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共生理念点亮小学语文课堂
2021-08-10廖军辉
廖军辉
[摘要] “共生语文课堂”以母语浸润塑造可持续发展的人为课程追求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心理,在教师、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中,相互浸润、共生共赢,达到生命的成长。基于共生理念,构建“说写引领,读写共生”单元教学下的“问题探究式共生语文”课堂模式,旨在打造有张力、有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 共生语文;单元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
共生阅读教学强调站在学生立场,提倡阅读教学的生长性、灵活性、和谐性、交往性,以文本理解为基础、以问题探讨为引导、以语言活动为主体,旨在实现师生、生生、言意、形式与内容等多种教学要素共生。共生课堂追求共生共长,以活激活,诸元和谐。只有学生和教师处在平等的位置上,才能使课堂更加精彩。
一、共生语文课堂的内涵
共生语文课堂,遵循母语学习的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在语言实践中形成语言运用能力。我们理解的共生语文课堂有三个维度。首先是高度,着眼于人的发展,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的互惠相长;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其次是广度,课堂内容涵盖识写、阅读、表达、实践。最后是深度,该课堂直指人的精神世界,关系到人的精神成长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建立。我们认为共生的本质是互惠、共赢、相长。
1.言意共生,读写相长。“字词句篇”“听说读写”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们相辅相成,相生相长。识字写字是基础,为阅读和习作做准备;听说读写既为识字写字提供具体语境,又提供了实操的训练场。听读是语言的输入,说写则是语言的输出,听读的质和量直接影响着说写的品质。
2.主体共生,单元共生。单元共生包括教学活动主体(师、生)和文本之间的共生。首先是活动主体与文本的共生:教师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解读,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多样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与文本建立多样的联系。其次是教学活动中各主体之间的共生: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利共生。教师的素养和能力决定教学的设计和形式,影响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学生的反馈又促进教师的反思和成长。学生与学生之间讨论交流、思维相互碰撞、相互激励着成长。
3.资源共生,延伸拓展。共生语文课堂是学校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共生的场。校内的课程资源是有限的,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大班的人数,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而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弥补以上缺憾。校内习得方法,校外运用实践,形成能力。在课程的延伸拓展中,教师、学生成长之树变得更加丰盈。
4.环境共生,以“场”促生。共生单元(教师、学生及文本)以外所有因素综合起来形成共生环境。共生单元在交流互动中形成一个学习的“场”,以这个“场”为中心,师生、生生之间互利共生。比如,班级文化的布置、师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积极主动小组讨论等。
二、“说写引领,读写共生”单元教学模式
单篇课文的碎片化教学容易导致语文效率不高、效果不好。孩子们长期在窄小的语言框框里打转使得他们的语文素养难以大步提升。因此,统编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内容,采用双线按单元组织课程内容,即以人文主题将单元课文组织在一起,形成一条显性的、贯穿全套教材的线索。它将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地分布在各个单元,形成另外一条教材线索。这种双线索的编排是统编语文教材的亮点与特色,解决了一线教师面对教材时应该教什么和学生应该学什么的难题。对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整体意识,从单元整体出发,厘清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在教材中呈现的情况,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既使语文要素得到有效落实,又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在单元教学模式设计上,我们回归教育原点:回归母语,回归儿童,以“用”促“学”,以“说”“写”引领“听”“读”,构建“说写引领,读写共生”的单元教学模式。该模式以“用”為目的,以广泛的课内阅读和课外延伸阅读为途径,打破篇章壁垒,重构教材文本顺序,整合课外资源,综合运用各种阅读策略和教学方式。我们以教材单元为载体,以文带文,以文带整本书,以文带实践活动,进行一个阶段的系列性教学活动。以“阅读方法”“写作要求”“口语表达”和“词句运用积累”作为单元的说写目标,在教学阅读中注重“读中悟法”“读中学法”“读中用法”和“读中积累”,达到读写共生的效果。经过大量的阅读训练,扎实落实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
三、构建问题探究式共生语文课堂
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以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为依托,尝试构建一个“共建”“共鸣”“共长”的语文课堂模式——“说写引领,读写共生”单元教学模式下的“问题探究式共生语文课堂”。在教学设计上,我们从问题开始,因为“问”让学习更有目的性,“问”能让教学更有效率。而自主学习,提出问题,目标共建则作为每一堂课的“导”;以合作学习,探究问题,过程共鸣作为每一堂课的“习”;最后从分享实践,延伸拓展,互助共长角度构建每一堂课的“创”,达到用“导”引“习”,借“习”推“创”。
导——在自主学习中提出问题,实现目标共建。教师充分利用课前预习、微课学习、课堂研讨,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情与学生一起有针对性地设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实现学生与教师的目标“共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习——在合作学习中探究问题,达到过程共鸣。采用交互式共生合作学习法,在各个学习环节中综合运用互查法、接力法、组际评价法、围圈传、情境表演、切块拼接法等交互式学习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鸣”的学习过程主要从如下方面着手。
“师生共鸣”。坚持激励性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爱学、乐学、会学、善学,乐于师生之间的分享和交流。在互动生成的前提下,努力促进学生思维自主,促进学生思维真实,促进学生思维活跃。同时,学生的思维又激发教师思维创新,师生共鸣建构生成性共生课堂。
“生生共鸣”。教师创设轻松愉悦、交流互动的课堂氛围,让课堂萦绕着轻松愉悦的氛围,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可以有创新地加以尝试,他们充满个性的表达在这里都会得到尊重和掌声。在这种交流互动中形成的学习的“场”,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思维,实现生生共鸣。
“生本共鸣”。结合单元主题进行延伸拓展,丰富课堂内容,既兼顾课本内容,又不拘泥于课本。教师努力在课堂40分钟内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兴趣,既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情感,又超越文本,既“读进去”,又“想开去”;逐步培养学生“生本共鸣”能力,即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创——分享实践中延伸拓展,实现互助共长。根据教师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在朗读、思考、批注、小组讨论的活动中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语言实践中获得语感,在分享交流中实现共长,包括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生生之间的平等互助。在课堂评价标准方面,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建立起学习语文的能力,并发现和开发学生的潜质和闪光点,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用开放的评价机制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