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学科以评促学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2021-08-11夏芳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12期
关键词:作业评价

夏芳

[摘要]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探索用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的策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活动评价标准的制定,引入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并运用正向评价反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经历体验学习,从而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以评促学策略;多元评价主体;学习活动评价;作业评价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成才观念的变革引导实践中评价方式的变革,评价方式的变革也会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笔者尝试用“以评促学”的方法将教、学、评三个行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里的“评价”指一种建设性的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而不是给学生贴标签;而“学”不仅学习概念性的知识,也学习来自实践活动的程序性知识,其内涵包括行动、智力和能力。[1]所以,“以评促学”教学策略是教师在实践中思考让评价更贴近学生的学情,让评价更公正全面,成为一种鼓励而不是负担,进而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必备品格的养成。

一、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标准制定

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前,笔者先行撰写学习活动评价方案,再组织参与活动的学生对评价标准与评价内容提建议,进行修改,形成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更为具体的评价标准。主要目的在于,一方面让学生明确自己在这项活动中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明确自己作为个体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和相应的责任。

以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学习活动为例,设计如下活动目标:树立正确的自由观,理解和认同社会规则与自由的辩证统一关系;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規则的制定,增强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之心,初步养成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同时,通过辩论会的形式加以呈现,将“崇尚自由更重要,遵守规则更重要”作为辩论主题。具体的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而在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后,笔者据此修改了评价标准(如下表)。这样,通过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学生在活动之前明确活动目标和评价的具体内容,在活动时会有意识地按照评价标准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和提醒同学,并创设了合作学习氛围。

另一方面,制定和修改评价标准,学生学习主体意识增强,而修改后的评价标准也更具体、更贴近学生实际,促进了自主学习活动目标的达成。

二、引入多元评价主体,使教学评价更公正、更全面

表现性评价强调真实情境中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要求学生必须自己创造出问题解决方法或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2]由于教师往往无法全程参与学生在课外的活动,也为了避免教师作为观察者的主观性导致评价的片面性,所以笔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邀请家长、学生以及其他老师参与评价,使学生的真实表现能够被看见、被记录,帮助不同特点的学生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专长,挖掘自己的潜能。

以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学习活动“你还在我行我‘塑吗”为例,如下表所示,笔者辅导学生设计《金陵中学初中学生家庭双十一期间外卖快递包装塑料制品消耗情况调查统计表》。由学生分工发放调查问卷,拍摄部分家庭外卖快递包装塑料制品使用情况视频资料,采访部分家庭成员对一次性塑料包装制品的消费观点,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形成调查报告,每位组员撰写收获与感悟。

此次学习活动的评价主体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学生。由组长记录组员任务的完成情况,并对完成的态度和质量做简单记录,组员之间根据行为表现参与互评,评价一栏不用等级或分数,而用语言来描述同伴的具体行为表现。根据学生反馈,组员之间的正面评价让部分学生发现了自己的优点,也让部分学生发掘了自己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比活动中仅有教师评价明显提高。但是小组中也会出现个别被同伴批评的成员,他们在反思自己的活动表现时会将责任推给客观因素。这一现象使笔者反思今后的活动中要增加活动中期的评价反馈,提供建设性的评价语言,给活动前期表现不好的学生进步的机会,增设“活动进步奖”,使评价真正成为行为改变的动力。

第二个评价主体是部分接受访谈的家长。请家长对访谈的学生提出建议,也欢迎家长对活动本身提出建议,学生书面记录或拍摄小视频记录。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接受访谈的家长都以正面评价的语言鼓励了学生的努力,增加了评价的视角,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实践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结合第三单元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学习活动的目标,即培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意识和品质,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生活理念,考虑到家庭成员的消费习惯也是影响学生行为的环境因素之一,笔者以邀请家长参与活动评价的方式让家长了解学习内容,与家长相互配合,营造家校协同一致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成长。

第三个评价主体是教师。在课堂外,笔者参与调查活动与访谈活动的准备过程,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观察和记录学生提出的困惑,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在课堂上,笔者请两组学生将调查访谈内容进行了汇报与展示,根据学生互评结果和家长反馈,从设计调查问卷的科学性、学生对调查数据和访谈信息的分享交流、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与反思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与评价。

实践表明,通过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参照,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和参与度明显提升。

三、合理运用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和评价策略最终都要通过学生才能发挥作用。而学生的学习状态会随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发生变化,当学生获得一个评价结果,却不愿意或者不会运用结果来促进学习的话,评价就失去了作用。那么,怎样合理运用评价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呢?笔者在实践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改变评价语言表达方式,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沟通并提出改进建议

学生基于评价结果做出学习决策,这一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询问来推动学生思考:你的主要问题在哪里?你接下来的目标是什么?要达到你的目标,你还要做什么?怎么做?学生尝试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就可能成为尝试决策的过程。[3]只有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决策者,才可能真正地为自己的发展负责。笔者在实践中反思并改变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语言表达方式,辅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辅助他们成为熟练的自我评价者。[4]现以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青春时光”第二课第一框“男生女生”为例,呈现《青春的心弦》作业评价表。

分析上表,笔者的作业评价语言并没有对错的判断,只有水平的差异,比起等第分数更能被学生接受,学生可以依照作业评价表的建议来完成实践类的作业。

(二)持续不断地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在正向行为出现时及时表扬

初中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力不足,态度和行为上具有易变性、可塑性。笔者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单元长作业的完成过程中,持续关注学生态度和行为变化,强化学生的正面行为表现。以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中布置的第四课第二框“以礼待人”课后作业为例,对学生进行正向评价。

作业布置:根据课前调查表,列举一项自己出现过的无礼行为,记录自己在真实情景中出现的态度和行为变化,观察并记录当自己表现出友善的行为时,别人态度和行为上的变化。在这过程中可以向老师、同伴或家长寻求帮助或监督。

在完成单元长作业的过程中,通过采用集体交流、个别谈话、定期询问和每周收取一次记录表的方式持续关注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变化。对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教师及时在班级中予以表扬,取得了良好的导行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淀芳.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单元教学设计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3]周文叶.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 Dian Hart.真实性评价——教师指导手册[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作业评价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性
试分析高中化学的个性化作业评价
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改革之我见
浅谈小学语文分层作业
创新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方式
例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改革举措
初中思想品德作业发展现状及其现实思考
用心摆弄数学作业评价的“魔方”
浅谈初中化学作业的设计与评价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合作实践型作业的布置与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