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养老”新业态的融合态势及优化路径分析
2021-08-11方永恒惠宇吉刘佳敏
方永恒 惠宇吉 刘佳敏
摘要:为应对加速老龄化背景下愈加复杂的养老服务需求,“养老+智能”成为新形势下变革养老服务体系的新路径。近年来,全国各地在智能化养老服务方式上进行了各种探索,为深入了解我国智能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通过构建时间序列VAR模型,探寻2009—2018年我国智能养老新业态的融合态势,分析结果发现两者在融合过程中,前期互动起伏较大,后期融合路径趋于平缓,且总体融合深度较低,尚未真正实现融会互通。依据高龄人群、智能科技系统、政府及社会在养老服务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剖析“养老+智能”陷入困境的原因,提出扩大有效需求、增加产品多元性、规范行业标准、培养复合型人才等措施,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有效缓解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
关键词:智能养老;融合态势;优化路径;新业态
中图分类号:D669.6文献标识码: ADOI:10.3969/j.issn.1003-8256.2021.02.00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0引言
随着老龄人口不断增加,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不可避免地受到“银色浪潮”的冲击。老龄人口绝对数量的增长加剧社会养老负担,家庭结构小型化、少子化的趋势正逐渐减弱传统养老模式的功能。在社会人口结构转型的同时,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是不可忽视的时代特征[1],数字化与智能化手段有效延伸了养老服务供给的功能,为缓解养老压力提供了新的选择。2018年《智能养老蓝皮书:中国智能养老产业发展报告》中指出,2020年后中国老年人口进入第二次增长高峰的同时,智慧养老服务产业也将进入成熟期,在此期间,顺应“创新、整合、应用、共享”的新趋势,以全力应对老龄化深入过程中的各项问题。
新形势下,产业融合已成为高新技术普及推广背景下的现实选择,不同行业间跨界整合,产业重新分化、融合至一种新型的组合形态,形成新业态。养老与智能技术的融合,是指将大数据、智能设备、互联网等前沿科技应用于养老服务过程中,为老年人提供全天候、多层次、高效便捷的“线上线下”健康养老服务,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2]。作为现代化的一种新型健康养老方式,智能化养老在带来优质养老服务的同时,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潜力,推动银色经济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
近年来,我国“智能+养老”新业态的融合发展在国家政策的积极推动下取得一定进展,但其发展模式依然初步探索阶段。发展过程中顶层设计不充分,缺乏科学规范的行业标准、管理信息技术隐私泄露问题、老龄群体银色鸿沟的学习障碍等滞阻因素广泛存在,需求群体对于智能化养老新模式的认可度不高、有效需求水平始终较低。鉴于此,聚焦智能化养老发展实践现状,在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智能+养老”产业融合发展数据,分析两者的融合发展态势,探寻发展规律并识别现实问题所在。从各责任主体视角出发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为智能化养老的发展提供参考建议,使老年人享受到更高效、更优质、更便捷的养老服务,推动两者进一步的高效融合发展,实现经济“新常态”下养老服务业与智能产业发展的和谐共生。
1相关研究文献梳理
智能养老领域的研究,起步于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提出的“全智能化老年系统”概念,指打破空间约束,为老人提供高质量、高享受的居家养老服务。国外学者更多从智能技术角度,即智能家居的应用来解读智能养老的意义,他们认为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依托信息技术系统将成为未来医疗健康的基础。Chan[3]相信配备传感器、生物医学监控器智能家居的住宅,通过实时监控老人生活起居状况,了解真实需求和增强老人自理能力,进而保证身心健康发展。Jalal A等[4]重点关注物联网环境下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升,智能家居设备与老年人的交互设计的应用,强调产品设计中人机互动的重要性。Skubic M[5]认为智能家居的使用并不仅限于考虑高龄人群的需求与偏好,现代信息技术用以评估独立生活的老人活动也具有关键意义。Siva S等[6]描述了一种先进的智能传感器、网络技术和数据处理系统持续监察长者的方法的发展,比较各种智能设备的功能,提出应结合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其特点设计定制化的智能产品。
虽然我国智能技术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学者对于养老服务与智能科技融合的探讨逐渐深入,一方面重点关注我国智能养老融合的必要性与现状,左美云[7]认为通过利用社交网、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围绕老年人生活等各方面的健康管理與娱乐服务,实现人与技术的友好性、自助式、个性化的智能交互;潘峰等[8]分析社区养老的发展困境,提出利用互联网技术改变信息传递方式,提高养老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互联网技术与养老服务的有效融合;朱海龙[9]发现智能养老作为一种全新的探索方式,可以增强老年人的主体性,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有效解决养老供需不平衡问题;另一方面众多学者提出解决智能养老发展瓶颈的措施,张丽雅[10]指出应扩大优质智能养老项目的覆盖面,强化养老服务的信息化标准,缩小地区间智能养老服务供给的差异,有效发挥信息技术在优化智能养老服务方面的作用;郝涛等[11]指出在互联网技术的大背景下,应积极构建以互联网平台、智能技术为依托的老年残障人士的社会养老服务支持系统;林瑜胜[12]指出是现阶段制约虚拟养老院发展的主要瓶颈包括:财政支出压力大、市场参与程度较低、服务供给水平有限等问题,并围绕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水平的角度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综上所述,智能化养老的发展在国内外学者研究领域都获得一定的认可,两者的融合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但目前国外学者在智能养老领域研究重点多是从智能家居的角度来考虑养老功能的实现,强调智能设备和技术手段在养老服务层面的具体功能。国内学者研究多侧重于对理论概念、运行模式、现实困境以及对策的定性分析。都鲜见对于“养老+智能”融合现状的定量分析,尤其缺少利用相关数据和计量方法对智能化养老的趋势探讨。因此,基于新业态发展的动态性特点,利用相关数据量化考证“智能+养老”两者融合是否具有创造新业态的能力、两者融合程度及发展趋势,以期解决现实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威胁与挑战。
2“养老+智能”新业态融合互动模型
在探讨养老服务与智能技术融合发展关系的方法上,主要关注两者的融合发展互动态势。传统的经济计量方法以理论为基础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但经济理论不足以严密地说明变量间的动态联系,而VAR模型可以构建范围时间内变量的关联趋势及预测未来发展状况,且可以对较小样本数据进行精准描述,我国智能产业发展较晚,可获得样本数据量较少,所以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选择构建时间序列VAR模型探讨我国智能化养老近十年的发展态势。
2.1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鉴于养老服务业涉及多行业发展,我国官方网站尚未公布完整的养老服务业规模数据,本文选取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作为养老服务业产值规模的替代;智能养老设备使用与老年人口与智能产业直接相关,其发展规模可体现“养老+智能”的融合现状水平。故选取2009—2018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与智能养老设备规模作为研究变量,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信通院、前瞻产业研究院公布的相关数据。
各变量之间单位与量纲不同,为增强各因素之间的可比性,采用初值化变换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进而变换成规范尺度下的变量(表1)。
2.2指标变量ADF检验
构建完整的VAR模型要求平稳的时间序列,因此必须对各研究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运用EViews10.0版本对原时间序列数据进行ADF检验。发现各变量的原始数据都为非平稳数据,经过一阶差分之后出现平稳,即在1%,5%,10%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故在此基础上可进行进一步研究(表2)。
2.3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构建及相关分析
向量自回归模型可以用来分析变量间的动态关系,即通过脉冲响应模型和方差分解来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滞后阶数为P的VAR模型为:
上述方程结果需要根据SC和AIC信息准则确定内生变量的滞后信息,经过测试发现滞后1期更合适,结果如表3所示:
VAR模型的數据平稳性是进行脉冲响应分析的前提,如图1所示,VAR模型的所有根都落在圈内,说明研究变量满足稳定性条件,可进行下一步的脉冲响应分析。
2.4脉冲响应结果分析
脉冲响应主要用来分析一个内生变量冲击对另一变量产生的脉冲影响程度。
变量D(X)(老年人口规模)与变量D(Y)(智能养老产业规模)的脉冲响应曲线如图2所示,可看出两者对彼此的影响在前期波动加大,后期逐渐趋于稳定,且明显的是双方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为相互促进的作用。左图表示D(X)的脉冲响应时间反应路径图,1~3期波动幅度较大,2期为转折点。智能养老设备起初发展阶段,对社会造成一定影响,高龄群体对智能设备的使用充满好奇与期待,刺激了消费需求的增加,经过一段适应期过渡,高新技术逐渐普及,现代智能科技在人类社会生活广泛使用,不同种类的智能设备在市场上大量涌现,致使大众群体对智能养老设备的反应趋于平缓,同类设备的出现降低了需求方对产品的吸引力,接受度与认可度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右图表示D(Y)的脉冲响应时间反应路径图,同样前3期出现较大反应,与左图不同的是,D(X)与D(Y)表现出趋于一致的走向,发展前期潜在的市场需求促进了智能养老设备规模的增长,D(Y)随着D(X)的变化而变化,呈明显的正相关。但是,增长的趋势并不理想,近年来虽然国家政策大力推动智能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的使用,由于智能设备技术与各种社会因素,如产品功能单一化、产品智慧性不足、信息平台隐私保护等问题,都会影响“养老+人工智能”实现有效融合。
2.5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研究其他内生变量对所研究变量预测方差的贡献程度。从图3左可以看出,D(Y)对D(X)的贡献率超过50%,说明智能养老设备的使用对老年人的生活产生了正面影响,提供养老服务过程中融入智能科技手段有效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老年人群生理与心理的健康发展,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群的养老服务需求,对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做出贡献。相比之下,图3右显示D(X)对D(Y)的贡献率极低,即高龄人群对于智能养老设备使用的贡献率依然较低,说明现阶段我国老龄群体对智能化养老产品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依然较低,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智能养老设备使用尚未普及。其中存在的因素可能为智能养老设备支付费用过高、银色鸿沟学习障碍、传统思想观念束缚等,可见我国智能技术手段与养老服务的融合现状还存在较多问题亟须攻克。
通过构建时间序列VAR模型,发现老年人与智能设备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彼此可以相互促进。一方面,老龄人口的增加给智能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前景,智能技术的辅助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养老服务,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幸福感。但目前,我国智能养老服务的融合发展仍存在很多滞阻因素亟须解决,两者融合互动深度有待加强,各主体参与度与积极性有待强化,唯有攻克难题才能促进“养老+智能”新业态的有效融合。
3“养老+智能”新业态融合瓶颈及优化路径
我国智能养老产业自2010年起步发展至今,近十年期间实现了从探索阶段到示范阶段的成长,但相较其他产业,两者的融合深度依然较低。智能产业作为新兴发展事物,体系结构仍不完善,加之传统养老服务业存在的不足。智能化养老在实现高效融合的过程中无疑会面临诸多梗阻。“养老+智能”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同时也会对尚不成熟的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智能养老产业是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优质服务的新兴业态,一定程度上有效弥补了养老服务的供需缺口[13]。因此,准确识别并解决我国智能养老发展现阶段所存在各项问题,对促进两者融合与共生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1发展瓶颈因素分析
作为政府推行的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养老+智能”融合过程中涉及多方主体的参与与配合,从高龄老人、智能技术系统、政府及社会四大主体行为角度,分析“养老+智能”新业态融合发展困境,进而有针对性的探寻智能养老产业发展的优化路径。
3.1.1需求层面:老年人有效需求不足,智能化产品接受程度低
智能养老服务的需求端主体主要为高龄人群,尤其是对失能、半失能及空巢老人而言,智能设备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养老服务。目前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比例11.9%,智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前景不容小觑,但真正决定发展规模的因素是有效需求水平,即老年人对智能科技的接受与认可程度。而智能养老模式在我国并未被广泛接受,认同群体仅为小部分人群,原因可能为以下方面:第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传统“养儿防老”思想观念的影响,家人的陪伴与照护是老人最为期望的生活方式,居家养老模式很长时间以来都是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14]。智能设备虽然可以帮助解决部分生活问题,但过程中缺少互动式的情感交流,始终无法取代家人的核心地位。第二,对高科技智能产品的操作障碍。某些智能养老设备操作复杂,老年群体的学习和使用能力有限,难以熟练运用高科技设备,加之对网络技术安全系统缺乏信任,从而对高科技设备产生抵触心理。第三,高端智能养老设备费用过高。老人在享受优质设备便捷服务的同时需承担物质成本,只适用于社会极少部分人群,普通家庭难以负担高昂的费用,最终难以形成广泛的有效需求。
3.1.2智能技术系统:智能產品单一,无法满足多元化需求
智能技术的发展塑造国家竞争新优势,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新一代智能体系的建立,智能产业的发展也受到国家大力扶持与社会各界的支持。但“养老+智能”并不是简单的产业格局相加,而是要实现产业间的融合互通。现阶段,我国智能养老产业有效融合水平有待深化,资源配置整合和服务质量管理存在问题,难以满足多元化的养老需求。第一,面临技术瓶颈。传统智能设备主要面向生活自理能力较好的老人,满足一般的生活与护理需求。难以满足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特殊需求,亟须改变产品功能单一化特点,攻克关键技术难题。第二,融合深度与广度不够。从深度范围来看,智能产业与养老服务的融合停留在表面,尚未深入了解老年人群的实质性需求,例如无法满足服务对象的心理精神慰藉需求,理性设备与感性对象之间缺乏交流,信息沟通不畅通;广度范围较窄,养老机构、养老社区的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建立尚未完善,智能化产品与老年人融合范围狭窄,普及程度远远不够。第三,数据安全问题。智能设备在提供服务之前需要输入老人的个人信息、健康情况、家庭基本信息等数据,现代网络安全存在诸多隐患,对用户隐私造成极大威胁,确保服务对象的信息安全是智能产品开发技术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3.1.3政府层面:顶层设计不充分,缺乏科学规范的行业标准
“养老+智能”新业态的有效融合离不开国家战略的支持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加强技术服务支持与信息平台建设有利于促进智能养老产业的深度融合。我国智能养老产业发展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政府也给予大力的政策支持,但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效果大打折扣,产业相互融合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监管制度缺失问题,具体运行过程中各阶段兼容性较差,从而产生信息资源无法有效共享、设备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资源浪费等问题,无法形成有机统一的新兴产业模式,滞阻智能养老产业市场的良性运作。第一,实践指导作用较弱。支持智能养老产业发展的国家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但大多为语言文字描述型的指导意见,忽略政策落地的实际效果,加之顶层设计不足,缺少实操性的科学规划标准,没有统一行业要求难以形成有序的市场秩序。第二,专业性不强。智能养老产业的发展涉及国家多个部门机构的共同参与,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养老+智能”的融合发展,各管理部门工作协调难度较大,职责划分不明确,缺失管理主线,碎片化的整合方式难以形成助推产业协作发展的合力。第三,评估体系不完善。智能养老新业态缺乏科学的监督评判标准,盲目鼓励智能化养老规模的扩大,破坏有序的行业自律机制,最终导致行业重复建设严重,造成市场内部的恶性竞争。
3.1.4社会层面:社会力量参与程度低,综合性的专业人才缺失
社会力量在促进“养老+智能”融合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老年人为中心,多主体在社会系统环境中相互配合实现深度协作。机构养老作为公众认知的养老模式,依托社会机构可以有效推进智能养老在老年人群中的普及。但目前,我国社会力量在智慧化养老融合发展进程中参与度较低,尚未完全加入智能养老产业发展的队伍行列中。一方面,我国传统养老产业呈现出投入力度大、投资期长、收益率低等特点[15],盈利风险影响社会投资主体的参与积极性,驱动社会资本流入智能养老产业的吸引力不强,导致集约化的产业链条难以形成;另一方面,缺乏专业性的智能养老复合型人才。智能养老集合科技网络、医疗护理、健康心理等多方面知识,要求服务人员必须具备各方面能力素质,智能产品研发设计人才与专业养老服务人才都相对稀缺,两者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匮乏,社会所能供给的专业养老服务无法满足强大的养老需求,人才的缺失无法保障养老服务的质量,进一步影响老人对智能养老的认可程度;最后,从现实情况来讲,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导致社会力量过分依赖政府作用,在政府“兜底”的传统保护下市场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去深入调研了解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个性化服务缺失,互动主体双方缺乏基本的信任关系。从而限制智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的扩展,影响智能养老新业态融合迈向纵深。
3.2融合优化路径分析
智能養老产业顺应时代发展需要而产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的有机结合,为老年人提供“人力做不到、人力做不好、人力不想做”的多样化养老服务[16]。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整合先进技术搭建智能管理平台,协调各方参与主体行为的同时促进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提供更加便捷化、智能化、系统化的优质养老服务。但高效产业融合的实现有赖于政府、智能技术系统、社会以及老年人各方参与主体的共同协作与配合。
3.2.1对老年人进行再教育,提高对智能科技的认可度
改变传统观念,开展个性化知识的再教育,利用多种渠道改变老人对网络科技的传统看法,挖掘社会价值,让受众者真正了解智能养老的意义与益处,从内心深处接受智能养老的新模式;倡导“以老为本”的服务理念,读懂老年人的实质需求,真正做到关心老人、尊重老人,让老人享受智能设备服务的同时感受到家人般的关怀,提高老年人对智能产品的接受度与认可度;促进老年人对现代科技与智能技术的学习教育,努力跨越银色数字鸿沟,打破老人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壁垒,使老人快速学习并熟练掌握智能设备的使用,有效增加智能养老的有效需求。
3.2.2研发多元化产品,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安全网络
充分了解老年人群的需求结构,解决产品设备单一化、智慧性不足等问题。智能产品在研发设计时更加强调多元化、个性化功能,满足不同层次需求主体的需要,为老人提供定制化的专属服务;开发新型可持续性强的产品,降低设备生产成本,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考虑不同家庭的负担状况,产品价格在大众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提高智能设备在整个社会的使用率与普及率;研发核心技术,增强产品人性化特点,赋予设备更多的感性色彩,实现人机之间情感交流的良性互动,关注老年人心理慰藉方面的需求,保证身体健康的同时兼顾心理健康;形成体系严密的网络安全系统,加强设备产品的隐私保护屏障,保障用户信息的安全,全面落实服务平台系统的监督机制,完善信息反馈系统,提高智能产品的可靠性与可信性。
3.2.3严控政策落地情况,制定规范化的行业标准,促进良性竞争
科学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的制度体系是“养老+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发展的前提与基础[17]。为解决行业标准不一、部门管理冗乱、市场恶性竞争等问题,亟须政府适度的发挥主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重视执行过程中政策落实情况,实践性的建议回比指导性意见更具实用性;制定统一标准,规范产品设计,政府部门应针对智能养老设备设定严格统一的技术标准,提高养老资源优化配置。完善产业融合的相关准则,规范市场秩序,推动智能养老产业的有序发展;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完善评估系统与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建立与智能养老产业相配套的服务质量评估机制与监管体系,提高产业融合发展的可持续性。
3.2.4加大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参与,培养复合型的专业人才
社会主体应积极加入到“养老+智能”前沿产业建设队伍行列中。整合社会的强大资源,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与发展平台,通过智能养老终端采集有效数据,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为智能养老产业提供可行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建立专门的智能养老服务人才培训体系,拓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渠道,依托高等教育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提高相关工作的工资福利水平,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于智能养老服务中,将所学的心理、医疗护理、技术等专业知识运用于养老服务领域,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4结语
当前,亟须在供给侧改革思路下探索养老服务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智能+养老”以新技术形成新动能,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现代产业结构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国智能养老模式在国家政策大力推动下迅速开展,为深入剖析两者融合现状,运用VAR模型描述近十年我国智能化养老的互动态势,发现现阶段我国智能养老产业融合度度依然较低、“智能+养老”市场体系尚未发展成熟,且面临的融合难度较大。实际上,当下的现实困境主要源于两大产业实现融合的供需掣肘,多元主体在促进智能化养老方面必须协同发力,重视政策的落实与现实发展状况,切实保障不同层次老年人的真实需求。政府、社会和老年人三方主体应该在智能产业与养老产业有效融合过程中及时调整定位、相互协作配合,推动“智能+养老”新业态融合的健康发展服务。通过模型分析虽然可以发现融合过程中的问题所在,但仍缺乏实地研究经验数据的支撑,在更加深入了解老年人的切实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更有效地突破“智能+养老”新业态的融合困境。因此,在加速老龄化的背景下,智能化养老的发展前景不容小觑,其高效融合路径的探索仍有待继续深入。
参考文献:
[1]李彩宁,毕新华.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及平台构建研究[J].电子政务, 2018(6): 105-113.
[2]湖南省科技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劲杰.深化"人工智能+健康养老"正当时[N].湖南日报. 2019-04-02( 005).
[3]CHAN M, CAMPO E, ESTEVE D, et al. Smart homes - Current feature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J]. Maturitas, 2009, 64(2): 90-97.
[4]JALAL A, KAMAL S, KIM D. A depth video sensor-based lifelogging human activity recognition system for elderly care in smart indoor environments [J].Sensors (Basel, Switzerland), 2014, 14(7): 11735-11759.
[5]SKUBIC M, GUEVARA R D, RANTZ M. Automated health alerts using In-Home sensor data for embedded health assessment[J]. IEEE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Engineering in Health and Medicine, 2015, 3: 2700111.
[6]UDUPA P , YELLAMPALLI S S . Smart home for elder care using wireless sensor[J]. Circuit World, 2018:CW-12-2017-0072.
[7]左美云.智慧養老的内涵、模式与机遇[J].中国公共安全, 2014(10): 48-50.
[8]潘峰,宋峰.互联网+社区养老:智能养老新思维[J].学习与实践, 2015(9): 99-105.
[9]朱海龙.智慧养老:中国老年照护模式的革新与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6, 45(3): 68-73.
[10]张丽雅,宋晓阳.信息技术在养老服务业中的应用与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5, 35(5): 170-174.
[11]郝涛,徐宏."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社会支持体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 2016(4): 158-165.
[12]林瑜胜.我国"虚拟养老院"发展"瓶颈"问题探析[J].东岳论丛, 2017, 38(11): 168-174.
[13]韩松.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18.
[14]睢党臣,曹献雨.人工智能养老的内涵、现状与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0(2): 111-119,2.
[15]朱勇.智能养老蓝皮书:中国智能养老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16]青连斌.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展望[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6(3): 75-83.
[17]耿永志,王晓波. "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机遇、困境与出路[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 34(4): 109-114,122.
Analysis on the Integration Situation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the New Mode of "Smart Pension"
FANG Yongheng,HUI Yuji,LIU Jiamin(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5,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increasingly complex demand for aged care services in the context of accelerating aging,"elderly care+intelligence" has become a new path for transforming the aged care service system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n recent years, various explorations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way of intelligent aged care service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smart old-age services in China, a time-series VAR model is constructed to try to analyze the integration situation of the new smart old-age business in China from 2009 to 2018.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rrent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is relatively large, the later integration path tends to be flat, and the overall integration depth is low, and the integration and integration have not yet been realized. According to the role of senior citizen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ystems, government and society in the process of old-age care, the author deeply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elderly care+intelligence", and proposes to expand effective demand, increase product diversity, standardize industry standards, and cultivate compound talents. And other measures to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of population aging,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aged care services.
Keywords: intelligent pension;integration situation;optimization path;new bus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