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理、核心、效果:新媒体语篇的框层分析及其互动关系
2021-08-11吴兰
【关 键 词】融合新闻;新媒体语篇;框架结构;互动关系
【作者单位】吴兰,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
【基金项目】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数字广西建设背景下新媒体编辑多模态话语传播研究”阶段性成果(20BXW004);2019年国家民委教改项目阶段性成果(19043)。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3.020
全媒体时代,数字化技术加速媒介融合发展,媒介新闻产品若仅延续传统的新闻叙事方式和报道方式,则无法满足媒介全息互动、智能交互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形式多样的融合新闻应运而生,这是新闻产品报道思维模式变革与报道内容、形式创新的一种趋势。融合新闻由静态和动态的多模态话语元素融合而成,最终以新媒体语篇形式呈现给受众。本文通过探讨新媒体语篇的框架层次及其互动关系,厘清新媒体语篇的框架层次及运作规律,展现新媒体语篇的形态特征、意义和传播效果,以期解构融合新闻的多模态新媒体话语体系。
一、新媒体语篇:融合新闻的多模态话语呈现
融合新闻是一种互联网新闻,其采集与呈现过程是建立在媒介技术发展与融合思维之上的终端新闻产品[1]。融合新闻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利用数字技术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Flash和超链接等多种媒介元素集于一体,以组合、重构的数字叙事方式使新闻内容以静态的信息图像或动态的交互页面等形式多样化、多元化呈现,赋予新闻更加丰富的内涵以及新的信息传播形态。融合新闻从内容编辑到渠道传播都打破了传统模式,实现创新,信息来源更加多元化,采编过程更是整合、高效和便捷,新闻传播渠道更加开放、迅速和精准。融合新闻的呈现形态更具交互性、多样性、趣味性,尤其是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符号的数字化兼容叙事模式,语篇结构呈现多模态的非线性叙事。
融合新闻是媒介融合背景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多模态话语。多模态话语是一种通过视、听、触等多种感觉媒介,融合语言、文字、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交流模态传递信息,互动交流的符号语篇[2]。以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研究融合新闻,核心是分析融合新闻的新媒体语篇,从语用策略的角度研究新媒体语篇才能更深入、更全面地解构融合新闻。全媒体时代,数字化转向、动静状态融合、多模态话语交际的多维空间让融合新闻的多模态话语以新媒体语篇的形式呈现。新媒体语篇是融合新闻中体现报道意图的完整文本,由多模态话语构成符号和视觉系统,体现了信息传播的清晰性和生动性。新媒体语篇作为融合新闻话语实践的表现形式,包含三个框层,即语境层、信息层和传播层。新媒体语篇的生成机理始于语境层,核心命题内嵌于信息层,目的和效果外显于传播层,每一层面既独立又与其他层面耦合作用,具有再现功能、互动功能和构成功能。
二、语境层:生成机理
解析新媒体语篇的框层结构要以媒介生态环境中的“语境”为起点,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等均对语境展开了深入的研究。1884年,德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弗雷格提出了仅限于理论或语言体系本身“语境原则”,此后,“语境原则”随着“用法论”的兴起而扩大到语言的使用环境和对象中;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将语境定义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两类。从语用学的角度看,新媒体语篇是一种话语实体,新媒体语篇在一定的语境中产生,受众对新媒体语篇的理解也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更为重要的是新媒体语篇的意义由语境决定。语境对新媒体语篇的编码和译码产生制约作用,是新媒体语篇的意义表达、话语效果产生的环境,与背景、心理和情景等因素合集有着密切关系。透过语境可以了解新媒体语篇的结构、语用意义的变化及其规律。
新媒体语篇的语境因素合集可分为背景、情景、文本、视觉和社交语境。背景语境指与融合新闻中与具体事件相关的社会、文化、地理、人文、历史等一般知识或常识。随着媒体的融合发展,背景语境的运用更加多样丰富,由此出现泛媒体语境。在共通的意义空间中,背景语境通过超链接勾连事件的来龙去脉,互动呈现,有助于新闻被传播者更好地传播,接收者更充分地了解。情景语境是指融合新闻中与时间、地点、场合、目的、对象等特定情景相关的因素关系。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认为,情景因素包含语场、语旨和语式。新媒体编辑正在进行的编辑活动或编辑行为即语场;新媒体编辑依托新媒体语篇与受众进行互动,彼此之间的角色和关系即语旨;新媒体语篇在具体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和意义即语式。文本语境是指由融合新闻的新媒体语篇特征、句际形态等因素而构成的“上下文”关系,这是新媒体语篇中由微观层面的语音、词汇、句子等语法层面而构成的语境。文本语境蕴涵的意义由受众通过解读和意识参与后才能被理解,视觉语境是指新媒体语篇在客户端、移动端呈现的诸如图像、颜色、空间等内容环境。由于融合新闻对信息呈现和获取效率有着较高需求,因此视觉语境在新媒体语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媒体语篇通过视觉语境得到了充分体现,使话语更加真实,用户甚至无需阅读文本即可明了语篇的意义。
数字技术、超链接技术在颠覆传统语境的同时创造了新的语境,即社交语境。融合新闻尤其强调议题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对话,因此新媒体语篇的语境相应拓展了应用社交语境和虚拟社交语境。在应用社交语境,编辑与用户可以直接参与交际过程,此时的互动对话就具有多模态的特性。虚拟社交语境是在VR新闻、数据新闻等融合新闻中融入了三维场景、互动设置、虚拟主播、游戏的虚拟场景,使用户更深刻地感知和认知新闻。由于媒体融合后语境细化,社交语境分化为多个小语境,编辑与用户则需要在不同语境中根据交际目的不断切换多种符号表达方式,多种符号资源则以其独特的形式,耦合协作构建新媒体语篇的整体意义。
三、信息层:核心命题
信息层是新媒体语篇语境化的产物,由语篇语法、叙事模式和意义生成三个维度构成。语篇元素形成表意结构,建构命题,叙事模式打造记忆性文本,统一认知,并生成目标意图。这三个维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新闻语言的形式与结构,具有多重性、阶段性和复杂性等特性。
新媒体语篇可以拆解为文字、图片、图表、音频、动画(漫画)、视频、超链接、互动设置等元素。文字是新媒体语篇最基础的构成元素,能够串联其他新媒体语篇元素;图形、图表是制作融合新闻时必要的语篇构成要元素;文字、图形、图表等要素经过新媒体编辑改造和组合,形成因果、补充、增强等具有思维联系的融合新闻必要的形态结构;音频作为伴随媒介拓宽传播接收渠道,让用户对新闻的接收诉诸听觉;动画和视频融合了文字、图像和音频,能直观传播信息,更易于被用户接收和理解;超链接在融合新闻中更是得到全方位的应用,任何符号元素都可以转换为超链接,能让融合新闻报道更加多维立体地呈现,在时间和空间中补充和延伸更多信息。新媒体语篇中的文字、图片、音视频和超链接等元素在H5、AR/ VR技术的应用下,综合体现在互动设置上。互动设置强调新媒体编辑与用户、用户与用户、用户与内容之间的交互,使用户深度参与融合新闻。新媒体语篇的语篇元素组合运用,形成静态组合式、交互式组合式两类新媒体语篇。静态组合式最常见的为“文字+图片+图表+超链接”的组合。交互组合式则常以“文字+图片+音视频+超链接+互动设置”的形式出现。这两类新媒体语篇均已在人民网、新华网、广西新闻网等“两微两端一网”媒介平台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从构成角度看,新媒体语篇的结构方式可分为内在和外在的逻辑结构。内在构成方式的符号结构由词法、句法、语义、语用等元素立体式地搭配、聚合而成,并融入编辑意图。新媒体语篇的词法以语素为基本单位,是新媒体文本的词汇构成、组合、分类的使用法则和形态变化规律。句法以词为基础,是句子的内部结构组成和排列的固定用法。词法与句法有着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密切关系,二者共同组成了语法。融合新闻通过语句的结构、特征、功能和指向等层面对表述的对象进行描述,应用真实具体的细节与语篇相对应,与现实事物相勾连,形成动态的表意结构,表达新媒体语篇意义,增加语篇的说服力。
叙事逻辑是新媒体语篇的外在构成方式。融合新闻意味着一种全新的话语实践 [3]。新媒体语篇叙事过程包含解码、释码、处理、生成、转化、结晶等多项环节。前三个环节是对新媒体语篇微观结构进行设置,以组合、重构的数字叙事方式使新闻内容得以多样化、多元化呈现,形成动态表意结构,通过生成局部性的微观结构和全局性宏观结构,形成记忆性文本后转化为情景认知模式。
新媒体语篇倾向于解构符号意义共时、历时的组织逻辑和叙事逻辑。新媒体语篇符号自身的内在潜质决定了叙事逻辑,符号之间存在各类语义关系,又有不同的语义分配。因此,新媒体语篇的叙事过程需要寻求对文字、图像、音视频等语篇元素的综合理解。新媒体语篇中的文字与图像、音视频的组合构造是对社会现实的诠释和心理现实的再现重构。这种组合构造并不仅是对现实结构形式上的简单复制,还是新媒体语篇所生成的现实景象与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语义色彩。新闻语篇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达成自己的传播意图,传递着各自的文化和意识形态[4]。将多模态的意义生成资源综合应用到新媒体语篇后使得融合新闻的意义生成潜能成倍增加,更好地呈现新媒体语篇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
四、传播层:效果呈现
新媒体语篇本质上是一种数字化的叙事模式,媒体通过多媒介元素的组合,为用户带来集成体验,也让融合新闻的传播力与影响力随之增强[5]。新媒体语篇内嵌于意义,承载于符号,赋能于传播,实现界面形态和信息内涵的高效传达。传播层揭示新媒体编辑依托全媒体运用多模态话语进行内容的海量整合、深耕细作、多模态制作的能力和话语传播策略。在传播层面,新媒体语篇的传播渠道,新媒体编辑所采用的传播策略,新媒体编辑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均影响着意义和效果的呈现。
全媒体时代,新媒介技术充分应用于融合新闻报道中,新媒体语篇通过“两微两端一网”等媒介平台进行发布。不同的媒介平台各具特点和优势,媒介平台渠道不同,新媒体语篇的传播方式也不同,同样的信息内容可以表现为文字、动图、数据、长漫画、短视频或长视频等多模态形态的组合和重构。在技术平台的支持下,媒体客户端通常以短视频或全景视频等视频语篇元素的形式直击事件现场。媒体客户端切入直播信号同步直播事件现场情况,并辅以H5或VR技术营造新闻虚拟场景,全息交互、智能交互,让用户参与并沉浸于新闻中。与此同时,媒体还以文字、图片、音视频、动画、超链接等元素进行整合、转换,使新闻内容得以多样化、多元化呈现。这样,新媒体语篇既能在网站平台以网页、数据新闻或网络专题的形式详细地进行新闻事件报道,又能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送精选内容。在发布过程中,融合新闻以多平台、多渠道、多终端的发布模式进行新闻发布,最终在融媒体矩阵中以全媒体姿态为用户提供新闻信息,新闻发布更具精细化和针对性。新媒體语篇充分考虑了新闻内容的适应性和渠道多元性,有利于多模态的新媒体语篇在平台渠道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最终构建一个强有力的多模态传播矩阵。
融合新闻是主流媒体的话语产品,主流媒体采用的传播策略对融合新闻的效果呈现有着重要影响。在新的传播格局中,主流媒体在充分透析新时代用户和新社交平台特点的基础上重视新闻内容质量、弥合时空差异,利用移动化、场景化、智能化、个性化的社交媒体,赋能新场景、新生态,采用新媒体语篇的“人格化”传播策略,利用直播、短视频等新一代用户接受度极高的形式,使数据存储向知识存储转变。诸多媒体在融合过程中重视客户端、公众号等“到达端”平台的制作与开发,但也未忽视融合新闻的编辑和制作的“生产端”的创新与变革。大多数新媒体编辑实现了场景化思维、视觉化思维、用户需求化思维的创新,充分挖掘、及时报道热点话题,在重视语言结构规范化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叙事结构和修辞手法,摒弃了原有新闻语言刻板、严肃的表达方式,从多维、多模态的组合关系中通过视觉形象来营造深层次的新媒体语篇。新媒体编辑也极为注重用户需求与体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贯穿着场景化和视觉化思维,以人格化的语言风格与受众交流,让受众深度参与内容的议题设置及内容生产,及时传达受众所需要的真实信息,进行数字化叙事,突破时空限制,多模态、立体化的展现新闻,以跨文化思维、多语种平台、多屏互动等形式发布,使新闻更具可读性和趣味性。这些传播策略提升了新媒体语篇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达到了传播效果,在多模态新媒体话语体系中讲好了中国故事。
全媒体时代,新兴技术发展日益精进,融合新闻已是当下和未来传媒业发展的趋势。融合新闻的新媒体语篇实践和操作仍将进一步磨合和探索。新媒体语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理论基础,置身于语境、信息和传播的框架中,系统考量多种模态的互动关系,综合分析语境的复杂性、语篇元素的多重性、意义解读的可靠性、叙事模式的逻辑性,这是把握新媒体语篇层次与层次之间、框层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机制,明确融合新闻的话语建构方式,建设融通中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必要之举。
|参考文献|
[1] 刘冰. 融合新闻:互联网时代新闻样式重塑[J]. 中国出版,2017(22):22-25.
[2] 吴兰. 新媒体编辑多模态话语的研究范畴与理论框架[J]. 中国编辑,2021(1):31-36.
[3] 刘涛. 作为话语实践的融合新闻[J]. 教育传媒研究,2020(4):15-18.
[4] 严轶伦. 基于知识解析体系的语篇综合分析模式[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5] 常江,徐帅. 亨利·詹金斯:社会的发展最终落脚于人民的选择:数字时代的叙事、文化与社会变革[J]. 新闻界,2018(1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