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媒体在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中的应用

2021-08-11吴文晓

出版广角 2021年13期
关键词:精准微信数字

【关  键  词】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新媒体

【作者单位】吴文晓,山东管理学院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0.7;G25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3.022

阅读是当前打造学习型社会的推动力之一。美国著名的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Jim Trelease)指出:一个人的阅读习惯并非短时间内养成,一旦养成,它通常是终身性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阅读推广工作,全民阅读连续多年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在多部委的共同倡导下,全民阅读活动取得了迅猛发展,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全民阅读推广组织机构,希望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喜欢阅读、推崇阅读,因此,加大全民阅读推广力度已成为大势所趋。

阅读推广是高校图书馆开展各项服务的核心基础,随着当前数字资源的日益增多,高校图书馆每年用于购买数字资源的经费也日渐增多,数字资源已成为其重要的馆藏资源之一。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规定:各图书馆需进一步加大数字资源建设,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数字阅读服务。数字阅读推广工作离不开作为载体的媒介,新媒体的应用既与高校读者的数字阅读习惯相吻合,也为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提供了全新途径。

一、新媒体下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阅读推广的优势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传统阅读方式。众所周知,阅读主要是通过视觉感官学习知识、获取信息,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关键性因素之一,而阅读方式则是指通过不同的视觉载体来开展阅读活动的方式。不同时代,人类的阅读方式也不同,阅读媒介由最初的甲骨、竹简、绢帛等发展到纸张,再到现在的数字终端,数字阅读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重要阅读方式。新媒体的应用让阅读变得更有趣、更便捷、更高效、更生动,阅读方式也变得更加多元,给读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与感官刺激。

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阅读推广具有以下优势。

1.受众群体更广泛

2021年4月23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成年人的综合阅读率为81.3%,相比2019年上升了0.2%,其中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达到79.4%,相比2019年上升了0.1%。从人群分布特征来看,年龄位于18—49岁的中青年群体仍然是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主力军,但不少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也相继成为数字阅读者,占总人数的23.2%,相比2019年上升了2.8%。由此可见,在新媒体的推动下,数字阅读受众群体更加广泛。

2.互动更顺畅

随着各类新媒体平臺的迅猛发展,高校图书馆与读者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紧密结合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新媒体语境下,每一位读者既是信息传播者,又是信息接收者,无论何时何地均可通过新媒体平台发表评论、分享资讯。特别是移动图书馆二维码的应用,让数字阅读推广互动变得更加顺畅。如四川大学图书馆在教室、寝室、食堂等地张贴了大量的移动图书馆二维码,同学们只需扫一扫二维码,即可在线阅读图书馆的各类数字化文献,还可在线咨询、留言、借阅等,从而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效率。

3.目标更精准

在新媒体的推动之下,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日渐智能化、自动化,可依托新媒体技术精准挖掘与高效整合信息数据,从中提取对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有借鉴价值的信息,包括读者的数字阅读习惯、数字阅读方式、数字阅读资源类型等。在此基础上,高校图书馆不仅可以实现精准推送,还可在数字阅读推广层面形成“意图理解”“用户理解”和“资源理解”。

4.内容更智慧化

高校图书馆传统的数字阅读推广工作通常只能让读者获取原始的知识资源,如电子版的图书、期刊、学术论文等,而新媒体可通过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对原始知识资源进行深度加工与整合,呈现给读者深度加工与整合之后的知识精华,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知识。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依托新媒体,可实现知识运用、知识整合、知识获取的全程覆盖,以及推送内容更智慧化。

二、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的具体途径

1.优化数字阅读新媒体推广管理模式

高校图书馆要从本馆的具体情况出发,整合多种资源,优化数字阅读新媒体推广管理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要成立数字阅读推广委员会,主任由馆长担任,委员必须是高校图书馆各主要部门的主管,具体实施部门为图书馆阅读推广部,通过群策群力的方式制定数字阅读推广方案图书馆版。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要成立读者代表数字阅读推广团队,由高校各院系的师生代表组成,共同参与制定数字阅读推广方案读者代表版,由高校图书馆指定责任部门进行指导。

高校主管部门需综合考虑两个版本的数字阅读推广方案并形成修订稿,及时将修订稿发送到数字阅读推广微信群、微博群、QQ群,让全部读者都能参与其中表达自己的看法。高校图书馆在充分听取读者的意见后,再形成最终的数字阅读推广方案。

2.拓展数字阅读新媒体服务功能

不同的立场,会对数字阅读新媒体服务提出不同的要求。高校图书馆希望通过数字阅读新媒体服务来增强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交流,读者则期望通过数字阅读新媒体服务获得更大的便捷性。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只需拓展数字阅读新媒体服务功能即可实现。如当下国内外图书馆界较为热门的阅读理念——“真人图书馆”,即读者通过“借阅”的方式来与真人进行交谈分享,零距离获取知识。但由于能与“真人图书馆”面对面交流的读者太少,难以形成较佳的传播效应。在这种情况下,若能妥善应用新媒体将线下“真人图书馆”变为“线上+线下”“真人图书馆”,就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在这方面走在了全国高校图书馆的前列。该馆于2018年3月开始定期开展“学在清华·真人图书馆”活动,每期都会安排若干位企业精英、知名校友或学术大牛等作为“真人图书馆”,读者可在图书馆官网提前预约“借阅”。每期活动时间为1—2小时,参与的读者人数控制在50以内。在线下交流的同时,活动还通过斗鱼、虎牙等平台进行线上直播,并在直播间配备Word讲义、PPT文档等资源的链接,线上观看的读者可实时参与现场的讨论。直播结束之后,图书馆还会把录播视频及时上传,使“真人图书馆”实现了数字化阅读与数字化共享。

3.利用大数据精准把握用户的数字阅读需求

高校图书馆要实现高质量的数字阅读推广,就必须精准把握读者的数字阅读需求,这也是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图书馆实现稳定、有序发展的前提。

首先,高校圖书馆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读者的数字阅读行为进行精准收集,对读者的数字阅读需求进行精准把握,对读者的数字阅读倾向进行精准剖析,以对自身服务进行查漏补缺,提高读者的满意度。

其次,高校图书馆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读者的数字阅读行为进行精准画像,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知识推送。如为学生推送正在学习的知识资源,为教师推送正在教学的教辅资源,为科研人员推送正在研究的学术信息、文献资源等。

最后,高校图书馆要利用大数据实时采集读者的移动轨迹和数字阅读行为特征等数据,同时利用Spark内存计算法为读者推荐场景化知识。如北京大学图书馆通过关联分析,发现较多读者在周日上午9:00—10:00倾向于阅读时事政治新闻,故而在此时间段向读者自动推送相关的数字阅读资源。

4.利用微博、微信平台做好数字阅读推广服务

微博、微信平台既是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的主阵地,又是图书馆与读者进行实时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因此,高校图书馆应指定相关部门参与平台的管理工作。

首先,高校图书馆可基于微博、微信平台的后台接口,开发出一系列的个性化服务新功能。如自定义菜单——界面设计须简洁,操作设计须便利,结构设计须明确,以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数字阅读推广服务;也可将智能客服机器人加入平台中,读者既可通过对话框与智能客服机器人进行实时沟通,又可输入操作命令进行电子资源下载和书目检索等。

其次,高校图书馆在利用微博、微信平台进行图文推送时,须做到分门别类、有的放矢。如在推送“新书推荐”时,切忌用太大的配图,因为读者在平台浏览这类消息时通常都是用手机流量,若配图过大易引发读者的反感,甚至取关。当然,也会有部分读者不太喜欢图书馆推送的信息,图书馆可先用纯文本信息模式推送消息,待读者通过对话框输入关键字后,再推送已编辑好的图文信息。这种方式能最大限度满足不同读者的信息服务需求,为做好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打下基础。

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自问世以来,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受众群体逐年增多,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最主要方式,并凭借其共享性、互动性、便捷性等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使移动阅读、碎片化阅读成为当今社会的阅读潮流。高校图书馆作为数字阅读推广活动的主体力量,要勇于担当,充分利用新媒体来创新数字阅读推广方式,提升数字阅读推广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蓉晖,付先华,夏琦. 面向微信公众号的高校图书馆新媒体环境下知识交互服务模式:基于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微信平台实证研究[J]. 图书馆杂志,2018(4):66-73.

[2]雷菊霞,乔婧,袁玉敏. 新环境下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探析:北京师范大学阅读推广实践与思考[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5):86-91.

[3]罗秀娟. 基于SICAS的高校图书馆分级数字阅读推广研究[J]. 新世纪图书馆,2019(6):63-66.

[4]王天泥. 大数据技术在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应用:以“3A5步”法为例[J]. 情报资料工作,2014(4):96-99.

[5]黄志勇,黄佳. 湖南省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调查分析[J]. 图书馆,2018(11):84-90.

猜你喜欢

精准微信数字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微信
微信
微信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