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平淡中求真味

2021-08-11金广海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8期
关键词:陶渊明

金广海

摘要:在陶渊明诗歌教学中,学生往往只见其诗歌平淡的一面,而很难体味其平淡背后的“真味”。针对这一难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陶诗解读中的具体情况,结合陶渊明诗歌的特点,从三个方面进行应对,即:深度了解陶渊明,以人解诗;品味陶渊明诗歌的“生活味”;将陶渊明与王维的经典诗篇进行比较鉴赏。

关键词:陶渊明;归园田居;教学札记

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其诗歌一直是各类中等学校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其作品的经典性毋容置疑,但遗憾的是,陶渊明诗歌的实际教学效果却有些差强人意。平淡无奇、自然朴实,这是很多学生对陶诗的印象,读起来似乎很容易,却又很难品味出作品深处的情韵,所以喜欢陶诗的学生并不多。而对教师来说,教授陶诗也殊为不易,教学古典诗歌中常用的分析方法在解析陶诗时却不太管用,诗中没有精美的辞章文句、没有奇妙的写作技巧,也很少有富含深意的轶事典故,一切都明白如话,朴素自然,任何的分析解读在这里好像都是多余的。但如果教师不解读,又有什么办法能让学生走入作品深处,去领悟诗歌内在的深厚韵致呢?寓丰富于简单,含至味于寡淡,这本是陶渊明诗歌的高明之处,现实中却成了教学的纠结点。

仔细想来,如此结果却也在情理之中。千百年来,对于陶诗的平淡,有人说它“枯槁”如嚼枯木,有人说它“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还有人说它“人初读,不觉其奇,渐咏则味渐出。”总之,陶诗并不是随便就能读懂、读透的,而对青年学生来说,仅凭其自身的阅历和修养要真正读懂陶渊明、读透陶诗,并非易事。

这里教师能做的一方面是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支架”,以尽量弥补其在阅历、修养等方面的短板,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细细品读作品,涵咏知味。以教授《归园田居·其一》为例,结合教学实践开展教学活动。

一、走近陶渊明

有些作品,解读之前必须要先了解作者其人,比如屈原的《离骚》,陶渊明的诗歌等。因为这些作品都是典型的“诗如其人”,熟知其人其事,对解诗有莫大的帮助。有些学生对陶渊明的理解仅限于知道他喜欢田园,希望归隐,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等,看到的往往只是陶渊明远远的背影。要想理解陶诗,就必须更进一步地走近陶渊明,全面地打量他,深入地感知他。学习陶诗之前,学生可从以下几方面了解陶渊明:

(1)陶渊明祖上曾为高官,少年时代也有“大济苍生”之壮志;

(2)当时战乱频繁,政治黑暗,等级森严,陶渊明壮志难酬;

(3)陶渊明家境贫寒,需要出仕的那份俸禄养家糊口;

(4)陶渊明酷爱自然,刚直绝俗,与官场不合,渴望归隐田园,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而这种喜爱自然,想归隐田园的情感愿望是发自肺腑的;

(5)魏晋时期文人崇尚隐逸,厌倦官场生活,隐士不计其数,这种时代风尚对陶渊明的最终归隐有一定的影响;

(6)陶渊明之前曾五次出仕、五次归隐,其在“仕”与“隐”之间多次往返,这期间其内心是复杂而矛盾的。

以上这些因素对于我们了解陶渊明这个人、了解其思想性格、归隐选择以及诗歌风格等都非常重要。可以说,在陶渊明的前半生,“仕”还是“隐”一直是他面对的一道选择题,出仕,个人及家庭物质生活无忧,但其内心痛苦;归隐,能保持人格,但难免生活陷入贫困。最终陶渊明选择遵从内心,义无反顾地走向了田园。回家之后,陶渊明享受着田园的自由和闲适,参加劳动,并坦然接受生活的贫穷与艰辛,苦在其中,乐亦在其中。就像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所说的:“(陶渊明)他非常穷,而心里很平静。”

曾有学生提出过疑问:“归隐田园后,陶渊明后悔吗?”笔者后来也曾就相关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应该说,陶渊明是不后悔的,其理由主要有二:一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之后,终身再未出仕,如果他后悔,他完全有机会再入官场;二是在其诗文中我们没有发现他因归隐田园而有后悔、懊恼、痛苦之类的思想情绪。

二、陶渊明诗歌的“生活味”

朱自清认为陶渊明的诗是:“日常生活的诗”,袁行霈也说他:“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述诸笔墨,既不矫情,也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真率而又自然。”陶渊明诗歌都是其日常生活的如实呈现,也是其真实个性的自然流露。作为读者,我们可以透过诗人的诗,了解其生活圖景及其背后的生活情趣,品味其诗中的“生活味”。

《归园田居·其一》的开头和结尾都是直抒胸臆的,表达作者崇尚自然的情怀以及归隐田园的喜悦,比较容易理解。重点是中间几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从内容上看,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狗、鸡、远人村、墟里烟,这些都是极平常的乡村实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也是乡村日常生活的实录。陶渊明以十分真实的态度,十分自然的文笔叙写着他的生活,描绘着他的生活图画。这几句诗,外在看极其朴素,极其自然,诗人似乎只是在随手勾勒自己的生活场景,但细细体味,其中却又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生活韵味。“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透过诗句,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简朴生活的自在感、安宁感,一种怡然自得的舒适感。“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暮色朦胧中,远处的村庄隐隐约约,缕缕炊烟袅袅升起,诗人不经意的两句话却写出了黄昏乡村的古朴、安详、宁静、和谐、优美,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鸡鸣狗吠,以动衬静,透露出田园生活的静谧以及诗人对身在其中的喜悦和满足。

另一方面,平静祥和的乡村生活反衬了官场的争斗和尘世的喧嚣,个中隐含着陶渊明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

在感情上,《归园田居·其一》如实抒写了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所想所思,但诗中却没有激烈的抒情。诗人用清静、平和的文笔叙写着田园生活,其情感态度是隐藏在普通的田园意象背后的,这无疑增加了学生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难度。所以,在深入了解作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浸润”作品,“披文入情”,涵咏回味就更为重要。

三、在比较中鉴赏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将陶渊明的诗歌与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互相彰显,对于学生理解陶渊明,把握其诗歌风格大有裨益。陶渊明之后,把田园诗推到新高度的诗人有唐代的王维、孟浩然,而王维因为其诗风与陶渊明诗风的明显差异,最适合将其与陶渊明进行比较。

这里我们选了王维的《山居即事》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进行对比分析: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筚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山居即事》这首诗有对陶诗的继承,比如白描手法等,但二者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与陶诗相比,王维这首诗画面更优美,色彩更丰富,语言更精致,结构更精巧,更有诗情画意……就诗歌风格来看,王维的诗清新优雅,与陶诗的自然平淡截然不同。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礎上,引导其进行拓展训练。比如,可以从作者、从时代背景、从诗歌不同发展阶段特点等来分析比较。最重要的是从作者角度对比,二人在理想抱负、处事原则、人生经历、写作宗旨、美学趣味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王维对陶渊明的辞官归隐其实并不赞同,在写给朋友的信《与魏居士书》中,王维认为陶渊明这是“忘大守小”。现实中,王维前期的仕途比较顺利,后期官场失意以后,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因此他更多的是把田园诗作为自己官场遇挫时的精神避难所,借以抒发个人清高闲逸的情趣,其着眼点主要是诗歌的审美价值。王维“创造了士大夫理想之中的最优雅高尚的田园意境”。而陶渊明则完全不同:“他不是优游山林的富足名士,他对于自然,不只是美的感受,而是生活的需要,因此他转向田园。在田园中,他对于自然,不是欣赏者,不是旁观者,他就生活在其中,与之融为一体。”说到底,王维是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的欣赏者,而陶渊明则与田园生活“融为一体”,两人生活处境不同,境界不同,诗风自然也不同。

参考文献:

[1]孙绍振.没有外物负担又没有心灵负担的境界——读陶渊明《饮酒·其五》《归园田居·其一》[J].名作欣赏,2010(31).

[2]雷文学.去紧张感——《归园田居·其一》的“非陌生化”解读[J].语文建设,2019(5).

【基金项目:本文是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浅阅读背景下的幼师语文审美教育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批准号为2019-JKGHYB-1384】

作者简介:金广海(1965—  ),男,河南省潢川幼儿师范学校高级讲师,主研方向为古典文学及幼儿文学的教学。

猜你喜欢

陶渊明
陶渊明以诗劝后生
陶渊明的学习方法
陶渊明的小脾气
SEALS OF APPROVAL
陶渊明失败了
陶渊明:回归一方庭院,许你一世悠然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另一面
一部承前启后的陶渊明研究著作
陶渊明的“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