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味文本细节 提升阅读思维

2021-08-11陈娇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8期
关键词:语言思维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留心文本细节,运用有效的阅读方法,挖掘文本细节背后的丰富意蕴,从而探究文本的内核。结合教学实践,从细节着手,品味语言之妙,提升学生阅读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文本细节;语言;思维

2017年版新课标强调:“重视文本细读,潜入文本深处,探寻作品内涵。”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个性化地细读文本,体会文本的语言之妙,体悟作品的神韵。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注重扣住文本的细节解读文本,探究文本内涵,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注重抓住细节但是背离了学习目标;文本细读不以文本语言为抓手,用大量的理论知识讲解取代细读中对语言的品味;文本细读不注重学生思维的提升,学生思维固化等。分析上述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笔者认为在文本细读中,教师要关注文本中的细节,以文本语言为抓手,设置一定的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紧扣细节,提供学习支架,提升思维能力

在文本细读过程中,教师要抓住细节,提供学习支架,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

首先,提供主问题支架,纵深开掘。一篇经典的作品,作者往往在不经意的语言中表达出文本的主题思想。教师需要紧扣文本的细节,挖掘其背后独特的思维价值,从而品味文本的精妙。比如,小说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其深意。教师要引领学生仔细揣摩,反复鉴赏,从而读出文本背后的深层内蕴。例如,執教《祝福》这篇小说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文本中祥林嫂的多次“哭”展开分析,从祥林嫂的人生轨迹品味作品思想的深刻性。学生依据这个主问题,从文本中找出细节,体会含义:

生1:“还哭喊了几声”这是小说中祥林嫂第一次“哭”。这次“哭”是由于祥林嫂一个人逃到了鲁镇,但是她这个举动却被她的婆婆发现了,她被强行绑架带走,所以她又“哭”又“喊”。这次“哭”的背后可以看出年轻守寡的祥林嫂的惊慌、恐惧、挣扎。她“哭”的是这一次被绑架回去,选择只有两条,要么是“守节,跟随前夫一起死去”,要么是“改嫁来求生”。这两条路对于祥林嫂来说都是一种严酷的考验,前者是“死”,后者违背了封建礼教,可谓“生不如死”。

生2:文中第二次写祥林嫂的“哭”用的是“嚎”,这是一种歇斯底里的哭喊。祥林嫂这次的“嚎哭”是因为他被迫嫁给贺老六。这是对被迫改嫁的一种抗争,也是对自己守节的一种强有力的坚持,是践行“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

生3:第三次“哭”是祥林嫂第二次来到了鲁镇,这一次“哭”是在讲述儿子阿毛被狼叼走的经过。文中用了“呜咽”一词,这个词的背后突显的是祥林嫂对自身命运的叹息。刚刚建立起来的生活又一次被命运折磨,“丧夫”“失子”让祥林嫂成为众人眼中的“克星”。“呜咽”的背后磨平的是抗争,消磨的是意志,留下的是自怨自艾。

其次,提供语境支架,洞察作品的深意。教师需要紧扣文本的核心主题,抓住细节,引导学生读懂文字背后蕴含的意蕴和情感。学习《祝福》这篇小说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捐门槛”这个细节,探讨人物这一行为背后的内心情感,从而洞察作品的深刻意蕴。学生通过对文本前后情节的梳理发现,祥林嫂做出“捐门槛”这一行为是在久久挣扎之后做出的举动。学生透过文本可以理清:祥林嫂“捐门槛”是为了“赎罪”,赎她“克夫星”的罪过,重新拾起她刚刚来到鲁镇时的身份。学生在明晓原因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其探究祥林嫂这一行为背后的实质。学生会发现祥林嫂的这一个小小的“赎罪”心愿并没有得到满足,庙祝强烈地反对她的这一举动,还骗了祥林嫂的“大钱十二千”,关键是祥林嫂即使在捐了门槛后仍然没有被鲁镇的人宽恕,最终她被无情地抛弃在黑暗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从表层的行为举动到理性的原因探究,再到深层次的本质揭示,最终解读出文本的主题。

由此可见,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支架为基点,巧抓细节,深入思考,整合问题,追本溯源,思维能力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训练和提升。

二、紧扣细节,品味语言,提升理性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紧扣细节,带领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从而提升其思维能力。高中生的思维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思维层面,教师需要结合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体悟文本语言独特的形式之美,从而挖掘文本细节中的教学价值。

首先,紧扣语言特点,解读深意。经典文本在语言中表达深邃的内涵。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学会紧扣文本语言的特点,按照语意的逻辑次序,学会把握深层内涵。比如,解读诗歌,教师需要紧扣诗歌含蓄蕴藉、特殊的语言结构,引导学生深层次地进行解读。在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诗歌语言的特点,从而深层次地解读陶渊明的内心世界。如“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教师可以抓住夸张这一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品味“误”字背后的内涵。学生的思维被激活,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从而知道:陶渊明在29岁初仕为祭酒,不久就解官归田了。一个“误”字表现出陶渊明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自由生活的喜爱。再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句子的结构,发现这句诗按照正常的语言顺序应该是“性本爱丘山,少无适俗韵”,但是陶渊明有意改之,意在强调谐“山”韵,从而凸显陶渊明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对官场的厌恶。分析“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一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句中两个动词“荫”和“罗”字,让学生进行构图,进而绘制画面。学生会运用“点面结合”的绘画方式,绘制两幅图画:(1)绿树成荫,草屋八九间遮荫着村庄;(2)整个画面采用明色调,以“红”“白”为主色调,整幅画面桃花李花灿烂一片。聚焦于一棵桃树和李树,硕果累累,聚集枝头。在绘图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品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画面,学生会将情融于景色之中,体味“古朴、安详、优美”的村落,从而走进田园之思。

其次,紧扣词语的内涵,抽丝剥茧,探究其深层含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词语,结合具体的语境,探究作者想表达的深意。还以《归园田居(其一)》为例,为了体会陶渊明回归自由的本质,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抓住“自然”一词加以品味。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词条的搜索,然后结合语境深入分析,具体如下:“自然”本义为“天然、人为”,引申义为“自然的运化、天地自然之道的体现”,再引申为“自己使得自己这样”。在抓住这些词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内涵。学生会得出:为了寻求自由,“我”长久地被束缚,为了获得自由,“我”为之苦苦挣扎,付出艰苦的努力,寻求突破口,最终在那“虚室”“南野”获得“我”的自由。由此可见,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升华,从浅层的“陶渊明热爱自然的心境”上升到“淡泊是自由的源泉”。

总之,教师紧扣文本的细节,以语言为抓手设置学习支架,可以帮助学生品味出文本背后的思维价值、内容价值、形式价值,最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实现有效阅读。

作者简介: 陈娇(1977— ),女,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语言思维
用鲸鱼“语言”通信
White Lover
思维总动员(三十)
巧设提问,让思维多走一步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