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
2021-08-11周洁陈永丽
周洁 陈永丽
近年来,玉溪市认真贯彻国家、省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相关要求,抓实“三个强化”措施,积极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强化统筹领导,夯实队伍建设主线
2019年,中共玉溪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开启了全市教师队伍改革发展的新征途。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后,市委、市政府按照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标准和要求,制定出台了《玉溪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玉溪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长远规划,提出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
该市还陆续配套出台了《玉溪市加快实现教师队伍现代化的实施方案》《玉溪市“5123XE”教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成立了教师培养工程领导机构,下设办公室和具体项目实施科室,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为首要任务,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为基本前提,以教师素质能力提升为核心内容,以理顺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为强大动力,以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为基础支撑,开创了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的良好局面。
强化政策落地,提升队伍建设水平
2020年以来,玉溪市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营造教师健康成长的工作氛围。
一是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建立健全了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组织师德师风教育活动1 000余场次,开展师德师风宣讲82场,参与教师超过1.5万人次,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同时,把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对教师实行师德师风表现一票否决制。
二是教师编制进一步优化。2020年全市通过公开(提前)招聘、选调等,新增教职工733人(含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专项招聘251名),圆满完成玉溪考区36个学科3 257名考生的教师资格证国考面试工作,建立符合需求的动态编制核定机制,逐步配齐体育艺术劳动教育教师和紧缺教师。
三是教师培训进一步加强。2020年6月,玉溪市啟动了“5123XE”教师培养工程暨“海上名师讲坛”网络培训,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先后组织全市3万余名教师开展全员培训。遴选172名领军校(园)长进行培训,评选出领军校(园)长培养对象50人。完成中小学幼儿园国培计划18个项目7 186人的学员遴选工作(包括乡村中小学教师6 158人、幼儿园教师1 028人)。
四是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建立新时代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加大对乡村从教教师表彰奖励力度,推荐27名乡村从教20年以上优秀教师获省级表彰,市委、市政府对全市189名优秀教师、班主任、校长给予表扬。完善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管理考核,每年给予500万专款,2021年起上调到1 000万,用于市属高中学校绩效增量。
五是保障待遇进一步健全。全面推进教育体育系统职称改革,充分发挥职称评审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正面导向作用。提高农村教师住房保障水平,共建成教师周转宿舍452套。建立并落实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机制,2021年全市预算投入1 000万元用于教师培训。牵头共梳理出46项中小学教师不合理工作负担,切实为教师减负。
强化改革探索,创新队伍建设发展
玉溪市通过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深入推进教师管理领域的综合改革,不断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
一是加快推进“县管校聘”改革。2019年11月,玉溪市江川区、元江县被列为全省首批开展“县管校聘”改革试点县(区),本着“关系不动,人员流动”的原则,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全部实行“县管校用”,学校负责交流到本校教师的使用和校内管理,变“学校人”为“系统人”,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区域内交流。目前,两个试点县(区)已完成试点改革工作。初步形成了《玉溪市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工作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其他7个县(市、区)正在拟定改革方案,全面推开“县管校聘”改革工作。
二是加快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2019年,江川区被列为全省首批“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区,共完成265名校长职级认定工作;60名校长选聘上岗,新调整上岗6人,建立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5个级别的职级制度,在岗校长根据职级享受相应的差别化职级奖励。形成了《玉溪市基础教育学校校长职级制改革工作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全市其他8个县(市、区)的校长职级制改革工作在稳步推进。
三是加快推进教科研改革。有机整合全市9个县(市、区)教科所与教师进修学校资源,实现合署办公,逐步配齐所有课程的学科教研员。积极探索市、县(市、区)、校贯通的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教育信息化三位一体的教科研模式,不断加大教科研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中的驱动力。
四是加大引进优秀师资。深入实施玉溪市“百千万人才计划”,引进、培养、储备高端教育人才,新建10个玉溪市教育体育行业专家工作站。依托友好城市和校际关系,实施学校结对计划,开展教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