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大改革
2021-08-11
6月2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五项管理”(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质管理)的实地督查工作正式启动。重庆、内蒙古作为本次实地督查的第一站,开始接受督查。今年1月以来,教育部相继出台文件,对加强中小学生“五项管理”作出部署。近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通知,將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实地督查。从5月到年底,采用校园巡查、推门听课、查阅资料、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多种方式,每个月到校督导时,均要督导“五项管理”落实情况,督促中小学校按照责任督学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及时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及时进行通报、约谈;对违反规定造成不良后果的,要追究相关负责人责任。
教育部近日召开全国中小学“五项管理”落实推进视频会强调指出,“五项管理”是小切口、大改革,以小见方向、以小见责任、以小见情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和具体行动,从不同方面体现着、贯穿着正确的育人方向。做好“五项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教育系统的重大责任,也是解决广大家长急难愁盼的有力举措,要把“五项管理”作为党史学习教育中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此,本期“专题荟萃”特别聚焦“五项管理”,集中整理刊发一批文章,期望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正在我国中小学开展的“五项管理”工作。
——本刊编辑部
改革背景
教育部“五项管理”文件全部出台,小切口推动大改革!
自2021年初起,所有信号表明,加强“五项管理”已经成为推动基础教育系统性改革的重要切口。
1月7日,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工作报告中着重指出:要抓好中小学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管理。这五个管理,看似小事,但都是关系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大事!
3月5日,全国两会在京召开,保护学生身心健康成为各位代表委员呼吁最多的问题。12日,陈宝生部长在教育部党组扩大会传达两会精神时强调: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切实抓好手机、作业、睡眠、读物、体质管理等“五项管理”改革,以小切口推动大改革!
3月18日,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特别要求学校加强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
“五项管理”文件相继出台,新要求、新举措,都明确了!
2月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
4月2日,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的有关情况。通知共提出七条措施,概括起来就是“强重视、保时间、防干扰、提质量”12个字。通知还提出3个“中断机制”,要求作业、校外培训、游戏都要为学生睡眠让路。
4月2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对教材、教辅之外的正规出版物(含数字出版产品)进入中小学校园制定了管理办法,列出了不得推荐或选用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12条负面清单。
4月25日,教育部再次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的有关情况,针对学校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提出中小学生作业管理的“十条要求”。
4月25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保证体育活动时间等八个方面的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有关要求。
至此,“五项管理”改革文件全部出台。“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加强学校管理的五个小切口,着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意志非常明确。
“五项管理”的政策背景和鲜明导向,小切口,大改革!
“五项管理”文件出台,引发社会热议!教育部及时召开新闻通气会,对政策出台的背景、内容和科学依据做了详细介绍。综观“五项管理”,看似“日常小事”,其实都是“改革大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要求。“五项管理”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对党中央、国务院重要部署举措的贯彻落实。
加强睡眠管理,党中央、国务院2007年印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要求科学规范学生作息制度,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2019年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要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
加强作业管理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高度重视,2019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对作业管理、设计、批改、辅导等环节提出明确要求。
加强体质管理是贯彻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2019年国务院出台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的有关规定要求。
二是解决当前突出的现实问题。近年来,教育部虽不断出台相关减负政策,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也在相关工作文件中反复提出减负、保障学生睡眠、增强体质健康等要求,但在部分地区和学校政策文件并没有得到落实。中小学生依然面临课业负担过重、体能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心理问题增加等诸多身心健康问题困扰,这些问题不仅妨碍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同时也给家长带来沉重的教育负担,导致一些家庭降低生育意愿,衍生出更多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有很多,如:地方教育治理理念和思路不够明确,学校育人导向和育人功能不够科学,办学行为不够规范,校内校外、学校家庭缺乏协同,等等。“五项管理”的文件内容充分体现了对教育治理和学校管理提升的鲜明导向,明确导向素质教育、导向规范办学、导向提高质量。政策出台正是通过系统性解决深层次问题,来实现对当前现实问题的重要突破,是真正的“小切口,大改革”。
“五项管理”改革如何落实?共识,协同治理是关键!
“五项管理”文件出台,回应了社会和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和期待。从社会反响来看,一方面是对新举措交口称赞,另一方面对政策如何落地也有很多思考。“五项管理”虽说是加强学校管理的内容要求,但政策落地涉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有效治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主体的有机协同,因此,政策落地的前提是各方对五项管理的改革导向和内涵理解能够达成共识。
作业管理不是简单控制作业的数量和时间,而是从把握作业育人功能入手,强调整体设计,系统改革,厘清责任,提高质量。
手机管理不是简单的禁止带入课堂,而是要真正实现对学生视力保护,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
睡眠管理不是简单的硬性规定睡眠时间和学校作息时间,而是要引起学校、教师、家长对学生充足睡眠重要性的高度重视,排除外在干扰因素,并将其作为教育质量监测的重要指标,建立科学监测机制,有效评估睡眠时间和质量对学生身心成长的影响。
读物管理不是简单地列出正面、负面清单,进行规范,而是要充分发挥课外读物对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功能,明确读物管理与推荐主体职责,减少各层级干预选购,将选择权、采购权还给学校和家长。
体质管理不是简单地加强体育教育,保障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而是落实中央重要文件精神,将学校体育全方位、多角度融入教育改革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过系统改革,全面推进“以体育人”
“五项管理”文件中,均重点提到要明确有关部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自责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根据近期一些地区落地过程中的社会评论和反馈来看,多方协同可能将是政策落地的难点。如加强作业管理,减轻学生作业负担,需要校内校外协同、学校家庭协同,同时减负才能恢复教育生态。对于校外培训机构可以依法依规进行规范治理,但如果家长的焦虑没有缓解,还将催生更多家庭对家庭教师的需求,以另外的方式给孩子布置作业,规划学业发展内容,学生的负担难以减轻。再比如:手机禁令仅限于校园和课堂,学生回家后,如何监管?如果一些家长不配合学校,就无法形成教育合力。因此,对于家长的责任定位及如何履行主体责任,则还需探索更加有效的思路和协同机制。另外,社会责任方面,游戏对学生有强大吸引力,国家能否对游戏开发作出明确规定,或者对游戏的使用进行更严的权限限制?睡眠管理有利于增加孩子的睡眠时间,但有些家长却面临时间调整之后“上班迟到”等问题,这些疑问和呼声,也是对政策落地效果的担心。
毫无疑问,“五项管理”政策出台,必将带来学校管理的系统性改革。但“五项管理”改革,不能只靠教育部门发力,还需要更个性化的配套举措和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对于提供教育服务的企业和机构来说,也应深刻理解政策的价值目标,明确国家划定的边界和教育底线,及时调整服务类型,提升服务质量,形成与学校教育服务的有效协同。
(来源:新华网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研究室撰文)
专家解读
抓好“五项管理”破解家长烦心事
怎样抓好中小学“五项管理”,破解家长烦心事?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接受了记者的线上采访,就此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
“五个管理”难题困扰广大家长
记者:手机不离手,作业写不完,睡觉睡不够,身体缺锻炼,课外读物需指导,这些问题困扰着广大家长,在你看来,这些问题难解决的原因是什么?
唐江澎:这五个问题中小学普遍存在,但不同学段、学校差异性很大,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不分重点出对策。像我们这样的寄宿制高中,睡眠管理相对容易,只要管理者坚定信心,切实地为学生健康负责,把作息时间科学、高效地执行好,就可以确保学生8小时或以上的睡眠。但对于非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困难就多一些,它牵扯到社会方方面面,包括家庭管理的一些问题。
我觉得,几个管理中最核心的还是作业管理。如果能够把作业和课堂教学改进统筹起来,让作业真正发挥巩固知识、提供评价和课后延伸的作用,把低效、无效、机械的作业控制住,把总量砍下去,學生的睡眠时间、体育锻炼就都有了保障。最难管理的其实也是作业,从小学低年级到高中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因为它同整个学校教学连在一起,不可能独立于课堂之外,实际上是整体课堂教学改进的重要一环。对非寄宿制学生而言,作业又是在家庭完成的,来源比较复杂,有学校布置的作业,也有家长或培训机构布置的,所以对作业的管理要综合施策。
记者:你认为应如何进行手机等方面的管理?
唐江澎: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找到症结和专业化解决路径。比如手机管理,对寄宿制高中而言,要有一项共识和两个技术支持。一项共识是指学校要和家长、学生达成广泛共识:把手机带进学校,对学生的成长弊大于利。它会引发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如果熄灯后还有手机在身旁,睡眠是没法保障的。
两个技术支持可以保证学生对手机的正常使用需求。一是学校的云上学习系统,可以保证学生便捷查阅资料,在移动终端进行线上学习。手机上能实现的学习功能,学校的移动终端也能迅速完成。二是通信装备保证家校联络的通畅。
记者:张院长,从你的观察和研究来看,这些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好,原因到底是什么?
张志勇:这些问题很难得到解决,或者目前没有特别好的方法,我想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由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的。“五个管理”,我把它们概括为“老、大、难、新问题”,有的是老问题,比如孩子睡眠不足、体质健康的问题。阅读问题涉及人的精神世界的培育,是一个大问题。现在是阅读不足,课外练习过量。作业管理涉及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一个难题。手机管理则是个新问题,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手机已经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仅是通信工具,还是交流工具、交际工具、学习工具。在这种情况下,要把手机管理好、使用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五个管理”都是很具体的事情,管理的难度非常大。
二是这些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问题了。需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发力、协同治理。
三是这些问题不仅涉及管理,还涉及育人观念。“五个管理”都涉及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良好习惯培养。所以,表面上看是管理问题,其实本质是育人。要知道培养人、成就人,本身就是一件难事。
还有一点,这些难题与时代环境的复杂性紧密相关。作业管理是核心的管理,而这“五个管理”有的是因,有的是果。例如控制好作业量,我们可以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也可以保障学生的睡眠时间,因和果都交织在一起。更难的是当下的教育环境还很功利,很大程度上教育还围绕着应试运转。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理念,回归育人的初心和本位,这都需要做出努力和改变。
切口虽小,撬动的却是整个教育变革
记者:为了推进相关政策落地,解决实际困难,请问张院长,你有哪些好的建议提供给学校?
张志勇:我们要清楚,抓好“五个管理”是直面问题,是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有益探索,看似切口较小,但撬动的却是整个教育变革,我有四点建议:
一要确立价值思维。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坚决从极端功利主义的泥潭中走出来。只有思想上想通了,价值观正确了,才有可能真正解决这“五个管理”的问题。
二要确立科学思维。教育必须要从过去“时间+汗水”的路径依赖里走出来,这是关键。我在山东时,曾经请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做过一项关于高中教育质量的监测工作,通过对高二学生的大样本质量监测发现,能达到8个小时以上睡眠时间的学生群组学习成绩最好,这就说明,我们要用科学的思维来对待这“五个管理”,确立教育发展的科学路径。
三要确立主体思维。这“五个管理”涉及的主体是不一样的,总体来讲,涉及学生、家长、教师三个群体,要千方百计让不同主体达成共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这些管理事项中。就手机管理而言,在移動互联时代,我们必须要让家长、学生和老师达成共识,即手机有利也有弊,因此,既要引导学生发挥手机的积极作用,也要想办法解决手机使用时间过长等问题。最关键的是要培养孩子使用手机的良好习惯,增强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四要确立系统思维。改革必须要有整体设计,系统推进。以课后服务为例,教育部要求各地要推动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服务全覆盖。这里需要强调五个统筹:一是统筹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全面恢复课后服务要立足于解决学生课外培训带来的负担过重问题;二是统筹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每一个学科的老师都要做好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的统筹;三是统筹好学生统一学习与个性差异学习,在课后服务中要解决学生学习差异化的问题;四是统筹好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学习问题,课后服务可能更适合促进探究性、实践性学习;五是统筹好巩固性学习和深化拓展性学习的关系,在课后时空里,既要让孩子把作业做好,也要给个别孩子一些拓展性学习的空间。因此,从课后服务这个切入点来谈作业管理,也需要系统思维,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记者:唐校长,根据你的经验和观察,对于这“五个管理”,是否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议给家长和学校管理者?
唐江澎:作为一线教学管理者,我也有四方面的思考:
一是必须坚守正确的价值追求。这是一个上位概念,没有“促进人整体健康成长”的价值追求,所有问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就睡眠管理来说,仅仅从有利于学习的角度,也应该把睡眠问题重视起来。因为学习需要有足够的精力来保证效率,如果睡眠不够,学习效率就会低下,睡眠不足最影响的是智力,如果学校管理者和家长没有这些认识,睡眠管理问题就难以解决。
二是落实各司其职的层级制。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就“五个管理”而言,学校层面需要拿出实招,有效地解决问题。
三是要确立有限目标。比如针对作业管理问题,首先可以做的是减少低效的、无效的作业,再一步步优化,要相信时间的力量,慢慢化解问题。
四是要抓住关键。比如作业改革应该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我认为没有必要布置阅读理解题,孩子的身心发展阶段还没有达到能够做阅读理解题的地步。此外,在孩子手指前端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长时间握笔会对他的身心发育造成不良影响,但我们可以加强口语作业,同样能达到学习目标。
学校家庭社会要各安其位,各扬其长
记者:解决“五个管理”的问题,要让学生成长中的两个重要场所——学校和家庭联手形成合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特别强调了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请张院长谈一谈,应该如何健全这一机制呢?
张志勇: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的建设,是教育改革推进到新阶段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总体上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在观念上进一步转变对教育的认识,办好教育事关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是全社会的事情,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负起责任,在教育改革发展的观念上,特别是创造好的育人环境上,更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第二,要在发挥优势上下功夫。我现在担心的是学校、家庭、社会甚至线上教育都在做同样的事,都在围绕着文化课学习开展。本来这些不同的教育轨道有各自优势,如今却把优势变成了劣势,同时破坏了教育的和谐生态。所以,我们今天要重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就需要多方发挥各自的教育优势。
比方说家庭教育的“特长”是生活教育、做人的教育,在这些方面比在学校的场所有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但现状是孩子在学校里面学习,回到家还是学习文化课,把学校任务带回家,这种局面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我认为,教育要各安其位,各扬其长。
第三,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要突出教育的公益性。过度的商业化和市场化反而会带来新的教育鸿沟,如果大量的教育要通过校外培训机构和线上教育,通过市场的渠道来获得,无疑会损伤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因此我特别强调,要强化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渠道的公共服务属性。
比方说学校教育,我们谈到要开展课后服务,要让课后服务更多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校外的研学和社会实践,都应该通过公共服务的方式为孩子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去年我呼吁“互联网+基础教育”要有更多的公共服务介入,要让所有的孩子,特别是边远、乡村地区的孩子们享受到公共教育资源,其他教育协同方也需要坚持公共服务属性。
第四,在“全域教育时代”来临之际,在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的过程中,我认为学校教育依然要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发挥学校教育领导者的作用。如今大家都开始重视家庭教育,甚至有人认为原生家庭对儿童的成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我想这些观点还需要讨论。在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共育时,还是要坚持学校教育的重大作用。
要发挥学校教育引领家庭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连接是最密切的,父母和学校的教育者、广大教师的沟通是最紧密的,引领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是父母,但学校和政府是家庭教育重要的推动力量,学校要引领家庭教育,使之更符合规律,更好地发挥作用,这个过程中,学校教育还是要做更多工作,付出更多努力。
要发挥学校教育统筹协调校内外教育的重要作用。今天,学校教育再也无法把自己封闭起来,学校教育的空间应该向校外的家庭教育空间延伸,学校课程的实施空间不再局限于封闭空间里,学校要规划好学生的校内学习、家庭学习和校外的社会实践,通过这种方式来协调家庭、学校、社会共育实践。
我希望学校教育自身积极地进行探索,向校外教育、线上教育适度开放,把校外和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公共服务方式引入学校教育,这可能是未来学校教育公共投入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由此,我们才能建构一个学校、家庭、社会共育的新的教育生态。
(来源:《人民教育》 施久铭 魏 倩董筱婷 谭 希/文)
从时间管理入手推动“五项管理”落地
加强“五项管理”切口虽小,意义却深远。
首先,必须深刻认识到推进“五项管理”的整体性、系统性。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看似独立,其内在却有着紧密的相关性。它们互为因果,假设手机、睡眠管理不到位,作业、体质管理则无从谈起;如果作业、手机管理不到位,睡眠、体质也无法保证……
系统问题需要整体谋划、协调推进。具体到中小学校,推进“五项管理”落实落地,学校必须形成各部门之间统一部署、相互协作、互相联动的有效机制。例如,协同学生处、教学处、学生辅导中心、各科组等部门通过开设时间管理课程、制定学生手机管理制度、设计开展自我管理主题班会、定期调研及调整学生的作业量、优化宿舍管理等措施,合力保障学生能够学得好、睡得够、身体好。只有整体谋划、协同推进,才能将“五项管理”的育人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其次,落实落地“五项管理”的突破口在時间管理。“五项管理”对中小学生的作业、睡眠、体质都有着严格的管理要求,其共同的制约因素在于时间。优化学生在校作息安排,促进在校时间结构性调整,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就能有效减轻学生负担,保证学生充足睡眠、体育锻炼、阅读。
对学生在校时间进行整体结构性调整,不同的学校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尝试。有的学校可能会增加午睡时间保证睡眠,还有的学校可能会在零碎的时间上做整合,也有的学校会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作业改革、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来保证其他管理在时间上的落实。总的方向都是紧紧围绕如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做文章。
同时,优化和协调时间管理,让“五项管理”真正落地要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张弛有度,主动留白”——这也是我任深圳中学校长以来在学校管理方面一以贯之的理念。
时间管理中的“留白”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做什么,这就要求我们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选择空间。深圳中学的校本选修课160余门、学生社团100多个;每周四下午是学生的选修课时间,每周一至周三下午第9节课是学生社团活动时间——这些未被学校固定安排供学生自主选择的“留白”时间,达到了“以无胜有”的效果。学生在这些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里,学会如何平衡社团与学业,如何更好地将保障睡眠与锻炼、阅读、考试相结合。
最后,推进“五项管理”落地的突破口虽然是时间管理,但时间管理的根本还是自我管理。学生在广阔的自我发展空间里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无论何种管理,协调、整合只是手段,而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才是解决一系列教育难题的根本。
上学期,深圳中学的学生课题小组、环保协会与实践科组共同开发了一门《自我管理》校本课程,其中就包含“手机管理”模块,学生研究了每周手机使用总时长折线图并在研究基础上给出了手机管理的策略。通过主动参与来破解社会关切的教育难题,不仅有利于“五项管理”的落地,而且促进了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能力的形成。
(来源:《人民教育》 作者系深圳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朱华伟)
效果初显
抓好“五个管理”,如何从普遍共识走向有效行动
2021年上半年以来,各方舆论对“五个管理”有什么样的态度和看法,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在工作推进中取得了哪些进展,还需如何改进?中国教育报刊社数据中心基于数据监测和实地调查,对相关情况作了梳理和分析。
舆情走势分析:政策举措和民意诉求围绕“五个管理”持续互动,舆情走势出现多个峰值,不同平台舆情数据量占比较为均衡
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两会以来(2021年3月4日—4月29日),与中小学生“五个管理”相关的网络文章共计261 856篇/条,属于近期重点舆情主题。其中,新闻网数据占比33%,微信占比30%,移动端占比21%,微博占比15%。
两会期间,围绕优化作业设计、规范手机使用、加强体育锻炼等议题,会内会外讨论热情较高,舆情走势出现小幅上升。
3月中旬,教育部部署春季学期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关于手机管理的讨论增多,各地相继出台管理办法。3月18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并再次强调加强“五个管理”。舆情走势出现两次峰值,多个涉及手机、睡眠管理的微博话题阅读量过亿。
4月2日,教育部介绍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睡眠管理有关文件。4月6日,教育部就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公开征求意见,文件具体内容涉及加强作业管理。舆情总量大幅上涨,并集中出现两次峰值。
舆论关注点分析:网民对“五个管理”话题参与度较高,作业和睡眠管理最受关注。舆论总体上以支持性意见为主,但在部分举措和落实方式上,也有不同意见和呼声值得听取
監测数据显示,舆论对“五个管理”的关注热度依次为作业、睡眠、手机、体质和读物。
作业管理是热度最高的关注点,如何在作业管理环节给家长“减负”、如何科学设计作业等受到集中关切。2020年10月,江苏一位家长因不满“被要求批改作业”而退出家长群的舆情事件发生后,涉及作业的“家校争端”频见舆论场。今年两会期间,“全面取消小学生家庭作业”“让学生在校内完成家庭作业”等意见建议引发广泛热议。从舆论反映看,“作业争端”的主要矛盾在于家长和学生对“被要求”批改作业、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和超出能力范围的“奇葩作业”感到不满,科学设计作业、合理布置作业、明晰家庭和学校的责任边界才是重点。
在睡眠管理方面,各方舆论对“睡眠令”以支持性意见为主,但也有部分网友较为疑虑,认为中小学生“睡得少”“睡不好”是一果多因,落实难度较大。从现实情况看,家长更多承担着监督学生睡眠的任务。因而,落实“睡眠令”,家长的配合必不可少。还有观点指出,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只是第一步,还应争取让他们“睡得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明天要交的作业还没完成”,学生也很难睡好觉。
舆论总体支持加强学生手机管理,但在手机成为生活“必需品”的情况下,关于如何给“必需场景”留有余地的讨论也较多。手机管理在迅速推进的同时,也遇到疫情防控期出行须查验健康码、家长希望方便联络到孩子等现实情况,如何给各类“必需场景”留有余地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专家呼吁,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探索如何“由堵到疏”,避免“一刀切”。
社会各界普遍肯定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质水平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开展体育课程与考核存在不同意见。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提到当前“小眼镜”“小胖墩”现象突出,呼吁增加体育课时,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针对各地逐步增加体育中考分值的做法,部分家长认为重视学生体育锻炼无可厚非,但将其变成考试会增加学生和家长负担,且个人体质存在差异,考核项目和方式难以统一,考核的科学性与公平性无法保证。
设置问题课外读物“防火墙”、打击以课外读物牟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获得广泛支持,各方期待政策文件尽快转化为治理成果。舆论普遍支持《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认为填补了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管理空白。也有网友呼吁逐步清理中小学图书馆中的盗版读物、有害读物、陈旧读物等,并不断优化管理。
各地进展与经验分析:抓好“五个管理”成为各地教育部门的重点工作,不少地方和学校的做法成效明显,舆论期待做细、做实、做出长效
各地教育部门积极行动,聚焦关键性问题和环节,精准发力,重点整治,短期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
在“五个管理”中,作业管理牵涉最多、难度最大,引起的关切也最多。近半年来,媒体报道了全国多地推进作业管理的典型经验,传播效果较好。安徽省铜陵市出台了中小学生课外作业监测和定期公示制度,重点监测中小学生作业时长、各学科作业量等;采取随机抽查、集中监测、暗访、电话或网络等形式向全社会征集线索,对全市范围内学校进行定期监测,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学校进行专项监测。辽宁省锦州市成立了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工作监管领导小组,全面启动作业管理工作,既有县设“专项督检小组”、校推“层级协同管理”、开通监督举报电话等统一行动,也有因地制宜制定作业管理方案的自选动作。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弹性作业”,首先,做好作业质量提升的“加法”,包括推出区级顶层设计、实施学校作业集体备课、自主编制班本个性作业等;其次,做好时间管理的“减法”,包括学科教师分时控制作业量、班主任统筹控制作业总量、实行强制结束作业制度等。
强化综合治理,从制度建构层面入手,将“五个管理”纳入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探索建立长效机制
山东省制定出台了《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坚持放管结合、对症下药,从“必须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入手,对不符合中央部署、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进行了明确限制,对于学校应当享有的办学权和学生应当享有的受教育权旗帜鲜明地进行支持;将手机管理、作业布置、作息时间、教材教辅读物、体育教学等作为学校办学行为的重中之重。甘肃省定西市本着“各归其位,家校共育,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原则,制定出台了加强中小学生“五项管理”20条措施,并在组织管理、督导问责、宣传引导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确保落地落实。陕西、辽宁等地以现场会或通知的方式,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统筹管理措施,把学生睡眠管理、作业管理、体质管理等工作结合起来。
在睡眠管理方面,北京市顺义区马坡第二小学调整了学生在校一日作息时间,学生到校时间推迟了半个多小时,为因家长上班早需提前到校的孩子,安排了陪护教师。杭州多所中小学试行“午休课”,将阅览室、健身房改建成“午睡吧”,在教室放置折叠午睡垫,对于不午睡的学生则安排到图书馆看书。在手机管理方面,上海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举办家校听证会,基于前期实践修订推出2.0版《校园学生手机使用管理规定》,学生可以带手机进入校园,但须填写申请书,由家长签名、班主任批准、年级组备案;学生手机平时放入“机笼”;对违反规定的情况,按情节轻重进行分级处罚,并建立申诉机制。南京金陵中学坚持“管教结合、堵疏结合、家校结合”,不仅解决了“手机问题”,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律和自信。
各地中小学针对具体问题和场景,因地制宜推出各种“微改革”“微创新”,出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综合各方舆论意见、各地做法经验及反响,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持续深入推进“五个管理”还需要有以下4个方面考虑:
1.社会各界普遍肯定加强“五个管理”的重要性,但基于不同的现实场景和需求,对具体政策举措和落实环节也提出了不少意见建议。建议充分听取各方声音,因地制宜推进政策落实,避免简单化操作。
2.“五个管理”涉及学校、家长和社会等多个主体,要厘清家校社三方的教育责任边界,警惕“共育”变成“互推”。从加强协同育人的角度出发,提供科学多元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引导不同的社会主体坚持行业自律,并从教育治理的角度加強监管,确保其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偏航。
3.从现实情况来看,“五个管理”紧密相连,应采取综合治理的思路,使之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避免将“五个管理”割裂开看,在加强治理时应有整体设计,以小切口牵动教育评价、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大改革。
4.在区域和学校层面注重实践创新和经验总结,多推出有启发、可借鉴的解决方案。在解决实际难题的同时,也可进一步形成地方教育和学校改革发展的优秀案例和成果经验。
(来源:中国教育报刊社数据中心张以瑾 孙梦捷 孙 谦/文)
山东:破教育“五唯” 强“五项管理”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去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要求坚决克服学生评价中的“唯分数”“唯升学”顽瘴痼疾,强调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总体方案》无疑是扭转当前教育不良倾向的“镇静剂”和“强心针”。推进“五项管理”,正是落实《总体方案》、破除“五唯”顽瘴痼疾的具体体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全面育人理念的必要举措。关注中小学生手机、作业、睡眠、读物、体质,就是要把教育评价的视角由分数转向素质、由学业扩展至育人、由着眼当前上升到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总之,改进和完善评价改革,加强“五项管理”是先手棋和着力点,能够发挥一子落而全局活的重要作用。
今年上半年以来,教育部陆续出台有关“五项管理”的政策文件。“五项管理”的相关要求既列出负面清单,提出时间节点,又指明方向立规矩,规范程序办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抓好贯彻落实。山东作为国内率先以省为单位推进素质教育的省份,在抓好“五项管理”方面必须坚定不移、走在前列。
近期,山东省以规范性文件形式制定出台了《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就是落实“五项管理”的硬性举措之一。《基本规范》坚持放管结合、对症下药,从必须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入手,对不符合中央部署、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进行了明确限制,对于学校应当享有的办学权和学生应当保证的受教育权旗帜鲜明地进行支持。在内容构建上,将手机管理、作业布置、作息时间、教材教辅读物、体育教学等作为学校办学行为的重中之重,提出了操作实施的具体办法。在作业管理方面,要求教师对诊断反馈性作业全批全改,以更好地了解学情、因材施教。同时,推动各地严格落实教师减负清单,把教师从与主业无关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时间精力用于教学。在睡眠管理方面,要求学校守住上下学时间底线,不能加重学业负担。同时,突出以人为本、总量控制,支持各地综合考虑本地实际、冬夏季节、错峰上学等情况调整优化。尤其是在全国率先提出走读生具体睡眠指导时间,家校协同确保学生足够的睡眠时间。在体质管理方面,引导学生课间出教室活动,保护学生视力健康,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校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确保学生达到体质健康合格标准,掌握1至3项运动技能。在读物管理方面,要求建立健全进校读物审查机制,不使用未经审定的教材。校本课程原则上不编写出版教材,并同步组织开展了专项清理。手机管理方面,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教师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制定出台配套政策,把学校作为信息管理的一片净土,还学校安静的读书空间。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五项管理”能否起到推动评价改革的效果,关键在于能否落实落地、严格执行。执行得严,就能引领评价走向健康的轨道;执行得松,则会让评价方案和标准变成一纸空文。下一步,我们一要在政策宣传上下功夫。将《基本规范》纳入教育局局长政策宣讲内容,通过召开教代会、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家访等方式广泛宣传解读《基本规范》,引导广大教师及学生家长共同监督学校办学行为,统一思想,形成合力;二要在督导考核上下功夫。将《基本规范》相关要求有机融入对党委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体系改革中,探索建立违规办学计分办法和奖惩问责制度,切实发挥评价的科学导向、反馈与改进作用,提升学校办学规范化水平;三要在落实工作责任上下功夫。落实中小学校规范办学的主体责任,指导学校依法依规治学兴校。落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规范办学的监管责任,通过设立办学行为举报电话和信箱,加强日常监督。同时,综合运用评估、督导、通报、挂钩、追责等措施,加强学校办学行为的治理,对于教育生态问题突出的地方,依法依规严肃追责问责。
改进教育评价和加强“五项管理”,背后体现的是教育为民的情怀,是教育理念的革新和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已经成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鲜明主线。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戴龙成系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