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荟同国际学校的建筑实践
2021-08-11田婧慧
田婧慧
CCDI 悉地国际
1 对RPBW设计理念的理解
2017年,CCDI有幸成为深圳荟同国际学校的联合设计单位,至此与RPBW(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并肩的“建筑冒险”旅程开始了。为尽快理解设计师的工作方法,学习并跟进RPBW的设计理念及工作标准,项目启动初期,CCDI组建了赴意大利热那亚的工作组,派遣合适的人员驻热那亚办公室短期工作并承担设计协调角色。通过中外设计方的不断磨合,我们深深感受到大师对设计细节的极致追求,也体会到中西方文化在设计理解中的巨大差异。
设计灵感源自欧洲小镇中心的规划逻辑,其布置通常是100m×100m的规模,城镇中容纳了当地居民生活的各种空间,功能丰富、尺度合理。本项目希望通过70m×70m的体量创造出外形简洁、内在丰富的建筑空间,并且结合使用特征和当地的气候环境,打造属于深圳前海的建筑作品。
2 设计全过程管理工作详解
当我们接手项目时,设计已进入方案深化阶段,离原定学校的开学计划仅剩下2年半的时间,而施工尚未启动。由此我们汇总了项目中可能面临的困难,对难点进行预判及管控梳理:1)项目进度紧急,施工图仅有4个月时间;2)顾问为国际设计团队,业主方为美国方,各团队之间需要磨合;3)对项目团队整体英语水平要求高,每个专业都需要有能直接进行沟通的设计人员;4)短期内各团队间难以获得信任,存在沟通问题、技术问题;5)甲方及境外设计顾问不熟悉国内的设计工艺,设计需求、本土规范与施工成本、时间进度等存在多维度冲突;6)专项设计需全程管控、交付及跟进。
同时,我们归纳了应对措施及工作方法:1)核查规范,检视其本土匹配性;2)协助甲方提前进行与教育、消防、规划、人防、面积测绘等部门的沟通;3)对商业用地转换教育功能的可实施性进行研究;4)寻找可合作的本土专项公司,保障项目的进度安排;5)梳理决策机制,派遣设计人员驻意大利及伦敦,与RPBW、Arup共同工作,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设计共识;6)统一各设计团队的设计细节及出发点;7)建立例会机制及事项跟进表格,并制定可执行的行动计划及进度表,以此推进各方的工作及职责。
3 幕墙设计的技术实现
在立面设计中,RPBW考虑了立面的高透性,对建筑室内外视线的穿透、光线与室内空间的联动做了极致的思考,严格控制建造工艺及实施。荟同国际学校体量虽小,但教学区域采用双层呼吸式幕墙+室外感应电动遮阳帘系统,紧密结合项目的热工性能,在高透、环保及节能的前提下,兼顾美学及舒适需求。首层采用高透外拉锁幕墙,RPBW在方案阶段还在意大利热那亚的工作区为本项目设计了1:1的幕墙样板,以推敲其分隔尺度、色彩逻辑、室内地面与幕墙间的关系,从而确定使用空间的真实尺度感。启动幕墙招标工作前,工地现场先行实施1:1视觉样板,对幕墙施工的交接工艺、交付面饰标准做了详细、深入的讨论及修改,尤其对双层玻璃的外置感应遮阳帘的色彩进行了多轮对比。
1 建筑与周边城市的关系
2 设计草图与工作场景
3 启动幕墙招标工作前,工地现场先行实施视觉样板
4 建筑立面细节
业主:深圳市前海蛇口启迪实业有限公司、深圳南山区荟同学校
建设地点:广东省深圳市前海妈湾片区
建筑设计: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
联合设计:CCDI 悉地国际、goa 大象设计
项目负责人:田婧慧
CCDI 设计团队:田婧慧、方若慧、吴国勤、杨德志、杨素妮、黄翊铭、宁旭、旷磊、王可湛、刘康荣、叶涛铭、李鹏、刘子敬
总建筑面积:56 320m2
设计时间:2017
建成时间:2019
摄影:张超
4 中庭张拉吊杆钢梯的技术实现
中庭钢楼梯位于塔楼中心,是整个建筑中庭的核心设计亮点,也是学生及老师在日常学习及工作中交互最多的核心空间。吊杆钢梯从地下二层至地上五层,水平跨度12.3m,总高度约30m。为满足建筑视觉效果,主受力楼梯钢梁采用325mmC型槽钢,在楼梯的中间平台位置增设8根上部与六层楼面桁架连接、底部与地下室底板连接的不锈钢拉杆。为避免拉杆底部因压力屈曲,故在楼梯使用之前对拉杆进行预紧,正确的钢杆预紧及准确的施工是中庭钢梁正常使用的重要因素。
5 地下多元空间的设计实现
项目用地紧张,大型体育场馆仅能安排在地下,以节省地上建筑空间。结合使用需求,在地下二层设置篮球场,总建筑面积1 000m2,健身区、武术区建筑面积约590m2;地下一层设置了可容纳300人的多功能厅和2个音乐厅室。考虑到项目的集约性及使用标准,本项目对隔音的要求较高,受空间高度限制,我们设计了异常复杂的综合管网。
6 中庭楼梯空间模型
(1)体育空间
结构前期为满足天花格栅分缝要求,在结构梁上设计凹槽,裸露的结构梁成为篮球场天花的一部分。四周墙面控制无百叶风口,所有风口均设置在天花格栅内,灯光与格栅重合设计,喷淋在格栅之间均匀布置。
(2)音乐空间
为满足地下室音乐厅、多功能厅对隔音、隔振的需求,在每个功能厅内均设置了一个完全脱离于主体结构的独立结构——盒中盒结构。功能厅结构底板采用浮筑地台结构形式,采用软连接的方式将音乐厅底板与主体结构楼板脱离,并在浮筑地台上增设钢框架,用于支撑隔音墙、屋顶机电管线、建筑天花及房间功能性设备,从而形成一个脱离于主体结构的独立空间。利用两层结构空间间隙布置机电管线及吸音棉,室内侧墙面设置吸音砖,隔绝其他空间对功能厅的干扰。
6 外露清水混凝土效果控制
荟同学校与天目里一样,都采用了外露的清水混凝土设计,其位置主要在室内的柱子、梁等部位。外露混凝土的展示效果是建筑设计的核心,如何控制好其实施,是项目在设计落地时的一大难点。受交付时间及成本的约束,设计团队放弃了真正的清水混凝土配比产品,转而选择了一个按现有混凝土面层进行饰面修复的工序。通过制定清水混凝土的技术规格书,完善对施工工艺的模板验收,最终提高了清水混凝土的呈现效果。
7 双侧采光的多功能教室
8 体育空间
9 报告厅空间
10 教室空间
11 主入口立面
12 空间净高分析图
13 BIM 机电图
7 全过程BIM设计控制
因建筑布局紧凑,机电设备用房全部集中在地下室,机房选址面临巨大挑战,既要满足功能需求,又要进行充分的空间论证,合理规划路由。因机电系统较多,鉴于室内空间的局限性,机电管线的布置空间十分紧张,设计过程中借助BIM模型实现管线优化。
针对管线密集的地下室,局部特别位置会增加剖面协调指导,与施工方探讨后确定最终的实施方案。同时,BIM技术也与室内设计紧密结合,着重考虑各个空间的净高,帮助各专业控制管线排布设计,为建筑室内一体化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8 结语
在短短1年半的时间中,深圳荟同国际学校全面交付,顺利赶上了开学的时间,完美实现了原定目标。回顾过去紧张的工作节奏,国内建筑师作为主控协调角色,最大力度地统筹及协调项目的时间、成本、设计理念,过程中也面临巨大的困难,项目设计期间的全专业英语交流、规范的适应性、项目超支、设计要求与实施细节的差异化冲突、各专业的碰撞及修改、进度的延误及赶工等都是建筑师无法规避的内容。在与RPBW的合作中,我们深深体会并学习了大师们的敬业及专注度,对设计细节的执着,对全专业设计及施工现场的严格控制,多人驻现场工作并监管设计效果,自始至终对项目及业主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