行政策扶持,给予资金支持。近5年密云区黑木耳栽培量呈持续增加态势(表5),成为食用菌栽培种类中发展较快的菇种,黑木耳种植规模逐年增加,成为北京市黑木耳主产区,占全市总生产量的95%。

5年累计在密云区15个镇25个村推广种植黑29、黑威15、大山黑等3个黑木耳品种,主推技术9项,累计推广面积达172.9 hm2,菌棒2 169.8万棒,产量累计9 954 t(表5)。

表5 2016—2020年密云区黑木耳生产情况

2.1 经济效益

通过引入黑木耳产业,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种植观念,更加合理地利用了林下资源及灌溉设施。5年来,全区15个镇25个村累计种植黑木耳172.9 hm2,每667m2增收2万元以上,累计产值6 105.6万元(表6)。

表6 板栗林下黑木耳投入与产出(每万袋)

2.2 社会效益

通过黑木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密云区黑木耳产业发展集群,成为密云区脱低攻坚的支柱产业,5年来累计实现860户的低收入户脱低;同时,通过吸纳、辐射带动、产业链延伸,为农闲时农村闲散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每年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1 000人以上,提高了农民收入,社会效益显著。

2.3 生态效益

通过对黑木耳种植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在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对生态资源进行适度开发,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改善和维护生态环境。每年消化利用5 000 t废弃的秸秆、树枝,减少秸秆焚烧的污染影响,提高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率;同时将种植黑木耳中所产生的废料进行还田,实现循环再利用,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生态效益非常显著,对改善和保护密云区生态环境、守护首都水资源、有效提升密云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密云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菌袋菌棒密云
南方黑木耳长袋栽培关键环节技术集成*
矮个子也精彩
石湖林场香菇种植户(新韵)
青春一晌
牡丹江地区地栽黑木耳废弃菌袋回收利用现状及对策
密去360网络春晚 引近万名网友观看
陈孟谈:发展食用菌助农脱贫
春栽香菇菌袋安全越夏需把“五关”
JBZ—S—4型菌棒注水机
固定菌袋插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