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体街区
——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设计回顾

2021-08-11朱雄毅

建筑技艺 2021年6期
关键词:建筑师园区空间

朱雄毅

CCDI 悉地国际

随着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科技产业园在新的时代环境下被放置在城市建设的核心区域。十年前,CCDI悉地国际在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中区)设计了一组高密度、立体化、交织连接的多样性空间,并以此预设未来的城市环境。这组建筑具有前瞻性和实验意义,即使放到今天来看,它对城市空间的把控和前置思考,依然在CCDI设计的数十个产业园区中立于前沿。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从立体空间、动线组织、单体形态等方面回顾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设计的技术策略,思考如何在今日逐渐严谨、趋于货值计算的开发主导原则下,把控高质量的建筑设计,从而提升城市的土地价值和形象。

1 项目概况

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是国家科技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的首批试点园区之一,由18栋2~28层单体建筑组成,总占地面积12.30万m2,容积率4.34。其中14栋为写字楼、2栋为公寓、2栋为商业。本项目为其三、四标段设计,位于整个基地的中区。设计之初,基地南、北、西三侧被高密度的高层建筑包围,东侧为开阔的科技公园,用地呈现出高强度、高密度、均质化的空间体系特征,丧失了动力与活力。于是,建筑师以此为思考,让尺度致密、功能单调的街区完成了提升园区整体品质的设计使命。

2 从城市出发营造立体空间

当今,科技园的空间设计往往以激发创意、支持创新为目标。而十年前,南山科技城刚刚起步,对这个目标的理解还很模糊,当时最大的需求是解决容量而不是质量问题。彼时,“强排式”的科技园比比皆是,建筑规划的原型往往取自经典的校园建筑组团或经过异化的社区建筑组团,表达方式多为“塔楼+地面层”的二元关系。但是我们意识到,在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高度人性化、高度景观化、适度娱乐化是当代科技园的空间诉求。将“塔楼+地面层”的二元关系突破为“塔楼+多平台+地面+屋顶+街道”的复杂关系,这种理念上的演进,很难从既有的模式中取得借鉴。从甲方和建筑师的角度来说,对深圳软件产业基地的空间的思考多来源于自发性创造,而非系统性、产品化的推演。建筑师力图通过公共开放空间舒缓科技人员的工作压力,释放创新活力,将鼓励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积极交流作为设计的原动力。

其中,营造创意空间的具体策略包括以下几点:

(1)体量上。注意控制空间尺度,9座11层的办公建筑在五、六层高度上以腰线式、双层体量对架空平台串联,结合建筑功能在25m处呼应周边建筑裙房控制线,界定出宜人的立体院落空间;结合周边高层建筑,在垂直空间上形成尺度复合、多样化的空间综合体,编织起多层次、一体化的三维城市空间系统。

(2)景观上。大量的地面广场、架空复合公共空间、屋顶平台、阶梯平台等丰富了园区的立体景观层次,同时也使空间更加人性化并充满趣味性。为适应深圳炎热的气候特点,“过街骑楼”将底部架空,结合室外绿化形成舒适、丰富、有连续遮阳体系的步行空间,并鼓励多种交往活动的发生。

1 从城市看向产业基地

2 总平面图

3 建筑群沿不同方向展开

4 地面和屋顶用平台相连

5 多层次互连的立体空间

6 组团关系及开放空间分析图

7 空间连接及尺度设计分析图

业主: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广东省深圳市南山高新区

建筑设计:CCDI 悉地国际

主创建筑师:朱雄毅

用地面积:39 561m2

建筑面积:177 153m2

设计时间:2011

建成时间:2016

图片版权:CCDI 悉地国际

(3)功能上。差异化组合,集工作、生活、休闲于一体,让多样、可参与、高度互连的公共空间近在咫尺,激发多样的城市公共活动。除了基本的研发办公、生产空间、商务公寓外,还配置了餐饮休闲、文体康乐、会议展览、培训咨询等复合功能,将其化整为零,充分融入到基本空间之中,拒绝单一、孤岛式的封闭空间形态。

3 连接意图与动线组织

在功能布局、交通组织等方面深入贯彻设计意图,进一步优化空间的合理配置,做到动静相宜,既保证了日常研发办公和学术交流空间的安静氛围,又造就了公共休憩交流空间的活跃气氛。在这里,各种功能复合的交通组织相互独立、互不干扰:东侧端头结合绿地设会议中心,四标段地块布置学术报告厅、学术会议厅、展览等静态功能,成为连接片区和科技公园的节点空间;西侧端头以绿化为主,设文体康乐、体育运动场等动态功能;东侧设有集研发办公、通信机房、商务公寓于一身的综合楼,将园区特有的信息工业厂房集中设置。

回顾当初的设计我们意识到,当年对于空间功能的“分配”有一种主观的假设性,产业自身的变化速度超出了建筑物新陈代谢的周期,在当年设定的空间中,运动和消费空间略显不足,而原本灵活分割的产业单元,也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失去了弹性。在2020年突发疫情的影响下,园区动线上的对开口、多跃层被安保系统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原先的多样化动线,委实是一种遗憾。

在城市交通上,整个园区采用“车行在外、人行在内”的原则,环形的边界动线与多台地、多标高的内部步行动线相互呼应,在多个点位进行交叠和交织。从批判性的角度看,该流线与公共交通的接驳不足,缺少将地铁和公交“嵌入”园区的设计预置。一方面业主没有想到深圳在短短的十年里都市密度和人口流动性会出现巨幅增长;另一方面作为建筑师很难在当年有限的交通条件下引导TOD的设计法则,而这一问题也提示我们在新近设计的科技园区中,建筑师要有预见性地对公共交通加以研究,预设到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

8 屋顶平台

9 剧场式的屋顶阶梯平台

10 建筑立面与室外楼梯

11 剖面图

12 建筑立面概念方案解析图

13 园区近地城市界面和沿街入口

14 空间体量与尺度设计分析图

本方案的建筑平面大多按任务书要求以500m2为单元进行排列组合,建筑整体采用24m进深、方正实用的平面形态,南北朝向的建筑布局给自然通风和采光创造了条件,也兼顾了“生产+生活”的社区场景。建筑立面凹凸处理,提升了建筑的通风能力,从而降低能耗达到节能效果。在空间局部,建筑师设置了开敞的边庭系统,为使用者工作之余提供休憩交往的场所。沿街建筑架空处理,形成骑楼空间,营造丰富多样的街道生活场景。底层建筑布局灵活多样,适应不同的功能需求,形成差异性的公共空间形态。架空公共平台的底面及底边线勾勒高调的红色铺陈,在冷峻的灰色基调中赫然跳出,暗示着某种开拓、创新的跃动。

值得一提的是,架空公共平台距离地面约15m,与办公建筑的五、六层连通,自身体量共2层、高8m。因建筑使用的要求,仅有少量的核心筒、框架柱及剪力墙落地,平面最大跨度50~60m。主体采用巨型钢桁架+组合楼盖结构体系,主钢桁架高8m,在解决大跨度问题的同时成就建筑立面的科技美学。如今,客户反馈我们,“连接体”的办公空间非常受年轻业主的欢迎,这里更容易与立体景观进行视觉互动,有一种创新气质。

在立面材质上,沿街建筑立面采用不同颜色铝板以增加建筑的多样性、识别度。靠近内院的建筑立面采用金属材质,结合绿化处理,与底层景观相融合。简洁精致的立面肌理用数字化的方式还原一种数码化的自然景观。

4 结语

在CCDI的产业办公建筑设计中,常关注场所与社区的连接,强调“休闲情景办公”的活力效用。在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设计中,建筑师将未来城市空间模式向前推进,在大尺度的创意科技园区聚落中,强调建筑与城市的一体化设计,重视建筑与场所的堆叠共生,通过游走于各种不同标高、多样化的连接空间将场所空间及人群流线联系起来,使其与现代繁华的都市场景高度耦合。可以说,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设计承载着深圳城市发展的历史,探索着城市发展的未来。

猜你喜欢

建筑师园区空间
待疫散云开,来园区赴一场春的修行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小小建筑师
孔学堂 纯粹的国学园区
猴子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