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阅读特征及其行为研究
2021-08-11陈丹李桑羽
陈丹?李桑羽
【关 键 词】智能阅读;智能技术;人工智能;用户体验
【作者单位】陈丹,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李桑羽,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
【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3.002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第五篇“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强调了要“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1] ,体现了国家对数字技术的重视,并从政策上为数字技术的发展给予支持。2021年3月,中宣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全民阅读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创新方法手段,主动适应信息技术条件下数字阅读方式更便捷、更广泛的特点,积极推动全民阅读工作与新媒体技术紧密结合[2]。在智能时代的数字化浪潮下,阅读这一重要的知识获取方式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数字阅读到智能阅读的转向成为大势所趋。
智能阅读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还未完全成熟,因此学界对其研究较为有限。有学者从数字技术的角度对未来可能出现在出版业的技术原理和应用场景进行分析,对同属于出版业的智能阅读的技术应用有所启示[3]。有学者从阅读方式的历史演变出发,探索阅读可能出现的智能化趋势,指出了智能阅读的定义,并分析了智能阅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还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议[4]。有学者从社交媒体环境的角度出发,认为未来人们的阅读行为将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并表现为外部转向和内部转向两个方面,外部转向包括阅读内容、方式、体验的转变,内部转向则包括阅读习惯、行为和思维的转变[5]。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目前学界对智能阅读的研究较少,且大多从特征和表现出发,较少涉及智能阅读的产业链与读者的阅读行为。基于此,本文将从智能阅读的内涵和特征入手,对上述内容进行探究。
一、智能阅读的内涵与特征
阅读是一种人类特有的行为,是人类对文字或信息载体的感官认识过程,也是人类获得知识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式。人类的阅读史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从口语时代的“朗读”,到印刷时代的“默读”,再到数字时代的“屏读”,这些转变均得益于文本复制技术的革命和书籍形式的更迭[6]。从阅读的方式来看,阅读经历了从纸质阅读到数字阅读的过程,在智能化时代到来的今天,智能阅读将成为阅读的下一个发展方向。
将智能阅读与数字阅读进行对比,可以进一步明确智能阅读的内涵和外延。首先,数字阅读是一种基于数字文本知识和数字媒介信息获取的阅读活动和文化现象[7],而智能阅读则是在保留数字阅读特点的基础上,将智能技术应用到内容的创作、传播和获取过程中。由此,本文所指的智能阅读,是以数字阅读为基础,以智能技术为核心,以智能设备为载体来进行阅读活动的阅读方式,是数字阅读的高级阶段。它具有丰富读者获取信息渠道、满足不同群体需求、提升读者阅读体验、适用于多个场景的特性。
1.丰富的阅读内容
智能阅读的内容极为丰富,主要体现在其体量大、范围广、质量高。传统的纸质阅读以书本或手抄本为载体,一本书能够承载的内容实在有限,不利于知识的扩散与传播。随着数字储存技术的发展和出版产业的革新,数字阅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逐渐成为当前主流的阅读方式。而智能阅读作为数字阅读的高级阶段,以信息技术为底层逻辑,运用5G、人工智能、云存储、云计算等科技手段,不断扩大阅读内容的体量与范围。
首先,5G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将使阅读内容的加载更加快速,阅读文本中的各类交互将突破网速的限制,推动阅读领域出现更加多样的阅读形式。同时,云存储、云计算等技术将会在智能阅读时代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海量的阅读内容将被存储在云端,降低了运营与维护成本,更方便读者阅读和分享,以及跨平台访问多种阅读资源,扩大了阅读内容的体量。
其次,人工智能高效和准确的翻译水平将会使读者在阅读外文作品时更加方便快捷,从文化角度打破国与国之间的边界,阅读的内容范围越来越广。而VR、AR等技术将会扩展阅读内容的展现形式,读者可阅读的内容不再仅限于传统的文本,而是集各种题材、类型为一体的“富媒书”。例如在2020年的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的特色展馆“未来阅读馆”中,咪咕阅读主打“5G富媒书”概念,以高清视频形式融入了风景、美食、影视、科普等多类电子书,并针对一些读者比较难理解的场景进行AR技术植入,读者可随时唤起与书中内容匹配的AR场景,满足对抽象概念和模糊场景的具象理解,感受前所未有的多维阅读生态体验[8]。在不久的未来,许多专业性较强,但在过去受到文字限制难以被大众读者所理解的内容,也将通过交互方式重新焕发活力,让科学知识更鲜活地走进普罗大众。
最后,高质量的阅读内容也体现了智能阅读的丰富性。当前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使得读者的阅读内容呈碎片化及浅表化特征,真正有价值的内容需要读者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筛选,因此产生了阅读内容“质”与“量”之间的矛盾。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智能阅读将不断利用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对众多经典读物和高质量的阅读内容进行拆分,并根据读者需求推荐或投放,从而为读者提供具有更高价值的阅读内容,满足读者对优质内容的需求,提升读者在单位时间内的阅读效率,使读者获得更高的阅读回报。
2.多样的阅读方式
智能化时代,读者的阅读方式也将更加多样。在传统阅读时期,读者只能通过阅读实体书籍、报纸获取知识和信息,阅读方式较为单一且渠道较少。但在数字阅读时期,读者的阅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看书”转為“听书”,甚至是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方式阅读,大大丰富了阅读的方式。过去作者与读者之间“点对点”的阅读方式逐渐变为“点对面”“面对面”,阅读更加大众化和平民化。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阅读方式的边界将会再一次被拓展,本文主要从交互性和社交化这两个角度对阅读方式进行分析。
首先,智能阅读的交互性相较于数字阅读时期将会有更大程度的提升。从阅读的环境来看,5G将会推动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在万物互联的情景下,成千上万的智能设备都将连接在一起,实现阅读内容在不同终端之间的兼容与切换,而且这些设备都可以与人进行交互。例如,人通过语音发号指令在智能电视上看短视频,在开车时让听书软件或新闻资讯平台进行播报,做饭时可以和智能音箱交流等,智能阅读让所有可供阅读的场景都可以实现无缝转换和融合,并且通过交互的过程提高智能设备的智能化程度。
其次,阅读的社交性也将通过智能阅读得到充分发挥。社交化阅读是未来阅读发展的趋势,但当前受到设备和软件的限制,只在较为狭窄的范围内进行分享。智能时代的阅读社交则不仅限于转发和评论等普通社交方式,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体现读者的“参与性”,体现美国传播学家亨利·詹金斯在其著作《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参与式文化》中提出的“参与式文化” [9]。读者将通过某种身份认同,积极主动地创作媒介文本、传播媒介内容、加强网络交往,从而实现文化和心灵的交流。而智能阅读也将模糊作者与读者的界限,发挥读者作为内容接受者、知识传播者乃至文化创造者的身份,为社交化阅读注入更多的想象力。
3.极致的阅读体验
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始终是阅读平台追求的目标,智能阅读时代更是如此。
从阅读的便捷性出发,数字阅读让阅读载体不再局限于厚重的书本,而是将内容统一存储在集约化的芯片中,解放了读者阅读的空间,智能阅读将在此基础上从更深层次的角度使阅读便捷化。一方面,获取内容的渠道和途径将更加便捷,智能阅读将打破渠道之间的壁垒,在不同的内容平台添加更多可互相转换跳跃的“入口”,读者可根据自己的需求探索和阅读。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在智能阅读信息获取方面的应用十分广阔。在互联网数据库建立之前,读者进行学术研究需要查阅许多书籍资料,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互联网数据库建立之后,大数据将各类学术资源整合和分析,读者只需输入关键词便能找到相关的文献和资源。未来数据库的内容还将更加丰富,与之相关的各类科技、应用、资讯将汇聚在一起供读者选择,为读者提供更为全面的资源和内容。
从阅读的真实性出发,许多读者偏爱纸质阅读的原因在于喜欢纸张的质感、翻阅时的触感和淡淡的书香,相较于电子阅读设备,他们会更加怀念纸质阅读时的体验,却又被电子阅读的便携特质所吸引。而智能阅读将会同时满足这两种需求。智能阅读在继承数字阅读便携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科技手段完善自身的阅读体验,如利用VR技术提供更加真实的阅读场景,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有机结合起来,打破虚拟和现实的界限,让平面的阅读内容瞬间变得立体和生动。以“VR+新闻”的阅读方式为例,当读者使用VR设备阅读新闻资讯时,可以体会到置身于新闻现场的感受,并能够从第一视角360°观看新闻直播。此时读者已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新闻的参与者、目击者和体验者,阅读体验更加真实。
从阅读的个性化出发,智能阅读将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个人需求。基于时间碎片化和分工精细化这两个前提,未来读者的需求将会更加精确和细分。在阅读个性化推荐和私人订制领域,“大数据+人工智能”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汇总和分析大数据,出版单位可以对当前阅读市场的整体状况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再通过人工智能对读者习惯和行为进行分析,得出读者的用户画像,掌握其阅读喜好和经济状况等,从而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内容和服务。从马斯洛需求理论来看,读者的需求也会分为不同的等级,将人类需求理论和用户画像得出的用户兴趣点结合起来,能够给读者推荐更加精准的个性化信息,并考虑不同时间、地点等变量的影响,得到读者“当前”想要看什么的结论。
二、智能阅读产业链分析
智能阅读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将改变既有的閱读模式。本文从智能阅读产业链的视角,从内容生产、内容传播和内容消费三个方面,对智能阅读各个环节进行分析。
1.内容生产过程
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将为阅读的内容生产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对作者来说,人工智能可以实现在离线和安全的状态下,帮助作者利用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实时记录灵感,并将语音转化为文字,同时还可以对内容进行实时保存、编辑和发布,有效解决创作过程中的写作和管理问题,让创作更加高效。对内容平台来说,人工智能将在内容的创作过程中发挥作用。通过对海量样本的深度学习,提升机器对自然语义理解的能力,再加上不断提高的语音识别技术,人工智能可以逐渐代替阅读内容生产过程中重复性高的人力劳动。如智能选题、智能审核、文本过滤和筛选信息,在提高阅读内容质量的同时,降低人工和时间成本。
2.内容传播过程
在阅读内容的传播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读者与内容相匹配,抑或是如何帮助读者找到他们最需要的内容。根据信息觅食理论,读者总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信息觅食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由彼得·皮罗利和斯图尔特·卡德在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提出的,主要研究人们如何在网络上导航以满足信息获取的需求[10]。因此,在内容传播的过程中,内容平台首先要将自己的页面设计得更加贴合读者需求,并将想要展示或传播的内容安排在明显的位置。从“找”到“荐”,内容平台通过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结合,实现对每一个读者准确定位并把握其偏好,从而刻画出精准的用户画像,再进行个性化推荐。从“纸”到“智”,智能技术可不断适应读者对智能化阅读的热情与需求,解决内容平台“推书难”的问题。
3.内容消费过程
当优质的内容被生产和传播后,便进入到读者的消费端。智能阅读的内容消费过程也是满足读者需求的过程。读者可以使用人工智能机器的语音交互技术获取阅读内容,而智能阅读会根据读者的个体差异和个人喜好进行内容的定制演绎,实现高品质的阅读享受。比如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实现多角色的智能区分与配音,并对人的语气语态进行模仿,不同的读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语音语调。人工智能还可以对读者的阅读过程进行实时监测,不断检验读者的感受和状态,并给出阅读建议。如当读者阅读速度明显减慢或是阅读时长超出平均阅读时间时,机器将考虑读者是否处于疲倦状态,并询问是否继续阅读。未来,智能阅读将通过人工智能结合全息成像、增强现实等技术,从语言、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全方位呈现作品,实现作者甚至是故事情节的全息投影与成像阅读,在提升阅读效率的同时,提供更加个性有趣的内容阅读体验,从技术角度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
三、智能阅读的行为研究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人类行为公式“B=f(P,E)”中,B指行为(behavior),f指函数(function),P指人(person),E指环境(environment)。公式表明,人的行为是人(单独的和群体的人)与环境(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双重作用的结果[11]。因此对于读者阅读行为的研究,本文主要从阅读环境、阅读主体展开。
1.阅读环境对阅读行为的影响
阅读环境是一个较大的概念,可从多维度对其进行分析。从宏观来看,阅读环境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环境;从微观来看,阅读的具体场景又会对读者行为产生影响。
首先,从宏观来看,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当前,国家对阅读的重要性认识更加深刻,明确建设“书香社会”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从2006年开始,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教育部等部门的共同倡导下,全国每年都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效果显著。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1.3%,全民阅读活动促进了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12]。在全民阅读环境的影响下,许多民众逐渐将阅读视作一种重要的个人能力和知识的提升方式,并因此产生相应的阅读行为。
其次,技术作为一种科技力量,是智能阅读得以发展的底层逻辑。以智能阅读的交互性为例,不断提升的交互性将使读者的阅读行为更加智能化。如全息投影技术和AR技术在阅读领域的应用,会让书中的事件和人物“活起来”,读者可以全方位地观察和学习,让从前只能存在于书中的内容逼真地出现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除此之外,人工智能与语音结合还可将语音交互应用到阅读中,从以机器为中心的系统交互走向以人为中心的自然交互。这不仅能够为用户带来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还能解放用户的双眼双手,实现多场景适应的全新阅读模式。通过智能阅读,读者的阅读行为将更加主动和丰富,读者也将体验到传统阅读时代从未接触和想象的阅读形式。
最后,阅读场景的变化会影响读者的阅读行为。“场景”的概念可以追溯至戈夫曼1959年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提出的“情景”概念,他指出,对情景进行定义是人参与社会互动的第一步[13]。而“场景”这一具体概念是 2014 年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中提出的,并指出场景时代的五大要素为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定位系统[14]。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人类生活与阅读的场景也将更加智能,智能阅读将改变读者阅读的时间、空间,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开展阅读活动。如5G应用将会改善阅读场景的体验,让以往受到信号影响而无法进行阅读的地方,包括地铁、铁路沿线等也可以进行阅读和交互,真正让阅读融入读者的生活,从而产生更加多样和丰富的阅读行为。
2.阅读主体对阅读行为的影响
阅读主体即产生阅读行为的读者,其中的影响因素包括读者阅读的动机需求、个人特征等。
具有不同动机和需求的读者,其阅读行为各不相同。当读者的动机和需求是为了获取当前生活环境的状态和信息时,其通常会选择阅读新闻资讯平台的各类信息内容,并偏向于浅阅读和浏览性阅读。此时,智能阅读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相结合的方式,为读者筛选最有可能关注的内容,并进行合理的排序,将内容推送给读者,让读者能夠快速地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若当前读者的需求和动机是为了深层次地了解信息或知识时,其可能会选择更加深入的阅读方式,智能阅读便可以据此提供层次清晰、更为专业的知识和内容。
读者个人特征差异也会产生不同的阅读行为,智能阅读将按照不同读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兴趣爱好进行内容推送。如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对作品类型的选择有较大差别,并影响其阅读行为。相关阅读报告内容显示,50后、60后读者选择经典名著、历史传记的占比更高[12],此类内容通常不需要较强的交互性,因此读者通常选择听书的方式进行简单交互;70后、80后读者则偏爱社科人文、经济管理等类别的书目,并且可以适应多样的交互方式;90后、00后读者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对智能阅读的接受程度更高,对科幻及网络文学有更加浓厚的兴趣,而此类作品通过AR、VR等沉浸式技术的加持,将会焕发更大的魅力。此外,不同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行为也不尽相同,因为不同个体间知识结构的差异,其知识获取能力和需求将有所变化,需要阅读内容做到“千人千面”。而智能阅读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可以满足上述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并根据读者状态实时调整,适应不同个体之间的阅读行为。
四、结语
智能阅读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虽然发轫于数字阅读,但又用智能化的手段超越数字阅读本身,并将给读者带来丰富的阅读内容、多样的阅读方式和多元的阅读体验。同时,智能阅读的智能还将运用在阅读产业链的革新方面。从内容生产的角度,智能阅读为作者和内容平台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类型;从内容传播的角度,智能阅读为读者和内容平台的沟通搭建起桥梁;从内容消费的角度,智能阅读满足了用户的差异化需求,整体上实现了阅读产业链的良性循环。智能阅读在阅读环境、阅读主体等方面影响着读者的阅读行为,并且这种影响将会随着科技的发展愈发深刻。因此,积极拥抱技术,迎合智能阅读的兴起,将是出版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智能阅读当前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策和法律进行规范和引导,才能让智能阅读惠及每一位读者。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 (2021-03-13)[2021-07-07]. http://politics. people. com. cn/n1/2021/0313/c1001-32050444. html.
[2] 中宣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全民阅读工作的通知》[EB/OL]. (2021-03-17)[2021-07-07]. http://www. gov. cn/xinwen/2021-03/17/content_5593481. htm.
[3] 张新新,杜方伟. 科技赋能出版:“十三五”时期出版业数字技术的应用[J]. 中国编辑,2020 (12):4-11.
[4] 方卿,王欣月,王嘉昀. 智能阅读:新时代阅读的新趋势[J]. 科技与出版,2021 (5):12-18.
[5] 韩晓燕. 社交媒体环境下阅读的智能化转向[J]. 出版广角,2019 (5):74-76.
[6] 赵丽华. 从朗读到有声阅读:阅读史视野中的“听书”[J]. 现代出版,2018 (1):71-76.
[7] 柯平. 数字阅读的基本理论问题[J]. 图书馆,2015 (6):1-6+36.
[8]“未来阅读”的无限可能[N]. 惠州日报,2020-09-01.
[9] 亨利·詹金斯. 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M]. 郑熙青,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10] 信息觅食:一种人们如何在网络上导航的理论[EB/OL]. (2021-03-26)[2021-07-08]. https://www. douban. com/note/798022763/.
[11] 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 心理学大辞典(下卷)[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2] 2020全民阅读报告 解读中国读者阅读特征与趋势[EB/OL]. (2020-04-20)[2021-07-08]. https://baijiahao. baidu. com/s?id=1664482749045556243&wfr=spider&for=pc.
[13]歐文·戈夫曼. 日程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 冯钢,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14] 罗伯特·斯考伯,谢尔·伊斯雷尔. 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 [M]. 赵乾坤,周宝曜,译.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