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清创缝合术后换药间隔时间对伤口愈合及康复进程的影响
2021-08-11陈雁谭玉春
陈雁,谭玉春
(1.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换药室,山东平原 253100;2.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山东平原 253100)
清创缝合术是外科常见的手术操作,通过清除伤口表面杂物、淤血、坏死组织,缝合伤口,以降低创面感染风险、加快伤口愈合速度[1]。伤口换药是外科门诊重要的工作之一,可保持创面皮肤干燥、伤口环境稳定性,促进肉芽阻止生长,以加快创面愈合。常规门诊换药通过每日揭去伤口敷料、清洁伤口周围皮肤并更换新敷料,避免敷料被渗血、渗液浸湿影响切口愈合质量。但在更换敷料时,可能会撕掉部分痂皮,延缓伤口愈合速度,同时增加患者换药时的痛苦[2]。相关研究表明[3],将切口敷料更换间隔时间适当延长,可减轻换药操作对患者创面愈合质量的影响。 基于此,本次研究选取 2019 年 10 月—2021 年 3 月 92 例于我院门诊接受清创缝合术后换药患者为对象,探究不同换药间隔时间对患者伤口愈合质量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92 例于我院门诊接受清创缝合术后换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 例。 对照组男 27 例,女 19 例;年龄 16~51岁,平均(34.01±5.77)岁;伤口长度 0.3~11 cm,平均(4.64±0.58)cm;伤口部位:四肢 19 例,前胸及腹部 12 例,背部 10 例,头颈部 5 例。观察组男 28 例,女 18 例;年龄15~59 岁,平均(35.26±6.18)岁;切口长度 0.5~12 cm,平均(4.68±0.62)cm;伤口部位:四肢 17 例,前胸及腹部13 例,背部9 例,头颈部7 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均于门诊接受换药;精神状态正常,可配合完成换药;伤口缝合后未出现二次损伤;患者、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合并糖尿病、甲亢等代谢紊乱综合征者;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者;研究期间脱落、失访者。
1.3 方法
门诊清创缝合术:使用无菌敷料[山东速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鲁械注准 20162140233,规格:(1~60)×(3~60)cm]覆盖伤口后,用生理盐水进行伤口周围皮肤清洁,清除毛发、杂物等;揭掉无菌敷料,用1%双氧水、生理盐水交替冲洗完成伤口清洁、消毒;清除伤口内坏死组织、血块,常规止血缝合,并覆盖无菌敷料。
伤口换药:揭去伤口表面无菌敷料,用碘伏消毒棉球进行切口周围皮肤清洁、消毒,避免过多碘伏接触伤口痂皮;自然晾干后,取新的无菌敷料覆盖至伤口表面,并以纱布包裹固定。
对照组清创缝合术后每天换药1 次,观察组术后每2 天换药1 次。 两组均持续随访至术后12 d,随访期间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术后6、12 d 伤口愈合情况。伤口愈合情况评价标准[4]:①Ⅰ期:伤口愈合良好,未出现感染、红肿、渗血、渗液等情况;②Ⅱ期:伤口愈合相对较差,存在感染、血肿、渗血、渗液等情况;③Ⅲ期:伤口愈合差,渗液、渗血量大,需要切口引流、缝合等干预。
(2)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患者疼痛感受。 清创缝合术后2、4、6 d 换药时评估患者换药时疼痛感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5]评估,向患者发放一张标有10 cm 长直线纸张,0~10 cm 分别表示不痛~剧痛,直线上每间隔1 cm 做数字标记,叮嘱患者从0 cm 端开始向10 cm 端划线, 划线停止位置数值即为疼痛评估数值。
(3)比较两组伤口愈合时间。
(4)比较两组伤口愈合期间并发症发生率。 包括感染、血肿、肉芽增生、痂皮受损、坏死。
(5)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 采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量表评估,包括护理质量、护理效果,每项满分为10 分,取两者平均分,总分 0~10 分,不满意 0~5 分、一般满意 6~8 分、非常满意 9~10 分。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 例数/总例数×100.00%。 该量表 Cronbach's α 为 0.82,信度良好。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如伤口愈合情况等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如 VAS 评分等以()表示,采用 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伤口愈合情况组间比较
术后6 d,观察组切口愈合中Ⅰ期愈合率为56.52%,较对照组的30.43%高,Ⅲ期愈合率为4.35%,较对照组的19.57%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d,观察组Ⅰ期愈合率为91.30%,较对照组的63.04%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伤口愈合情况比较 [n(%)]
2.2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疼痛程度及伤口愈合时间组间比较
术后2、4、6 d,观察组换药时的VAS 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伤口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疼痛程度及伤口愈合时间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疼痛程度及伤口愈合时间比较()
组别 换药时疼痛感受(分)术后2 d 术后4 d 术后6 d伤口愈合时间(d)对照组(n=46)观察组(n=46)t 值P 值4.24±1.00 3.67±0.76 3.078 0.003 3.04±0.58 2.75±0.34 2.926 0.004 2.31±0.55 1.98±0.41 3.263 0.002 8.37±1.36 7.43±1.62 3.014 0.003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35%, 较对照组的19.57%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组间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83%, 较对照组的82.6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n(%)]
3 讨 论
患者门诊清创缝合术后伤口愈合质量,与坏死组织清除量、切口大小、患者居家自我护理能力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门诊换药质量与患者伤口愈合质量密切相关[6]。常规门诊每天换药1 次,其优势在于可每天观察患者伤口愈合情况,并通过更换敷料,及时清理伤口渗血、渗液情况,避免伤口及周围皮肤长时间处于湿润状态,维持伤口干燥,以促进伤口愈合。但每天换药的频率相对较高,对伤口侵袭性操作较多,可能会增加切口感染发生风险,且频繁更换敷料,可能会增加敷料内侧材料与渗血、渗液之间粘连风险,在更换敷料时影响痂皮完整性,使伤口表面新形成的痂皮随敷料揭开而损坏,导致伤口再次出血、渗血,影响伤口愈合质量,同时增加患者痛苦。 在换药时的疼痛感受刺激下,患者出现生理应激反应,产生血管收缩、血压上升等变化,会影响伤口部位血液循环,导致患者出现缺血性疼痛,并增加伤口感染发生风险,影响其伤口愈合质量[7]。
本次研究中,将清创缝合术后患者换药间隔时间延长至每2 天更换1 次,其优势在于,换药时间延长可帮助伤口上痂皮形成,包括痂皮与皮下软组织之间固定质量、痂皮自身形成强度,可减少更换敷料时痂皮被撕掉、损坏风险;降低术后创面更换敷料频率,可减少创面侵袭性操作次数, 降低伤口感染发生风险,同时提升痂皮完整性,以提高伤口对周围环境细菌的抵御能力,防止伤口感染,对提升伤口愈合质量具有积极意义[8]。
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分别以每天1 次、每2天1 次的频率更换敷料,结果显示,术后6、12 d 时,观察组患者伤口愈合质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考虑原因为,更换敷料间隔时间缩短,可减少渗血、渗液对伤口及周围皮肤影响, 但1 d 时间内痂皮形成较薄,更换敷料、伤口周围皮肤消毒等操作均可能会损伤痂皮,增加伤口感染风险,影响伤口愈合质量。敷料更换时间延长,可帮助伤口表面血小板、纤维蛋白有效凝结成较坚固的痂皮,满足伤口愈合需求,尽管随着敷料更换时间的延长, 伤口及周围组织受渗血、渗液影响较大,但伤口应用敷料一般为泡沫敷料、水胶体敷料、藻酸钙敷料等,可最大程度上减少敷料内材料与渗血、渗液相互粘连,可提升伤口愈合质量[9-10]。
研究结果显示,术后不同时间点,观察组的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伤口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短,且并发症发生率为4.35%,较对照组的19.57%低(P<0.05)。考虑原因为伤口换药时疼痛感受与换药时伤口刺激、伤口愈合程度、痂皮完整性等因素有关,延长敷料更换间隔时间后,可提升痂皮形成质量,提高伤口表面完整度,减少因敷料牵拉操作、周围皮肤消毒操作等引发的疼痛感受,进而降低VAS 评分。痂皮完整性的提升及伤口侵袭性操作减少,可降低伤口感染、肉芽增生的发生风险。 换药时疼痛程度下降、创面愈合质量提升,均可减少患者生理应激反应引发的切口缺血现象,减少伤口坏死发生率,进而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11]。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 (P<0.05), 考虑原因与换药时疼痛感受下降、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伤口愈合质量提升等因素有关。 周霞[12]将90 例清创缝合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为每天换药的对照组与2~3 d 换药的观察组,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伤口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门诊清创缝合术后隔天换药可提升患者伤口愈合质量, 减少换药时患者伤口的疼痛程度,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