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深度学习的小古文教学

2021-08-11蔡小玉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12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

蔡小玉

[摘要] 助学语文课堂关注学生自助、互助及师助。小古文作为统编小语教材的一种文本样式,其教学在“品”中,助领悟从文字走向文化;在“思”中,助语言与思维齐飞共舞;在“辩”中,助价值与精神传承升华。品、思、辩,助小古文教学走向深度学习。

[关键词] 小古文教学;深度学习;助学课堂

当下的语文教学呼唤真实情境下的深度学习。围绕提升语文素养目标,设计并落实好指向发展学生“高情感”“高认知”“高表现”的学习任务是语文学习的必经之路。小古文作为统编教材的一种文本样式,在传承中华经典文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課堂上,学生学习浅尝辄止的多,仅止于理解方法、明义诵读,却对小古文的丰富内涵、语言特色涉猎甚少,缺乏对小古文的深刻体悟。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致力于探索“助学语文课堂”,下面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小古文《伯牙鼓琴》为例,呈现教学实践。

一、品:领悟从文字走向文化

助学语文课堂十分关注学生自助、互助及师助。课堂如何通过这“三助”,引导学生去建构认识、发展能力、提升情感,是本节课三大教学板块设计的要点。

1.自助,文字建构,明文意

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安排小古文学习,相机渗透小古文理解的方法。因此,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讲,理解小古文的字面意思并不十分困难。在本课教学设计时,教者用“预习单”导学的方式,让学生开展课前自助式学习,读通课文、理解文意,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预习单内容如下:(1)借助资料包读好课文、理解词句,做好标记;(2)利用网上资源包里的信息,了解主人公的生平及故事的背景,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小古文的意思,并做好理解性批注;(3)通读游览资源包里的其他信息,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2.生助,文学建构,赏人物

小古文作为一种古代文学样式,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鉴赏文中人物的典型意义。据历史记载,伯牙既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琴师,还是一位有着远大抱负的文人。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把握课文中伯牙的人物形象?教者做了如下设计。

出示上述“伯牙生平简介”,让学生谈一谈读出了怎样的伯牙形象,然后出示课文学习“导学单”:(1)一

分钟批注学习,结合插图、抓关键词,把你对伯牙这个人物的特点认识写下来;(2)用“我从……感受到伯牙……因为……”句式,在小组交流分享认识;(3)小组长负责安排做好记录,注意汇报时表达的方式,力求做到有理有据。

生助,即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智慧分享,形成共识。从助学课堂的小组汇报情况看,学生抓住插图中人物的神韵、文中的比喻、反复修辞手法运用、叠词运用等,首先认识到伯牙琴艺高超;其次,抓住“破”“绝”认识到伯牙对钟子期的知己情超越了一切。整个过程,基于学生互助,建构起对人物形象的认识,认识到有抱负、有情义的伯牙。

3.师助,文化建构,提境界

感知、理解“知音文化”、古典音乐文化的特征与魅力,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如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需要教师的助力。

一是“三问”,助悟中华“知音文化”。师助在于导。教者把感知“知音文化”作为本课的重点,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设计三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言语实践的过程中,建构起对知音文化的感知与认识。一问,在学生通过自助、互助式学习,感知文意和人物形象后,教师提问:伯牙是楚国人,在晋国小有成就后回乡,独坐山水之间抚琴弹奏,他会回忆起哪些事?感慨什么呢?让我们展开想象,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具体句式见第二部分)。通过想象说话,学生可以感知到伯牙感慨的是“觅知音之难”。二问,在学生感知“伯牙弹琴,子期皆懂”后,教者引导学生领悟到“‘相见恨晚是伯牙内心的想法”,并追问:为什么他们会成为知音?学生的思维被一下引向“何为知音”上来。三问,教者用情景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白:作为“琴仙”的伯牙,“琴”是他付诸深厚感情的朋友,是他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从他自毁琴弦,终身不复鼓琴,这种带着悲壮色彩和宣誓意味的行为,足以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伯牙“失知音之痛”。此时教师提问:你赞成伯牙的行为吗?(具体见第三部分)随后,教者让学生联系课前预习时从网络资源包里获得的有关知音的名言,来理解“知音文化”。

二是拓展,助悟古典音乐文化。如何引导学生感知我国古典音乐文化的魅力呢?把古筝曲《高山流水》作为贯穿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让学生在旋律声中品读文本、想象说写、吟读背诵,置身于乐曲创设的美好境界之中。当学生充分感知了名曲、故事中传播的“知音文化”,并能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后,教师顺势展示《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渔樵问答》《夕阳箫鼓》等音乐的图片。同时,布置课外拓展作业:每一小组选择其中的一曲进行研究,通过听乐曲、读资料、写感受的方式,用PPT的方式,完成项目作业。

二、思:语言与思维齐飞共舞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是这一单元必须落实的语文要素。深度学习本质上就是语文发展思维力的学习。没有思维的深度参与,就不可能有深度学习。在引导学生感受“知音文化”的过程中,教者以伯牙“觅知音的情感”为线索,设计了三次语言实践活动,努力实现语言在想象中发展,认识在语言中提高,情感在认识中提升。

1.思—说,悟“求知音之难”

当学生阅读从网上搜索来的关于伯牙的生平简介后,教师提问:“从这些信息里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然回答:“伯牙位高权重、琴艺高超。”“伯牙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教师随即让学生展开想象:“那时,众人都以听到伯牙弹琴为荣。他被邀请到楚国王宫里鼓琴,楚王说……,可伯牙只能……因为……”“后来,他来到晋国,又被邀请到晋王宫里鼓琴,晋王说……,可伯牙只能……因为……”“他被邀请到大臣府上鼓琴,大臣说……可伯牙只会……因为……”最后,教师总结道:“当伯牙专心鼓琴时,满座嘉宾并没有人能听懂他所弹的曲子。”这一过程,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想象中得到体现,逻辑性思维在表达中得到发展。

2.思—写,悟“遇知音之喜”

当再次品味第二句时,教师设问:他们就这样一个鼓一个听,少选之间,伯牙又会想?子期又会说?并出示“导练单”:

想象练笔:少选之间,伯牙又想到,子期又听到了的琴声,他仿佛看到了,于是他说:善哉乎鼓琴,若。

从学生当堂展示的练笔作品里,看到他们从山间的花草虫鸟写到水中的游鱼荇草,从自然的雨雪风霜,写到古代战乱纷争。可见,学生思维张扬,想象丰富。教师适时提问:此刻的伯牙的内心会如何?学生自然会理解与子期在一起的“欣喜与激动”。

3.思—演,察“失知音之痛”

当学生阅读拓展资料《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他们化身为伯牙的侍从,进入“钟子期死,破琴绝弦,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故事情境。

师:当伯牙得知子期死后,悲痛欲绝,他摆好琴,给子期弹奏了这则名曲《高山流水》,献给知音子期,紀念子期,纪念觅得知音的美好。(再次播放乐曲)弹完曲子,他突然起身,做了个什么动作?谁来演一演?

(学生做“举琴欲摔”状,教师随即与该生进行情境对话表演)

师:(忙作阻拦状)俞大人,子期已死,您悲痛之心,我们可以理解,但不要摔琴啊!

生:不要拦我!子期已死,从此没有人能懂我,我还弹什么琴啊!

生:(补充)你为什么拦我啊?我再见不到子期了,再也没人讲知己话了。这琴只会让我想起子期更痛苦!不要了!不要了!

师:大人,这把琴曾是您的命啊。为了得到它,您寻遍了千山万水。您成为一代“琴仙”,也是靠它走天下,更靠它渡过了多少难关!

生:我弹琴就是为了表达我的心意,就是为了寻找与心志相通的知音。如今,我的知音已死,我弹琴之心也已死。从此,世上也再无“琴仙”。我要“破琴绝弦”,让它去陪子期吧……

全程情境式对话演绎活动,让学生在过程中自然真切地体察到伯牙“失知己之痛”。

深度学习的关键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否充分激发学生思维活力。以上三个语言实践项目设计将学生的思维发展至语言理解运用层次,实现了融合推进的理想状态。

三、辩:价值与精神传承升华

对于小古文,不能仅停留在记忆层面学习语言,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对学生自身的生活产生意义。而“辩”,则有助于精神价值的传承与升华。简单地说,“辩”是一种活学活用,正所谓价值越辩越清,精神越辩越显。

一是“志”之辩:子期仅仅只是听懂了音乐吗?他还听懂了什么,所以才能被称为伯牙的知音?根据文意,在此“辩”时,教师可以辅助“志”的资料,引导学生明确:伯牙鼓琴,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志”在文中的意思为“心志、情志”。而“志”的原意为心之所向、志向的意思。因为“志”的“辩”,而将伯牙的志向层层展开,从而为深入解读知音及人物形象埋下伏笔。

二是“绝”之辩:你是怎样看待伯牙“断琴绝弦”的?如果你是俞伯牙,你会破琴绝弦吗?此处引入“辩”,充分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在学生充分领会到“知音难寻”和古人的择友观后,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各抒己见。最终,引导学生在同伴互助、教师帮助中,体会到俞伯牙的坚守。

“辩”有助于文本价值、人物精神得到传承和升华。它是一种基于价值观的讨论,是文化精神的亮色,更是深度学习不可或缺的教学策略。

学习上的合作共享,有助于学习向深度推进。助学语文强调,学习是一种“内生性”的智力活动,更是一种高体验的建构活动,强调“学习用心”“立足生本”“发展思维”“助学共享”,因而深度学习是助学语文课堂的应然旨归。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
从合坐走向合学:浅议新学习模式的构建
面向大数据远程开放实验平台构建研究
基于自动智能分类器的图书馆乱架图书检测
搭建深度学习的三级阶梯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利用网络技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几大策略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