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73例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2021-08-11夏紫怡姚春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1年15期
关键词:过敏史本院泌尿外科

夏紫怡,宋 敏,王 珊,姚春艳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输血科,重庆 400038

输血治疗是临床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众多患者从中受益,尤其是对于外伤、免疫性疾病、慢性疾病等患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可能发生的输血相关不良反应威胁着受血者的生命安全[2]。虽然输血相关传染病风险随着病毒标志物检测水平的提高而大幅下降,但非感染性疾病的风险却越来越高,已成为输血的首要并发症[3-4]。患者因输注同种异体血液,接受多种外来抗原和血浆蛋白所致的高热、出汗、荨麻疹、寒战等输血不良反应较为常见[5-6]。目前研究报道的输血不良反应多为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其他种类的输血不良反应报道较少[7]。本研究分析了近7年来本院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精准预防输血不良反应,提高输血安全提供有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3月于本院输血治疗的患者共44 860例,用血总计82 505袋。其中输注红细胞类制品(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21 523例(35 758袋),输注普通冰冻血浆15 270例(28 970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4 004例(10 165袋),输注单采血小板2 078例(3 927袋),输注冷沉淀1 985例(3 685袋)。共收到临床科室反馈的输血不良反应173例,每例输血不良反应病例均有完整的输血不良反应记录表。其中男84例,女89例;有输血史的92例,无输血史的81例;有过敏史的59例,无过敏史的114例;A型51例,B型59例,O型50例,AB型13例;年龄10~84岁,平均(50.8±18.6)岁。

1.2方法 通过查阅《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输血科血液成分输注不良反应记录表》《输血不良反应登记表》,以及患者电子病历,获取并完善2014年1月至2020年3月所有输血患者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血型、科室、输血史、过敏史、输注的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类型等。本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3输血不良反应的判断标准[8](1)FNHTR:在输注全血或血液成分期间,或输血后1~2 h内体温升高1 ℃以上,并以发热、寒战为主要临床表现,用其他原因不能解释的不良反应。(2)过敏反应:在输血时或输血后4 h内患者出现面部潮红、皮肤瘙痒、皮肤红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多见于面部口唇眶周)、呼吸困难、低血压、支气管痉挛、喉头黏膜水肿,有些患者可伴发热、寒战、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科室分布 本研究中,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前3个科室分别为泌尿外科、神经外科、肝胆外科,各科室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3,P<0.05)。泌尿外科共计18例输血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92%,明显高于其他科室,其中膀胱癌7例(38.89%),肾上腺肿瘤4例(22.22%),输尿管结石2例(11.11%),肾结石、前列腺肉瘤、尿道口新生物、输尿管狭窄、输尿管肿瘤各1例。见表1。

表1 各科室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2.2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173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中,中青年人群(18~60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未成年人群(<18岁)及老年人群(>6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有输血史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8%,明显高于无输血史的患者(P<0.05);有过敏史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8%,明显高于无过敏史的患者(P<0.05);不同血型及性别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n(%)]

2.3各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在本研究中,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为0.26%,FNHTR有36例(0.08%)。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血制品是单采血小板(12例,0.58%),其次为普通冰冻血浆(82例,0.54%),冷沉淀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0.05%)。各种血液成分输注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20,P<0.05)。见表3。

表3 各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n(%)]

3 讨 论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用原有疾病无法解释的、新出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9]。本研究中,本院输血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0.39%,与黄燕如等[10]报道结果相似。各血液成分以过敏反应为主,与国内其他研究的报道结果相似[11-13]。

2014年1月至2020年3月本院输血不良反应集中在外科,其中泌尿外科输血不良反应率为0.92%,明显高于其他科室(P<0.05)。这可能与本院泌尿外科输血次数相对较少,输血治疗经验不足,在输血过程中对患者监护措施不到位有关。在泌尿外科发生的18例输血不良反应中,7例为膀胱癌(38.89%),4例为肾上腺肿瘤(22.22%)。究其原因:泌尿外科患者术中出血量与病灶大小、性质、所在部位及周边结构密切相关[14],有研究表明,膀胱肿瘤及肾上腺肿瘤为泌尿外科术中出血量最多的疾病,理论上术中出血量多则输血率高[15],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亦相应增加。因此,对于泌尿外科等用血经验相对薄弱的科室,一方面需要加强医护人员输血相关技能的培训,另一方面对择期手术的患者应尽可能采用贮存式自体输血,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研究中173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在性别及血型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段则显示了明显差异,中青年人群(18~60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未成年人群(<18岁)及老年人群(>6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成年人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可能与其接受的致敏原较少有关,而60岁以上老年人自身免疫力低下,抗原抗体反应减弱,不易出现输血不良反应[16]。因而,对18~60岁年龄段患者,输血过程中应严密监测其病情变化,以保障输血安全。

多次输血的患者,由于异体白细胞致敏所产生的免疫性抗体,以及部分免疫球蛋白(Ig)A缺乏患者多次输血所产生的IgA抗体,均易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患者是否存在过敏史是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具有过敏倾向体质的人更易发生过敏反应,此类患者血清总IgE水平比对照者高6.7倍,过敏反应的效应细胞处于激活状态,当接触血液制品中的相应变应原后,易发生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17]。因此,对有输血史及过敏史的患者在输血前需采取预防措施。

本研究中单采血小板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主要为过敏反应,这与林静霞等[18]研究结果一致。血小板制品中含有大量血浆,且血小板表面存在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及相关抗原,反复输注易产生血小板同种抗体,从而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19]。此外,活化的血小板本身释放多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组胺、血小板球蛋白等,亦加强了促炎作用[20-21]。苏适等[22]研究发现,血小板活化后会释放血小板微粒(PMP)及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从而介导炎性反应。日本红十字会(JRCS)通过输注洗涤血小板取代浓缩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由4.13%降低至0.84%[23]。

综上所述,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如患者年龄、输注的血液成分、输血次数、过敏体质等,对有高风险因素的患者,应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如输血前预防性用药、输注洗涤红细胞及血小板、尽量实施自体输血等。扑尔敏注射液在预防输血过敏反应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24];在开始输血前,高度关注血液温度对患者的影响,确保复温后才能将血液输注,同时严格控制输血时间、制订输血观察流程等综合性护理手段,可有效预防FNHTR的发生[25]。同我国大多数医院一样[26],本院输血不良反应的预警上报制度及监督系统尚不完善,仍采用手工填写记录表的方式反馈,程序复杂且无统一标准,极易造成漏报或错报,应进一步改进网络信息反馈系统。此外,临床医务人员应充分认识输血治疗伴随的风险,加强对输血知识及技能的培训,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科学合理用血,针对不同患者应采用个性化的输血方案,在输血治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测各个环节,从多方面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以保障输血治疗安全有效。

猜你喜欢

过敏史本院泌尿外科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稿约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稿约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稿约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沉默
PDCA循环在降低本院住院药房药品调剂差错中的应用
98例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48例
神圣的洗礼
为子女建立健康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