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漏何在
2021-08-11金明大
金明大
7月20日,郑州市民在积水中前行(侯建勋/摄)
7月26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主持召开视频会议,研究做好当前和下一步抗洪抢险救灾和防汛工作。
李克强说,要突出重点,加强薄弱环节。密切雨情汛情和台风监测预报,强化预警响应机制,做到及时预警、及时反应,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群众自我防护意识。紧急情况下,针对城市严重内涝,要及时组织群众避险,除特殊行业外果断实施停工停学停业,保障医院等重要单位电力、供水、通讯畅通。特别是对人流密集的城市地铁、隧道、地下空间等,要有保障群众安全的硬措施,宁可过一些、严一些,该停就停、该封就封,切实避免人员伤亡。
事实上,对标相关要求可以发现,郑州此次灾情应对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疏漏,需要尽快进行完善修补。
有预警,有要求,却没有停课、停业、停运。
响应滞后
郑州市7月20日的这轮强降雨,之所以造成如此重大的人员伤亡,主要是因为当时正值下班、放学时间,大量人员被困在路上、地铁里或隧道中。
当天郑州下大暴雨,却没有停课、停业,地铁也没有停运,是天气预报没有预警吗?
郑州市气象局官方微博@郑州气象 显示,从7月19日22时12分至7月20日16时24分,郑州市气象局局长连续签发了5次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并告知了防御指南: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应急和抢险工作;停止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做好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和抢险工作。
另据《郑州日报》报道,早在郑州暴雨之前,7月19日,郑州市主要负责同志就现场检查督导防汛工作,要求从严从细从实落实防汛责任和工作任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有预警,有要求,却没有停课、停业、停运。
对于这个问题,上级部门意识到了它的严重性,并进行了相应部署。
7月25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加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抓紧完善落实应急响应机制。坚持“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原则,按照最严酷的极端天气情况完善应急预案,建立第一时间响应机制。一旦出现极端天气等非常情况,要坚决即时启动最高等级响应,该停学的停学,该停工的停工,该停业的停业,该停运的停运,对隧道、涵洞等易涝区段,要及时警戒并采取封路措施,有序疏散群众,杜绝侥幸心理,克服麻痹思想,防止贻误战机,尽最大可能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此后,当郑州市再次面临暴雨天气时,及时进行了停课安排。
受台风“烟花”外围云系影响,27日至29日郑州市有中雨,东部有大雨,局部暴雨。为做好此次台风暴雨的防范工作,郑州市教育局印发《关于做好台风暴雨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学校(单位)立即进入战时状态;所有校外培训机构全部暂停培训活动。27至29日三天,暂停一切教育教学活动。
7月19日08时——7月20日21时,河南省及周边地区降水量实况图
隧道进水
7月20日,郑州突降暴雨期间,多段“乘客被困地铁5号线”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让人看了异常揪心。
视频显示,车厢内,大量乘客站在齐腰深的水中,等待救援。车窗外,洪流滚滚,浑浊的泥水从缝隙中不断涌入。多位被困者的逃生记录显示,他们乘坐的地铁多次临时停车后,最后停在沙口路站与海滩寺站之间。大量洪水开始从门缝中涌入,先是漫过脚面,然后涨至大腿,后来淹到胸口,一度到达脖子位置,部分车厢水位甚至没过头顶。
虽然大家互相鼓励,积极自救,拨打各种求救电话,并在列车司机的带领下试图逃离隧道,但未能成功。回到车厢后,水面继续上涨,水深、低温、缺氧、恐惧……有的人开始绝望,有的人放声大哭,有的人打电话交代后事,有的人堅持不住陷入昏迷。后来,救援人员赶到,救助被困乘客脱险。
本次地铁灌水事故,共造成14名乘客不幸遇难。
对于本次郑州地铁5号线伤亡事故发生的原因,郑州地铁官方微博解释,是郑州地铁5号线五龙口停车场及其周边区域积水冲垮出入场线挡水墙进入正线区间所致。
事后回顾可知,洪水灌入地铁隧道时,地铁司机并不知情,地铁运营方也不知情,否则无法解释地铁为何正常运营。
事发第二天,7月21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印发紧急通知部署做好城市轨道交通防汛工作,要求运营单位要充分汲取近期发生的雨水倒灌事件教训,进一步调整完善应急预案,对超设计暴雨强度等非常规情况下采取停运列车,疏散乘客,关闭车站等应急措施。当发生淹水倒灌等突发事件时,严格按照《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管理办法》要求,不具备安全运行条件的,应坚决停运。
7月22日,在郑州京广路隧道口,被淹的机动车露出水面(张浩然/摄)
7月26日,国务院安委办、国家防办、应急管理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召开全国城市地铁安全防范专题视频会议指出,要以强烈的底线思维落实地铁防汛安全措施,严格落实地方领导责任、预警响应和应急处置措施,遇有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危及运营安全,地铁运营单位要依法果断处置,按规定暂停部分区段或者全线网的运营,及时启动应急保障预案,并报告地铁交通运营主管部门。
作为郑州城区交通动脉之一的京广路隧道,也成了这次郑州洪涝的重灾区。7月20日下午,大量车辆、人员被困这里,造成247辆车被淹、6人遇难。
公开信息显示,郑京广路隧道主线全长1835米,隧道总高6米, 2012年4月28日一期工程建成开通,2017年9月二期工程完工。
据河南当地媒体两个月前报道,京广路隧道还是一条“智慧隧道”——“会思考、会说话”,能够感知车辆停留和人员进入,并在有突发事故发生时,能够实现人员的精准快速搜救等功能。
据报道,作为郑州城市大脑·智慧城管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启动的郑州智慧隧道一期(京广路隧道试点)建设工作已经步入尾声。在郑州市隧道中心指挥大厅内,智慧大屏让隧道内场景一览无余。这里实时监控并显示隧道内各项设备的数据,提供病害、隐患、预警等信息分析。
其中,隐患事故感知模块和应急管理模块,是保障隧道安全,处置各种突发情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模块通过融合隧道弱电系统数据和共享的气象数据、应急事件数据,并借助郑州城市大脑建设统一的视频平台,为隧道各类隐患和事故的感知,制定了事件规则,以及对各类设备问题、恶劣天气、违章停车等突发情况,提供了早识别、早发现、早跟踪、早处置的应急处置工作基础。“比如隧道内有车辆停留或行人进入,感知模块就会立即通过隧道内监控设备进行抓拍,并感知它停留、进入原因。如果有突发事故发生,我们能通过后台记录的人员最后所在位置,实现人员的精准快速搜救等功能。”
为避免隧道内信号不畅影响定位,目前京广隧道侧墙每隔200米布设有一部紧急电话,可以同指挥中心进行双向实时通话。此外本期建设还有一个信息多渠道发布模块,结合大数据提供准确信息。
但媒体报道如此看重的“智慧隧道”,遇到暴雨灾情仍出现人员伤亡,原因值得深思。
韧性不足
近年来,郑州一直努力推进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2017年,郑州市规划部门发布了《郑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7-2030年)》。在2021年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亦明确提出“统筹地上地下,推广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
本次暴雨灾害发生后,不少网友质疑:海绵城市为何失效?
对此,有专家表示,此次河南遭遇的大雨灾害非常罕见,一天降了去年全年三分之一的雨量,已超出海绵城市所能应对的能力。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注册城乡规划师修林涛曾撰文表示,在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韧性城市概念最初主要应用于城市防灾领域,是指城市在面对飓风、洪水等自然灾害时,城市基础设施系统能够有效抵御灾害冲击,避免发生内涝、断电、断水、交通瘫痪等情况,并有在灾后迅速恢复正常运转的能力。广义上的韧性城市,是指城市在面临经济危机、公共卫生事件、地震、洪水、火灾、战争、恐怖袭击等突发“黑天鹅”事件时,能够快速响应,维持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物资保障等系统的基本运转,并具有在冲击结束后迅速恢复,达到更安全状态的能力。
尽管此次郑州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并非海绵城市失效之过,但在韧性城市建设方面,显然存在不足。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各城市因地制宜基本形成“源頭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排水防涝能力显著提升,内涝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防治标准内的降雨,老城区雨停后能够及时排干积水,低洼地区防洪排涝能力大幅提升,历史上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易涝积水点全面消除,新城区不再出现“城市看海”现象;在超出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条件下,城市生命线工程等重要市政基础设施功能不丧失,基本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到2035年,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排水防涝能力与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要求更加匹配,总体消除防治标准内降雨条件下的城市内涝现象。
上图:7月22日,在郑州市中牟县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附近,救援人员利用舟艇转移人员(才扬/摄)下图:7 月26 日,在郑州市中牟县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附近同样的位置,社会车辆已经正常通行(李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