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部淋巴结结核不同影像学分期患者的手术疗效分析

2021-08-11任航空黄广红赵坚周婕牛静静

中国防痨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期组肉芽脓肿

任航空 黄广红 赵坚 周婕 牛静静

颈部淋巴结结核(cervical lymph node tuberculosis,CLT)是结核分枝杆菌入侵颈部引起的一种淋巴结病变,约占全部淋巴结结核的90%[1-2]。CLT可以并发于全身其他器官的结核病,也可以独立发病,大多数CLT患者颈部病灶为单发病灶,不同的CLT分期预后也存在差异。笔者对西安市胸科医院收治的CLT患者在分期、手术后伤口愈合时间、手术瘢痕长度、复发率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归纳CLT不同分期的特点及手术疗效,以期为外科手术治疗CLT提供一种合适的治疗方式。

资料和方法

一、资料收集

1.研究对象: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西安市胸科医院住院,通过手术及病理确诊的CLT患者共计231例。依据排除标准剔除年龄<14岁者7例,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2例,HIV阳性者2例,术前穿刺分子生物学检测提示耐药者6例,治疗后失访者13例,最终纳入201例进行分析。

2.纳入标准:(1)年龄≥14岁;(2)符合CLT诊断标准;(3)可耐受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案均为短程方案(2H-R-Z-E/4H-R;H:异烟肼,R:利福平,Z:吡嗪酰胺,E:乙胺丁醇);(4)可耐受麻醉,麻醉方式为静脉吸入给药复合麻醉,并顺利完成手术;(5)治疗过程中规律服药,未因任何原因中断抗结核药品治疗;(6)作息规律,营养均衡。

3.排除标准:(1)并发严重心、脑、肝、肾等器官疾病,无法进行手术治疗;(2)HIV阳性;(3)合并糖尿病;(4)存在营养不良;(5)治疗过程中失访;(6)初治耐药CLT;(7)颈部多发明显肿大淋巴结或多发冷脓肿。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标准:(1)对于Ⅰ期CLT患者,先给予H-R-Z-E方案行抗结核治疗2周,2周后复查颈部B超或颈部增强CT,如无缩小,或出现中心液化坏死,则行手术治疗;(2)Ⅱ期、Ⅲ期、Ⅳ期因已形成脓液,药物难以吸收,均直接进行手术治疗;(3)手术以完全切除肿大淋巴结和肉眼可见脓液及肉芽组织为目标,如有窦道,则需彻底刮出窦道内容物;(4)切口要与颈部皮肤纹理一致,设计的长度要结合病灶的大小,初始做一保守长度,术中根据具体情况,以彻底清除病灶为目的延长切口。

201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参考Ammari等[3]学者的建议,不同分期情况均采用以清除病灶为目的的手术治疗方案:(1)对于脓肿处皮肤感染严重,或皮肤出现坏死的病灶,采用脓肿切开引流术和伤口换药的方式;(2)对于脓肿局部皮肤无明显红肿、发黑等感染坏死表现,为深部冷脓肿,采用脓肿清除、病灶清扫和伤口一期缝合术;(3)对于伤口愈合后再次破溃流脓的病灶,经颈部增强CT或MRI评估后,采用溃疡、窦道清除和病灶清扫术。笔者对Ⅰ期 CLT进行肿大淋巴结结核病灶切除术,伤口采用一期缝合;对Ⅱ期CLT进行淋巴结结核病灶清除,伤口细管引流,一期缝合,如拆线后伤口裂开,则裂开后伤口愈合时间为伤口最终愈合时间;对Ⅲ期CLT采用脓肿切开引流、病灶清除和伤口换药的方式;对Ⅳ期CLT采用溃疡和窦道清除以及病灶清扫术。

2.复发标准:(1)伤口最终愈合后,患者出现伤口裂开、手术区域再次出现包块或脓肿;(2)患者出现颈部术区疼痛;(3)B超检查提示脓肿再次形成或窦道形成;(4)从脓肿中取脓液行涂片抗酸染色或结核分枝杆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为阳性。

3.手术疗效观察指标:纳入研究的患者均由主管医师及护理人员采集临床资料,临床资料采集后医护双方再次核实患者资料,确保收集资料的准确性。纳入患者均采用初治化疗方案,疗程至少为6个月,之后在门诊进行随访,详细记录患者手术伤口愈合时间、术后瘢痕情况及复发情况,以及治疗后临床症状变化等。术后伤口愈合,CLT未复发为治愈标准。术后1周开始随访观察,随访终点为CLT治愈,如并发肺结核,随访终点为肺结核和CLT均治愈。

4. 质量控制:201例患者均行标准抗结核药品治疗,换药医师和手术医师均为同一团队人员,在进行手术前均通过培训,排除治疗不规范、操作差异等因素。

三、研究对象分组

1.影像学分期标准:参照文献[4-6]将受累淋巴结CT表现分为四期。Ⅰ期(结节型)表现为结核结节和肉芽肿形成,出现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的软组织密度影,增强CT表现为均匀性强化。Ⅱ期(浸润型)表现为受累淋巴结干酪样坏死,病变内部呈低密度的肿大淋巴结,部分表现为高低不等的混杂密度影,边缘较清晰,增强后病变边缘呈环状强化,中心低密度区无强化,周围脂肪间隙尚清晰。Ⅲ期(脓肿型)表现为淋巴结包膜坏死,淋巴结相互粘连伴有淋巴结周围炎,边缘模糊不规则,多个淋巴结融合时可呈团块状影,增强扫描呈环状或花环状强化,其内可见分隔及低密度坏死区,周围脂肪间隙消失。Ⅳ期(溃疡型或溃疡瘘管型)表现为干酪样物质破溃进入周围组织形成脓腔,最终可形成窦道与皮肤表层相通,病变互相融合的低密度坏死区边缘不清晰,增强扫描呈不均匀的环状强化,淋巴结正常结构及周围脂肪间隙消失。对于不同的分期,制定均以清除病灶为目的的手术方式。

2.研究对象分组情况:对201例研究对象均采用颈部增强CT扫描,其中Ⅰ期(Ⅰ期组)48例,肿大区域皮肤颜色正常,手术中可切除完整的肿大淋巴结,形态为蚕豆状或肾状。Ⅱ期(Ⅱ期组)62例,肿大区域皮肤颜色正常,手术中多见包膜破裂,脓液溢出,包膜内可清理出肉芽组织及干酪样坏死物。Ⅲ期(Ⅲ期组)56例,肿大区域皮肤颜色发红,手术可见切口皮下组织较薄,脓液较多,多为黏稠黄色脓液,部分患者为褐色脓液,窦道较多,可清理出肉芽组织及干酪样坏死物。Ⅳ期(Ⅳ期组)35例,已形成皮肤窦道,可见坏死皮肤,脓腔内可清理出大量坏死物。

四、统计学处理

结 果

一、临床资料

201例研究对象中,男性88例,女性113例;年龄范围16~74岁,中位年龄35.4(30.6,39.2)岁。其中,单纯CLT 157例,继发性肺结核并发CLT 44例。单纯CLT患者中,发病部位在左侧颈部71例,在右侧颈部66例,在双侧颈部20例;继发性肺结核并发CLT患者中,发病部位在左侧颈部29例,在右侧颈部10例,在双侧颈部5例。

二、各组患者治疗结局的对比

Ⅰ期组48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26例;病灶最大直径为(3.71±0.54) cm。Ⅱ期组62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34例;病灶最大直径为(3.94±0.66) cm。Ⅲ期组56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30例,病灶最大直径为(3.76±0.77) cm。Ⅳ期组35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9例,病灶最大直径为(3.72±0.52) cm。

四组间性别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组愈合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Ⅱ期组长于Ⅰ期组,Ⅲ期组长于Ⅱ期组,Ⅳ期组长于Ⅲ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8.924,P<0.001;U=-6.773,P<0.001;U=-2.576,P<0.001)。四组术后愈合瘢痕长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Ⅱ期组长于Ⅰ期组,Ⅲ期组长于Ⅱ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988,P<0.001;t=-6.351,P<0.001),Ⅲ期组与Ⅳ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60,P=0.051)。四组术后6个月内复发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Ⅲ期组长于Ⅱ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8,P=0.003),Ⅰ期组与Ⅱ期组、Ⅲ期组与Ⅳ期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21,P=0.884;χ2=0.034,P=0.853)。具体见表1。

表1 四组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的比较

三、影像学表现

Ⅰ期患者术前肿大淋巴结凸起区域皮肤无发红,质地硬,无波动感,增强CT可见均匀强化的肿大淋巴结,术后切口瘢痕成线形;Ⅱ期患者术前肿大淋巴结凸起区域皮肤无发红,质地略硬,略有波动感,增强CT可见环形强化淋巴结,中心液化坏死,术后切口瘢痕亦成线形; Ⅲ期患者术前冷脓肿突起区域皮肤发红,波动感明显,增强CT可见不规则强化,脓液形成,不规则灌注,术后切口瘢痕较长,瘢痕愈合线较明显;Ⅳ期患者术前可见冷脓肿突起区域皮肤发红,侵及皮肤并破溃,增强CT显示皮肤明显受累,皮下破坏明显,术后瘢痕不规则,可见龟裂瘢痕及皱缩瘢痕。Ⅲ、Ⅳ期患者颈部瘢痕褶皱、挛缩现象逐渐增加。具体见图1~12。

图1~12 各期患者术前体征、颈部增强CT表现,以及术后切口和瘢痕图。图1、5、9为颈部淋巴结结核Ⅰ期患者。患者为女性,34岁,术前体征显示凸起包块,质硬,病变区皮肤不红,增强CT显示病变均匀强化,术后切口瘢痕呈线形愈合;图2、6、10为颈部淋巴结结核Ⅱ期患者。患者为男性,42岁,术前体征显示凸起包块,质略硬,病变区皮肤亦不红,增强CT显示病变呈环形强化,术后切口瘢痕呈线形愈合;图3、7、11为颈部淋巴结结核Ⅲ期患者。患者为女性,48岁,术前体征显示凸起包块,质软,病变区皮肤发红,增强CT显示不规则形状强化,术后切口瘢痕明显,长度较长;图4、8、12为颈部淋巴结结核Ⅳ期患者。患者为女性,28岁,术前体征显示凸起包块,质软,波动感明显,病变区皮肤呈暗红色,增强CT显示不均匀环形强化,皮肤及皮下组织消失,术后切口愈合呈龟裂瘢痕

讨 论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体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气管及肺组织,另外一种重要感染途径为口腔黏膜侵入,当口腔黏膜出现炎性破损[6],结核分枝杆菌会趁虚而入,口咽部的淋巴液回流至颈部淋巴结,结核分枝杆菌侵犯颈部淋巴结系统,从而引起CLT。本研究根据CLT患者颈部增强CT的形态表现,对不同形态、不同大小的病灶进行分析,为有效控制CLT病灶腔范围、改善术后颈部瘢痕程度提供依据。

一、CLT的影像学分期

CLT已成为常见的颈部疾病之一[3],根据CLT的病情进展可分为四期,即Ⅰ期(结节型)、Ⅱ期(浸润型)、Ⅲ期(脓肿型)、Ⅳ期(溃疡型或溃疡瘘管型)[7]。Ⅰ期和Ⅱ期为淋巴结病变的形态改变,增强CT所见病变尚有完整的包膜,整个包块为一增殖肿大淋巴结,Ⅱ期为增殖淋巴结中心性坏死。Ⅲ期和Ⅳ期为坏死化脓淋巴结破溃形成的脓肿及肉芽病灶,淋巴结增殖较大时可化脓破溃,化脓破溃后肉芽及脓液持续向外周浸润,破坏正常组织结构,形成影像学上及临床上的表现特点。任荣等[8]研究发现,CLT具有多形态性,但本研究纳入的患者单一病灶均较大,对于同一例患者多发CLT,较小较深部位的肿大淋巴结可考虑行抗结核药品治疗,并定期随访。因此,纳入患者均为1个切口进行手术。本研究对各组患者进行颈部增强CT,显示淋巴结结核病灶最大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CLT经过增殖期后,液化坏死甚至出现冷脓肿,病灶的基本大小未变,随着病变迁延,冷脓肿向体表灌注。

二、不同影像学分期患者的手术特点

本研究切口的长度主要取决于病灶的大小,术中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延长切口。对于Ⅰ期CLT患者予以2周抗结核治疗后,行肿大淋巴结切除术,对于Ⅱ期CLT患者行病灶清除、脓肿及肉芽清除术,对Ⅲ期给予脓肿病灶清除、窦道肉芽清除、负压引流术,如拔管后伤口裂开,可进行干纱条填塞换药术,对Ⅳ期给予脓肿病灶清除、窦道肉芽清除、坏死皮肤切除、干纱条填塞换药术。Ⅲ期和Ⅳ期换药时,如病灶腔内有新生肉芽组织,则需刮除肉芽组织后,用干纱条填塞病灶腔,直至无新生肉芽和脓液后退出纱条,无菌敷料包扎直至伤口愈合。Ⅲ期和Ⅳ期的病灶腔脓液和肉芽组织较多,术后脓液引流及肉芽脱落的时间较长,从本研究的数据可以看出,四组的术后愈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病变分期的进展,术后伤口愈合时间明显延长。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手术对患者的伤口愈合至关重要。

三、不同影像学分期患者术后愈合瘢痕长度及复发率

Ⅰ期组伤口愈合瘢痕长度短于Ⅱ期组,Ⅱ期组伤口愈合瘢痕长度短于Ⅲ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Ⅲ期组伤口愈合瘢痕长度与Ⅳ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随着CLT分期的进展,切口愈合瘢痕长度逐步增加,但到了Ⅲ期和Ⅳ期,瘢痕长度相近。而且,随着CLT分期的增加,颈部瘢痕褶皱、挛缩现象逐渐增加,影响伤口愈合后的美观。Ⅲ期、Ⅳ期CLT已破坏皮下组织,甚至皮肤组织,出现局部皮肤变黑坏死现象,这也是其术后瘢痕长度较Ⅰ期和Ⅱ期长的原因之一。姚岚和肖和平[9]研究发现,CLT患者治疗不规范、肿大淋巴结直径≥2 cm及年龄≤45岁为发生结核性淋巴结脓肿的危险因素。因此,上述因素可促进Ⅰ期患者病情进展。Ⅰ期组、Ⅱ期组、Ⅲ期组、Ⅳ期组术后6个月内复发率分别为10.4%、11.3%、26.8%、28.6%,Ⅰ期组和Ⅱ期组复发率,以及Ⅲ期组和Ⅳ期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Ⅲ期组复发率高于Ⅱ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随着分期的进展,复发率有增加趋势,即Ⅲ和Ⅳ期组较Ⅰ和Ⅱ期组复发率增加,Ⅲ期和Ⅳ期CLT之所以复发率较高,因其已经形成污染脓腔,且窦道较多,手术中的病灶清除均为肉眼所见的病灶清除,一些微小窦道或者毛细窦道无法清除,一些盲区肌间隙可能出现肉芽组织、干酪坏死组织甚至脓液,这些因素都为其日后在条件成熟下复发埋下隐患。

总之,CLT患者无论是从术后伤口愈合时间,还是颈部伤口愈合后的长度及美观程度来看,早期CLT的指标优于晚期。因此,建议经过抗结核药物治疗CLT后病变无变化者,以及形态向更高期发展者,尽早行手术治疗。

猜你喜欢

期组肉芽脓肿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后新型吸切器切除吻合口肉芽组织的疗效*
重症流行性出血热患者PBMC 中Fas/FasL 表达及免疫机制研究*
低水平HBsAg患者纤维化分期特征及其与血小板的相关性分析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骨硬化蛋白与矿物质和骨异常的相关性研究
TEG在慢性肾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鱼刺致不典型小肠腹壁瘘并脓肿形成1例
品读快乐
治疗难易不同的肝脓肿
美容点痣扫斑笔
美容点痣扫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